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醫學博士的自述:學醫十年,我卻還不是醫生……

2021-01-09 騰訊網

導讀

學醫十年,我仍站在醫生的門檻邊;再過三年,我才拿到醫院的入場券。

前兩天,我的朋友圈又被一條消息刷屏了。

不在醫療圈的你,也許根本就沒看到這條消息吧。也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樣的一條只對一小群醫學博士有點影響的政策性消息,絲毫不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產生一點影響。

但這條消息,意味著我,要想成為一名醫生,還要規培3年。

我默默嘆了一口氣,扔掉了手機,回想起了自己十年的學醫生涯。

「坑爹」測試

高中的時候,學業非常繁重,一模、二模、三模接踵而至,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了解將來可能學習的專業。

就像很多一般家庭父母期待孩子幹醫生、老師、公務員老三樣,我的爸媽天天告訴我去學醫。

也是,對於一個計程車司機和一個普通售貨員而言,他們眼中最穩定、收入最高的職業就是醫生了吧。

「我偏不」,青春期的孩子天生逆反,說不上什麼理由,就打心眼裡覺得學醫是因循守舊,是他們老古董的思維。但真要問自己想學什麼,卻怎麼也答不上來,畢竟自己的桌子上除了教輔書和試卷之外,最多也就兩本《意林》和《讀者》這種雞湯雜誌了。

那一天,學校大禮堂來了一個宣講團,告訴我們他們開發了一種職業測試,講者在臺上吹噓這個測試多麼專業,從什麼哈佛大學心理學測試發展過來的,巴拉巴拉巴拉。只要兩百塊,就能準確測出你最適合的專業。

「我想試試。」我對爸媽說,並把這次測試當成抗拒學醫的最好機會。

「你會救助流落街頭的流浪貓、流浪狗麼?」——「不會」;

「你喜歡養花養草麼?」——「不喜歡」;

...

在接近200道德測試題中,凡是我覺得和醫學有點關係的,我都會選擇冷漠、沒興趣的選項。

一周後,報告出來了,經過嚴謹測試,您最適合的專業排名如下:

1. 臨床醫學

2. 地球物理學

3. 公安

我能怎麼辦呢?看著爸媽得意的眼神,我也很絕望啊,那就學醫吧。

本科五年

高中成績尚可,一次模擬甚至上了學校紅榜。Dream school是北大醫學部,在外人看來對我並不難。

難就難在自己的心理素質沒過關,高考考場上理綜幾道奇怪的選擇題讓我慌了陣腳,最終成績跟真實水平差了三十分。Dream school是去不了了,一流的醫學院(華西、上交、復旦)感覺也難。

誒,一籌莫展的時候,家人不小心翻到了填報志願書中的某軍醫大學。免費、補貼、分配等字眼吸引了我們,於是我就來到了這裡。問了問周圍的同學,十個裡有九個是不知道這個學校的,都是家人讓填報的。

還是要感謝本科時候的自己,帶著從高三過來的自律、高考失誤憋著的那股勁,考試成績基本沒跌過前三。

大五那年,本該在臨床實習的我,缺席了一個又一個科室,躲在教室拼命複習。還好結局算圓滿,獲得了繼續學習的機會,220個人只有20個人能夠繼續讀研。

分配的時候,「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的橫幅掛在我們的宿舍樓上。聽從命令,服從指揮,我的同學大部分都分到了基層部隊。基層需要人,但往往意味著沒什麼鍛鍊的機會,很多人也荒廢了專業,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醫生。

類似的橫幅掛滿了宿舍樓

碩士兩年

像其他專業一樣,醫學也分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在我讀研之前,學術型碩士給人感覺是高大上的,分數比專業型碩士要高,學術型碩士做實驗,專業型碩士混臨床,一切也說的過去。

後來,規培來了,徹底洗牌。規培,全稱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醫學生在規培基地(通常是三甲大醫院)輪轉培訓,合格後獲得規培證。

當所有的醫院招聘都要求規培證的時候,規培就成了剛需。

現在,專業型碩士和規培已經並軌,在讀專業型碩士的同時可以獲得規培證,大大節省了學醫就業的年限,也使得專業型碩士成為了香餑餑。

那學術型碩士呢?抱歉,你畢業了還要規培三年。

我就是學術型碩士,但碩士兩年,我全部待在胸心外科工作。為什麼?因為科室缺人。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學術型碩博要在臨床工作,而沒有去他們應該待的實驗室。

