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馮金彩,Lynn 醫學界兒科頻道
了解7大危險跡象,早發現,早治療!
你知道嗎?
大約5%的孩子會經歷口吃;
男性更容易發生口吃,其發生率的男女比為4:1;
在美國,有超過300萬的口吃者;
口吃影響學習、生活和職業;
口吃者和未患口吃者一樣聰明;
在口吃的治癒方面並沒有過奇蹟的發生;
近10年來口吃疾病現狀愈發嚴重;
每個年齡層的口吃者都需要專業幫助;
包括美國下任總統拜登在內,很多名人都曾有過口吃……
口吃是一種兒童最常見的言語流暢性障礙。有研究顯示,如果得到正確的治療和指導,約80%的兒童口吃狀況能消失。但另一方面,口吃的自然恢復和長期性受基因的影響,而基因與環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因此,了解兒童慢性口吃的危險因素,對高危兒童進行早期幹預和正確輔導,避免環境中的促發因素,對兒童口吃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一
中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吃,
原因多種多樣
口吃的發生率在各種文化中都十分相似,約1%左右。據估計,在中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吃。
有研究顯示,3~6歲是口吃兒童的就診高峰。這可能與孩子們即將進入幼兒園或上學有關,家長在這一時期更加關注孩子的語言狀況。
為什麼孩子會發生口吃?病因很多。
1.後天習得因素
有超過一半的孩子是通過模仿學來的「口吃」,其發病主要在10歲前。
此時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如果身邊正好有口吃的人,那麼孩子出現口吃的概率就會增大,容易患上「假性口吃/發育性口吃」。此時通過恰當的幹預,可以糾正孩子的口吃狀況。但如果家長錯誤引導或矯枉過正,就可能變成「真性口吃」。
2.遺傳因素
口吃者一級親屬口吃的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而領養兒童口吃與親生父母口吃密切相關。
3.發展不均衡
由於兒童正處於語言發展階段,發音不夠成熟,詞彙不夠豐富,因而容易出現言語不流暢。
4.神經生理學因素
①基因變異,影響了大腦對聲帶肌肉的控制能力。
口吃者普遍存在 GNPTAB、GNPTG和NAGPA三種基因上的變異,基因同時還與兩種嚴重的新陳代謝疾病——粘脂質症 II 型和粘脂質III 型息息相關,它們會造成細胞內糖脂和脂肪體聚積,導致骨骼發育異常和嚴重學習障礙。
②生理疾病。
如兒童腦部感染、頭部受傷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紅熱等傳染病後也易引起口吃。
③兩側大腦半球協調功能失調。
正常人的雙側半球在言語的產生中須互相協作,口吃者缺乏這種大腦優勢造成激活言語肌肉的雙側神經衝動的不合拍。
5.環境-情感壓力
口吃的發生與高期望、快節奏的生活密切相關,童年期的驚嚇、環境的刺激(如父母吵架)、壓力等都容易導致口吃。
6.心理因素
孩子在緊張、焦慮、高興、興奮、憤怒等情況下都容易出現口吃,往往越緊張越容易口吃,越口吃越緊張,形成惡性循環。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因素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兒童易產生口吃的情況:
興奮時;
急於表達時;
與他人搶話時;
與不喜歡自己的人說話時;
使用較難的詞彙或使用尚不習慣的詞句時;
在嚴厲的束縛下說話時;
在吃驚、害羞、恐懼、窘迫、失望等情緒下談話時;
談話的對方對說話的方式持有較高的標準、力求完美時。
二
了解危險跡象,
早期發現口吃!
口吃需要早期幹預,那麼作為家長、醫生,我們如何早期發現孩子的口吃問題?
當孩子說話時,出現多次重複、拖長音、痙攣、音調和音量的升高、掙扎和緊張、害怕、逃避等狀況,就要警惕了!
