西媒稱,在生命的最初幾年,生活在空氣汙染較重和人口密度較高的環境中可能會導致身體質量指數(身高體重指數)上升,而綠化空間多樣且平衡的城市規劃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0月26日報導,以上是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這項研究基於加泰隆尼亞城市區域近8萬名兒童的數據,首次分析了多種城市環境暴露因素與身體質量指數增長軌跡之間的關係。
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第一作者赫羅恩·德邦特解釋說,城市區域的環境暴露因素,如汙染、綠化空間和人造環境,與對兒童發育和肥胖症的可能影響有著日益密切的聯繫。
德邦特說:「這些影響可能很早例如在懷孕期間和出生後的頭幾年就開始了。」
報導稱,這項大型縱向研究發表在英國《環境汙染》期刊上,其主要創新點在於同時分析各種暴露因素。為此,研究人員從加泰隆尼亞地區基層醫療機構的病歷資料庫入手,對2011年至2012年期間出生於城市區域的79992名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直至他們長到5歲。
據報導,研究人員通過多次測量這些兒童的身高和體重,估量出身體質量指數的增長曲線,並計算出他們居住的人口普查區周圍的各種城市暴露因素:空氣汙染(二氧化氮和懸浮顆粒物)、綠化空間和人造環境(人口密度、街道連通度、土地使用和交通便利指數)。
德邦特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指出,空氣汙染較重和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暴露可能導致兒童5歲前的身體質量指數小幅上升,而綠化空間和土地良好規劃可能導致身體質量指數小幅下降。」
他認為,這些關聯在出生後頭兩個月內最為密切,「這或許可以用懷孕期間暴露影響的延續來解釋」。
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馬蒂娜·弗賴海德表示,此前的研究表明,身體質量指數與環境汙染之間的關係可以解釋為,後者「可能會通過氧化應激和炎症影響胎兒生長,以及通過誘發胰島素抵抗和激素紊亂來影響嬰兒的基礎代謝,從而增加肥胖風險」。
弗賴海德認為,另一方面,身體質量指數下降與接觸綠化空間之間的可能關係可以解釋為,後者「是母親和小孩進行體育活動的寶貴場所,因此對胎兒和嬰兒的發育都有潛在的有益影響」。這也可以用綠化空間的空氣汙染水平偏低來解釋。
報導認為,至於人造環境的特點,人口密度較高可能導致身體質量指數上升的原因是,「空氣汙染更加嚴重,以及西班牙人口稠密區域的交通也更繁忙,這會讓家庭成員缺乏安全感,從而減少主動出行(步行或騎自行車)並增加兒童肥胖」。(編譯/李子健)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