不過,我很感激那兩年的時光,臨床很累、臨床很忙,作為一個研究生甚至沒獎金、沒工資,但你每一天都在成長,你每一天都在幫助別人。穿梭在病房走廊裡,認真地為患者換藥,判斷患者術後併發症,在手術室獲得關胸、縫皮的機會,我終於感覺到自己是一個醫生了。

我申請了碩博連讀,一年以後,我的同學們都畢業了,除了軍人,還有很多地方研究生。少數人繼續深造讀博,大部分人繼續規培,還有一少部分拿到規培證的同學開始了求職之路。

博士三年

學醫頭容易涼,讀博頭也容易涼,那要是讀醫學博士呢?禿頭,妥妥的。

當你找不到合適的實驗平臺,當你的實驗結果又不符合預期,當你只拿到微薄的博士補貼,當你看到你的同學已經買房買車、娶妻生子,而你還要面對冷冰冰的實驗臺和偶爾咬你一口的小老鼠,你會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這些文字遠遠不足以描述讀博的辛苦和孤獨、壓力和痛苦。

輾轉於復旦大學和愛荷華大學,從一個Wesetern blot都不會做的菜鳥,到英文文獻隨便讀,qPCR、WB、電生理也能做的熟練工,實驗室見證了我的成長,我也終於在兩星期前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博士畢業,有人繼續做科研,去高校應聘,或者去國外當博士後;也有人去公司工作,拿到不菲的收入;還有一部分人,不願意放棄醫學專業,選擇繼續規培3年,忍受低收入和高強度的勞動。

學醫十年,我仍站在醫生的門檻邊。

再過三年,我才拿到醫院的入場券。

成為一個醫生需要幾年

與美國單一的培養模式不同(四年任意專業的本科+四年醫學院博士MD+一定年限的住培),中國醫生的培養體制估計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醫學生培養體系了。

中國醫學學制目前至少包括三年制(專科)、五年制(本科)、六年制(留學生本科)、七年制(本碩連讀)、八年制(本碩博連讀),臨床型碩士、四證合一臨床型碩士、科研型碩士,臨床型博士、科研型博士。醫學生畢業後還要進行規培,成為一名專科醫生後還要專培。

想當一名醫生,按照目前的培養體系和政策,大概有以下幾種方式:

1.臨床醫學5年制+規培3年=8年,獲得本科學位及規培證,只有本科學歷恐怕只能進入社區衛生院、二級醫院、縣醫院一級;

2.臨床醫學5年制+專碩3年=8年,獲得專業碩士學位、規培證,這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可以進入二三線城市部分三甲醫院;

3.臨床醫學5年制+學碩3年+規培3年=11年,獲得學術碩士學位、規培證,跟上一種方式相比,多了3年規培,但在學術上有一定優勢,在目前各級醫院都重視科研的大背景下,在就業上有相對優勢,但時間成本太高;

4.臨床醫學5年制+專碩3年+學博3年=11年,獲得專業碩士學位、學術博士學位、規培證,這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能夠獲得博士學位,同時時間最短,能夠進入一二線城市大部分三甲醫院,但隨著博士推薦制的流行,就讀博士越來越難,如果能在同一醫學院、同一導師名下繼續就讀,倒不失為最好的方式,強烈推薦;

5.臨床醫學5年制+專碩3年+專博3年=11年,獲得專業碩士學位、專業博士學位、規培證,同樣非常優秀,能夠進入一二線城市大部分三甲醫院,但可能在實驗室時間較短,不一定能發表高分文章,與上一種相比存在一定劣勢;

6.臨床醫學5年制+學碩3年+學博3年(或碩博連讀5年)+規培3年=13年或14年,獲得學術碩士學位、學術博士學位、規培證,學術上會有非常大的優勢,更有可能在學術上有一定結果,能夠進入一二線城市大部分三甲醫院,但時間成本太高,有可能33歲還在做住院醫師,慎重考慮;

7.臨床醫學8年制+規培3年=11年,獲得專業博士學位、規培證,8年制曾經是天之驕子,高考分數線極高,但近年來有人認為8年制畢業生很多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臨床、科研能力都不令人滿意。從性價比上來看,11年獲得博士學位和規培證,同樣不錯,但建議就讀頂尖醫學院8年制。

以上均為理想情況下的年限,考慮到有可能的畢業延期、沒找到規培基地等情況,培養周期只長不短。

美國並沒有醫學本科學位,只有在本科畢業後考取醫學院才會拿到醫學博士學位(MD),這個學位等同於中國臨床醫學學士學位,而中國的醫學生本科畢業就可以考取美國執醫,更有美國人來中國就讀醫學院再回美國當醫生,因為這樣可以省4年的本科學習時間。