此外,這些危險因素也不容忽視:
本身有口吃家族史:生活在有口吃史家庭中的孩子口吃不易康復;
口吃開始年齡晚:三歲半以後才開始口吃的孩子康復率較低;
持續時間:持續12個月以上的口吃症狀,康復率較低;
性別:男孩的康復率比女孩低;
其他言語和語言問題。
表1:口吃危險因素
從病因上看,口吃分為發育性口吃、神經性口吃和心理性口吃。
其中,發育性口吃是指開始於兒童期,並且在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而成的口吃。
一般來講,兒童在2~4歲時,由於言語功能發育不成熟,掌握詞彙量有限,不能流利連接語音和詞語,經常表現說話重複或拖長一個字音或短語中的一個詞,出現發育性口吃;以3歲左右的孩子最多。
神經性口吃,通常表現為短暫、以一個特定的神經損害或損傷引起或導致的結果。比如在唐氏綜合症、妥瑞氏症候群、韻律障礙、ADHD、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中,常出現神經性口吃與上述疾病的雙重診斷。
表2:神經性口吃與發育性口吃對比
從症狀上,口吃還可分為A群、B群、C群、D群、E群等。同時,也有一些伴隨症狀需要關注。
構音呼吸系統伴隨緊張運動:喘氣、伸舌、彈舌、嘴歪、張嘴、下頜開、合;
面部表現:眨眼、閉眼睛、張大眼睛、翕張著鼻孔、顏面鼓起來;
頭、頸運動:脖子向前後、側面等亂動;
軀幹運動:前屈、後仰、坐不穩、四肢僵硬;
四肢運動:手舞足蹈、用手拍臉或身體用腳踢地、握拳、四肢僵硬。
臨床中,對於口吃的評估細緻而嚴謹,既需要詳細的評估問卷,也需要治療專家與家長面談了解孩子的一系列狀況。實際評估過程中,也可能對孩子與家長、治療專家或其他人對話進行錄像,或是需要家長提前準備好孩子在家裡的說話錄音或錄像。
經過評估,會對孩子的口吃情況進行分級:
1、輕度口吃:2分鐘1~5次
2、中度口吃:2分鐘6~10次
3、重度口吃:2分鐘內≥10次以上或無法說話
當然,診斷為口吃後,也並非都會持續到成年,甚至相伴一生。約三分之一兒童能夠治癒,三分之二症狀得到改善。但當口吃完全形成後,治療將變得困難,預後效果不理想。
那麼,早發現之後,如何早幹預呢?
三
給家長的建議:
幫助孩子的6種方法!
1.用心傾聽
步驟一:了解你是如何聽孩子說話並作出反應的
你關心什麼樣的話題?
你是否等他說完之後再說?
在他說話時你是否催促他?
你實際上聽到多少他饒舌的內容?
他說話多嗎?他都跟你說什麼了?
他打斷你時你作何反應?
當你聽他說話時你是否經常看著他?
步驟二:開始改變你聽孩子說話及作出反應的方式
步驟三:嘗試理解孩子說話時的情感
他是否以一種哀訴的語氣與你和其他人說話?
他與某些家庭成員說話時是否感到害怕?
當他希望得到關注、喊爸爸/媽媽時,你是否經常聽到他的音調升高?
他是否與某些人說話時重複較多,而在另一些人面前則重複較少?
當他對玩偶、玩具或者想像中的玩伴說話時,語氣是否專橫、霸道,與平時說話不一樣?
他是否經常因為害怕而談論某些話題或問某些問題?
步驟四:判斷需要立即用心傾聽的情景
2.與你的孩子做朋友,不要向他發號施令
談論對你家孩子重要的事情
使談話充滿樂趣
給孩子讀或講故事
幫助孩子用言語來表達情感
不要命令孩子說話
3.言傳身教很重要
在言語習慣上,家長一定要好好說話、做好榜樣。
4.注意肢體語言
尋找語言以外的表達感情的方式
分析你的孩子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聲音的
留出充分的親子時間
5.使孩子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簡單輕鬆
讓孩子吃飯更加輕鬆
將孩子的睡前活動模式化
改善其大小便訓練
減輕孩子的壓力
關注孩子的整體發展
考慮其他會影響孩子說話的因素
不要經常打斷孩子說話
6.管理孩子的行為
對孩子行為的期望要適當,不要施加過大壓力
可以否定孩子的某些行為,但不要否定孩子本人
訓練孩子遵守紀律
控制孩子的興奮度
監督他的兄弟姐妹
此外,還有一些與孩子們聊天的小技巧,你都會用嗎?
■ Little Tips:和孩子聊天的7個小竅門
降低速度
全神貫注聆聽
問問題
輪流說話
建立信心
特定時機
正常規則
■ Little Tips:6個與口吃者交流的技巧
不安慰
關注內容而非方式
認真傾聽
忍著不幫助
接電話時耐心等待
從容不迫地說話
■ Little Tips:給予老師的8個建議
不安慰
不抱怨
Take turn
一視同仁
從容不迫
關注內容而非方式
尊重需求
平常化
本文整理自「醫學界醫生站」在線視頻課程《兒童口吃的診療》,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馮金彩副教授精彩講授,欲知完整版課程內容,請登錄醫生站APP觀看。
已下載「醫學界醫生站」的站友,可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課程:
專家簡介
馮金彩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康復科副主任
國家心理治療師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北京康復醫學會言語聽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醫師學會兒科學分會會員
上海市女醫師協會委員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
美國克瑞頓大學訪問學者
進修於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大學、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和中山三院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主講老師:馮金彩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康復科副主任
本文整理:Lynn
原標題:《孩子口吃怎麼辦?醫生給出6條建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