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些年來,一說起學醫我們都會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道學醫沒前途,還是學醫有多麼恐怖?為什麼這麼不受人待見呢?
其實任何一個專業它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在教育君看來,專業與專業之間沒有好壞,只有適合跟不適合,那些牴觸學醫的言論,其實說的並不是這個專業或者醫生這個職業有多差,而是它的學習難度實在是太大了,今天教育君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學醫(臨床醫學)到底有多難
1、學習難度很大
對大學專業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在當下眾多的專業中,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從大一開始學業負擔就非常重,從最基礎的解剖,生理生化到後期的臨床課程,綜合起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要背的東西很多很多;
舉個例子:
所學到的各種概念機制、適應症狀、用藥禁忌這些東西你得背吧,背不好那將來怎麼給病人診斷,像這樣的東西每天都能學到很多,所以在整個醫學生涯中,每天學生都需要強制性的記憶非常多的東西,而且為了防止遺忘,還得經常複習鞏固,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教育君曾經還聽到一位醫學生調侃自己和同學,說是一到期末腦細胞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每天都會瘋狂掉頭髮。
所以學習臨床醫學這門課程,難度真的是很大的,很多吐槽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的人,多半指的就是學習難度太大。
2、學習周期太長(一般分本、碩、博三等)
除了學習難度大之外,醫學生從大學到畢業,至少都需要讀五年的本科,本科畢業之後還要經歷三年的常規培訓,即便到了這一步,絕大多數的醫學生也當不了醫生,真要當醫生,還得在醫院歷練上幾年,最後才有可能去到一個比較差的醫院,比如鄉鎮、縣城裡的醫院當個主治醫師,除此之外,想要經濟上真正的富裕一些,林林總總加起來怎麼也得小十年左右。
若是畢業後不想去鄉鎮上的小醫院,那學習周期還會更長一些,先是5年本科,然後還要再讀3年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之後還要再加上醫院培訓的兩三年,這樣最後你才有可能進入到一個二甲醫院當醫生。
如果畢業後想要進三甲醫院發展,那學習周期就更長了,5年本科、3年碩士不變,隨後還要加上3-6年的博士,好一點的三甲醫院還會要求得有國外學習的經驗,這些都經歷了之後,還要加上幾年的臨床實習,最後才能進入三甲醫院,沒辦法,手術臺上的醫生學歷要求就是這麼嚴格,一般的家庭還真就耗不起,所以這也是學醫最大的缺點和障礙。
3、醫生的工作有風險
醫生雖然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工作,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挽救一條又條的生命,但在這個過程中,醫生本人也是非常危險的,不說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如果碰到一些突發性的傳染病之類,那麼醫生這個工作還是要面臨著很大風險的;
所以,一直以來,在教育君的心中,每個醫生都是勇士,因為他們不僅要救死扶傷,還常常會遇到醫患糾紛,除此之外,每天面對的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所以他們的壓力是很多人沒法想像的。
文末寄語:
好了,以上就是教育君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學習的一些難度和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醫生它是一個永遠也不會過時的職業,所以醫學專業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一直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教育君本人也是推薦大家學習的。
當然了,前提是大家要問一問自己能否堅持,是否做好了長期艱苦學習的準備,家庭條件能不能滿足咱們學習的需求,這些東西大家一定要考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