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這麼長學制的醫學生培養模式真的合適麼?作為一名自認為還算優秀,考研、考博每次都不掉隊的醫學生,但卻要花13年才能成為一名醫生,我在想這個模式是否可以如此改進:

在規培大面積鋪開的情況下,實習變成了大部分人考研、少部分人貼化驗單的存在。我的建議是可以取消臨床實習,這樣4年就可以獲得臨床醫學學位(MD)。然後所有人通過Match系統申請全國住培基地,規培3年完成後獲得規培證並可以行醫,一共僅需7年(培訓一個合格的醫生綽綽有餘)。另外取消專碩、學碩、專博,只保留直博5年(PhD)。對於科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規培期間就申請讀博,這樣最少9年,最多12年就可以獲得雙學位,同時規培完成,在科研上獲得巨大優勢。

中國醫生的短缺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兒科、急診等重災區,其他專業同樣不容樂觀。

一個行業,要想吸引足夠的人才,提高待遇、降低門檻是根本,這兩年醫生的待遇已經得到了提高,但這麼長的時間成本恐怕不利於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從醫。

我的孩子想學醫

總有人問我,「情歌,我的孩子想學醫,你的建議呢?」

我並沒有回答他,我現在想講一下我的想法。

醫療圈的人吐槽醫生辛苦、風險大、收入低,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而且到處都是「勸人學醫,天大雷劈」的話。

我的朋友圈也經常被一些負面的信息刷屏,這些消息基本都是醫療圈的人在轉發,圈外的人也不關心。時間久了,連轉發的欲望都沒有了。有時候也問問自己,後悔學醫麼。

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的大內科老師突然問我們,「你們將來都想學哪個科啊?」

下面齊刷刷地喊道,「骨科!」

「為什麼?」老師臉色有些不好看,繼續問道。

「賺錢!」另一些人喊了出來。

「想賺錢就不要學醫!」老師臉色一沉,把書扔在了講臺上。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覺得老師是對的,至少一部分是對的。「只想賺錢」、「想賺大錢」就不要學醫,因為你有更多、更好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當了醫生想賺錢也無可厚非,畢竟需要養家餬口,但要留住底線,靠合理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收入。

有人說,每一個行業都有三種人,把工作當成差事(job)、職業(career)以及天職(calling)。醫生也不例外。

Job醫生:醫生只是一個工作,病人只是工作的對象,上一天班、賺一天的工資,手術只是為了賺錢,很少學習、很少提高自己。不喜歡上班,到點就想早點離開醫院,這樣的人一輩子就只能是一個普通的醫生。

Career醫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明確的規劃,不厭惡工作,內心希望得到升遷、提拔,因此仍然會不斷學習、進步。這樣的人能得到升遷和進步,但不會有很高的成就和貢獻。

Calling醫生:把從醫、治病救人當成自己的使命,熱愛工作,真誠對待病人,致力於解決臨床難題。這樣的人要不就是口碑很好的好醫生,要不就是對醫學貢獻極大的行業大牛。

現在我可以回答這些家長的疑問了,我甚至將來也會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

「如果你熱愛醫學,樂於幫助他人,那麼,不管環境如何、待遇如何,學醫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今日話題

曾經,微博有個熱門帖

#熬夜的都是有錢人#

因為他們

「熬最狠的夜,用最貴的眼霜」

作為熬夜黨的一員

醫生可以說是很有發言權了

然而看看自己的夜班費

我們不是有錢人啊!

熬了一個又一個通宵

一晚的夜班費

剛好夠吃兩頓早餐

夜班費真的就值這麼點錢嗎?

來源:「我想逗樂這個悶悶的世界」

作者:唱不完的情歌

相關焦點

  • 都說學醫苦,誰解其中味?一名在讀博士醫學生說……
    01 至少八年」抗戰」 醫學生的圈子流行著這樣一個段子:「學醫之前要先去算算命,命短的不適合學醫」。這話雖是調侃,卻道出了醫學生的酸楚。 首先,我們總結一下醫生的道路,看看成為一名能給人看病的醫生到底需要多少年。 事實上,這個問題十分複雜。
  • 學醫八年,月薪5000,溫飽線上的醫學博士
    和同齡人相比,我的生活無疑是拮据的,但只要不是在婚禮這種場合,似乎也能忍受。因為我知道,在我的背後,付出更多的是我的家人。 確定自己要讀醫學研究型博士的時候,我母親已經患結腸癌(當時確診為III期)四年。她和我父親分居多年,獨自做完了手術,醫藥費花了十萬。
  • 網紅徐曄醫生:我是一名醫生,並不是公眾人物
    其實,並不是。他在微博髮長文表示,「我是一名醫生,並不是公眾人物」。徐曄醫生,1990年8月1日出生,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臨床醫學博士,主要從事各類創面及體表缺損的修復與重建、各類體表腫瘤切除修復、常見美容外科及燒傷外科的各項診斷及治療工作。
  • 高中生想學醫,這些「偽醫學」專業儘量別選,畢業無法當醫生
    整體來看,雖然網上一直流傳著學醫困難、辛苦的話語,但是因為醫生治病救人,不僅偉大、並且非常的重要,是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不必可少的一個職業,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這個專業。
  • 現實「江直樹」-徐曄醫生,國內學醫難?俄羅斯助力!
    近日《中國醫生》紀錄片引起關注,其中南京鼓樓醫院的醫生徐曄備受關注。抖音上一條《溫柔又帥氣的醫生什麼樣?》收穫137萬點讚,近7萬評論,徐曄一夜之間吸引了大批粉絲。徐曄,中山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博士畢業時25歲),現為南京鼓樓醫院整形燒傷外科主治醫師。2018年8月18日,央視的獻禮紀錄片《醫心》在南京鼓樓醫院首映。
  • 為什麼有人會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到底有多苦,看完你就知道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一說起學醫我們都會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道學醫沒前途,還是學醫有多麼恐怖?為什麼這麼不受人待見呢?其實任何一個專業它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在教育君看來,專業與專業之間沒有好壞,只有適合跟不適合,那些牴觸學醫的言論,其實說的並不是這個專業或者醫生這個職業有多差,而是它的學習難度實在是太大了,今天教育君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學醫(臨床醫學)到底有多難1、學習難度很大對大學專業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在當下眾多的專業中,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從大一開始學業負擔就非常重
  • 醫院選醫生為難?211醫學碩士和普通醫學博士,優先錄取哪一個?
    醫學專業目前是大家公認的比較有優勢的一個專業,大家經常吐槽說不讓高三考生報考醫學專業,導致很多考生在報考醫學院校的時候有畏難情緒,覺得學醫費神費力不好找工作,有時候碰上醫鬧,更是得不嘗試?其實大家所說的「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是針對醫學專業難學提出來這一說法,如果你認真的話,你就錯了。
  • 文科女生,學法學還是醫學?學姐:學霸學法,學渣學醫
    有人問,自己是位文科生,喜歡法學和醫學,想知道學醫好一點還是學法好一點。學醫和學法對不同的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我先說結論,學霸學法學好,普通人學醫學好。普通人學法學,可以去企業的法務部門,考相關部門的公務員,等等。這些職位有限,收入也不會太高。學法學的就業月收入,平均也就5000元左右。所以,普通學生如果成績一般,不要隨意去學法,除非家裡有人脈。
  • 女兒想學醫,高中可以選什麼學科?成績差可以學醫嗎?
    有位家長假期裡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孩子受刺激了,非要學醫,想問我學生們專業好,目前孩子讀高一,馬上面臨選科,問我選什麼學科比較適合將來學醫,孩子成績好像比較差,這位家長還問我不選物理和化學,選生物加歷史或者地理組合行不行?教師老李是高中老師,對這方面比較有研究,今天我就幫助有類似想法的家長回答一下這幾個問題,僅供大家參考。
  • 男生學醫好還是學計算機好?不學化學可以學臨床醫學專業嗎?
    那麼男生學醫好還是學計算機好?如果不想學化學的話,還可以學臨床醫學專業嗎?一、男生學醫好還是學計算機好?想要知道男生學醫好還是學計算機好,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兩類專業的利弊各自是什麼?當下醫學類專業似乎像是一座圍城,一方面,每年高考季都有醫學生勸說他人不要學醫,另一方面醫學類專業都是每年的熱門專業,其分數線也是高出其他專業不少。
  • 那些選擇學醫少年的故事 現實中男女版「姜暮煙」要經過多少努力...
    說著希波克拉底的醫學誓言,操著一手精湛的醫術,29歲當了專家,然後帶隊到烏魯克進行震後營救……一路沒時間洗頭還能辣麼美,不僅收穫了職業至高名譽,片裡片外還都收穫了愛情~所以,你會覺得,艾呀當醫生真挺好。但可是,現實中的醫生真都是姜暮煙這種?最後都嫁給了國民老公宋仲基?!講認真的,難道你忘了6月29號天津砍醫事件麼?可能你還真的忘了。
  • 100萬高薪招醫學博士!醫學生的苦和累,問你值不值?
    我以前知道的醫學博士安家費,一般都是30萬,40萬多的。國家重點985和211大學會高高點50,60萬吧。而這次的100萬招博士,我突然覺得學醫很值的感覺。醫學博士搞笑的是臨近當天中午,還沒有一份博士投到該醫院。重金吸引人才,卻沒有人來應聘,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是博士生的眼界不一樣。博士生是我國最高學歷了,在它人生的前30年,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學習醫學。
  • 「男主臉」醫生火了:17歲上中山大學本碩博連讀,25歲成博士男神
    而今天要說的這位爆紅網絡、收穫大批粉絲的高顏值醫學博士,曾以出眾的外貌和高學歷「折服眾人」,誇張到在參加採訪節目時收到無數女粉的「求愛」,令人咋舌不已;更有人稱他是「最帥醫生」,「妥妥長了一張男主臉」。收穫如此高評價和喜愛度的,就是畢業於中山大學的徐曄。
  • 學醫到底有多「苦」?來自醫學生前輩的忠告,想學醫的學生要了解
    學醫到底有多「苦」?來自醫學生前輩的忠告,想學醫的學生要了解在2020年的高考填報志願中,醫學類的院校還有專業,更是成為了報考的最熱選項之一,報考的學生很多,也導致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水漲船高」,但是如果學生們想要學醫的話,還是要注意一些事情的,一起來看一看醫學生前輩的忠告。
  • 對話梅斯醫學董事長張發寶博士:「網際網路+醫療」實現醫企患數位化
    面對中國醫藥市場的波瀾起伏,梅斯醫學如何秉持初心在醫療創新上繼續深耕和探索,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以及商業布局等諸多問題,梅斯醫學創始人&董事長張發寶博士給出了答案。 梅斯醫學創始人&董事長 張發寶博士 從「做事兒」到「做事業」 回溯過往發展歷程,梅斯醫學創始人兼董事長張發寶博士將時間定格在了2008年。
  • 我想學醫,一定要選學物理嗎?
    近日,後臺有同學留言問小高選科分班的事,她說自己想學醫,但選歷史+生物+化學是否可行?因為物理成績不好,所以想選歷史,但又想學醫,這樣行不?在廣東省2021年新高考「3+1+2」模式下,由於物理或者歷史是必選的,要求學生二選一,所以物理幾乎成了所有醫學院絕大多數專業的必選學科。
  • 梅奧診所的中國醫生:一家三代從醫,從小就是超級學霸
    臨床醫學博士畢業後,鄭挺開始了住院醫培訓(Residency)。在美國的醫學培訓制度下,他的短白大褂也換成了長的白大褂,象徵著從醫學生轉變為正式醫生的進階。2017年,他突發奇想地拉著母親和外婆一起拍了這張照片,來紀念這一份三代為醫的自豪感。鄭挺的外婆和母親都是血液腫瘤科的醫生。每次鄭挺介紹起自己的外婆,美國的同事都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的祖父輩中鮮有女性成為醫生。
  • 樊代明:現代醫學走到瓶頸 精準醫學不是終點
    十年前,《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醫學論文,101篇中,只有1篇有用,剩下的都沒有用,這是科學在造假嗎?不是的,就是脫離了整體觀,為什麼?這種過於微觀的、局部的、瞬時的、個體的研究跟醫學的本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整體觀,醫學缺整體觀。為什麼要這樣變化呢?因為我們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過去人類主要對抗的是傳染病,現在是慢性病。
  • 學醫到底辛苦在哪裡?
    學醫毫無疑問非常辛苦,但真正的辛苦之處,不僅外人不為之,連多數醫生和醫學生都不自知。在醫學院學習相對於其他很多專業而言是很辛苦的,因為要靠大量的記憶,當年我們在教室食堂和宿舍三點成一線,一個個學得跟小老頭和小老太太似的。
  • 2020年最好的4所醫科大學,準備學醫的考生,值得參考一下
    今年臨床醫學成為了一個最火爆的專業,報考醫學類的專業的人數比去年增加了30%左右,可以說競爭是非常激烈的。雖然醫學類專業很熱門,但是學生們在報考的時候總是會糾結報考哪些院校,畢竟學校的實力越強悍,學生能夠學到的知識才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