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學醫苦,誰解其中味?一名在讀博士醫學生說……

2021-01-09 騰訊網

導讀

醫脈通獨家策劃】「醫生生命周期」系列03:「讀博的迷茫」

誰來治癒、幫助、安慰傷痕累累,心灰意冷的醫生呢?

來源:醫脈通

作者:歌曉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020年就快翻篇,然而近幾天,傷醫的事件又多起來了。

10月28日,馬鞍山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健,因一起醫患糾紛,到南京金陵司法鑑定所參加醫療鑑定聽證會,在電梯內遭7名家屬圍毆。

10月31日中山三院發生持刀傷醫事件,2名醫護人員被砍傷,其中一名傷者為年初馳援武漢的醫生陶炯。

回望2020年全年,註定以最不尋常的一年而被記住。歲末年初之際,身處醫療圈中的人們紛紛轉發一張充滿著肅殺之氣的圖片,配文赫然寫著「二十四節氣—大寒,前有肆虐的病毒,後有病人的砍刀「,陰冷中透著刺骨寒氣。

2020年初,朋友圈被廣泛轉發的圖片,為奮鬥在前線的醫護人員祈福

配文是怎麼來的?原來,1月20日同一天發生了兩大事件。一是央視播放了鍾南山院士採訪談話,確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抗擊新冠的戰役就此全面鋪開。二是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在這天被一個救治過的患者被砍成重傷。此事一經報導,引起社會軒然大波。所幸,陶勇醫生最後死裡逃生。但作為一名眼外科醫生,手部受傷無疑是對他職業生涯的重創。

翻開陶勇的簡歷可以看到,他是一名出類拔萃的醫生,不到40歲,就拿下了主任醫師職稱,在臨床和科研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中國,想要成為一名像陶勇那樣級別的醫生,需要多久?

01 至少八年」抗戰」

醫學生的圈子流行著這樣一個段子:「學醫之前要先去算算命,命短的不適合學醫」。這話雖是調侃,卻道出了醫學生的酸楚。

首先,我們總結一下醫生的道路,看看成為一名能給人看病的醫生到底需要多少年。

事實上,這個問題十分複雜。中國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堪稱世界上最複雜的體系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現在我國醫學教育體系設有專碩(實踐型)、科碩(研究型)、專博(實踐型)、科博(研究型)四個學位,而且還有四證合一、八年制博士,搞得體系比較混亂。」

在介紹一名醫生的成長曆程之前,有必要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俗稱規培),針對的是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簡言之,就是讓醫學生畢業之後在臨床進行輪轉,積累臨床經驗,培訓結束後才正式成為臨床醫生,時間大致為1-3年。規培是成為一名醫生不可逾越的鴻溝。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大部分規培生來說,規培期間收入微薄,工作繁重、內容瑣碎。

我們假定,某人6周歲上一年級,一路小,初,高中順利上完,到高考的時候,TA正滿十八周歲,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隨後,TA面臨選擇專業的問題。如果TA選擇了非醫學類專業,或者非臨床醫學(不需要規培的專業),本科時間就是4年,畢業之後不會面臨必須進行規範化培訓的過程。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工作,或者讀研讀博這樣的路線。

但對於臨床醫學這個複雜的專業,就不是4年這麼簡單了。到目前為止,臨床醫學專業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學制,分別是五年制、5+3一體化、八年制等。

我們來看看他們之間的區別:

表1 臨床醫學不同體制及區別

可以說,醫生的培養周期是各行業中最漫長、最辛苦的。如果某人在高考之後選擇了臨床醫學專業,TA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醫生?筆者選擇了相對簡單的方式,按照TA就業的階段來劃分:

表2 醫學生就業所需時長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最快的途徑,TA要想成為能獨當一面的醫生也要經過8年的時間,比其他專業的人晚就業4年。而且,有些人的從醫之路會更加漫長,他們即使完成了碩士,博士,取得了學位,還要繼續進行規範化培訓,學習時間長達15年甚至更久。試想一位醫生三十幾歲還在啃書本,這需要多大的恆心及苦行僧式的自律。

而這還是在一切順利的理想情況下,現實往往更加殘酷。從醫學生到醫生,在這條漫漫長路上,不知道這期間有多少人在硬著頭皮學下去,又有多少人選擇了放棄。

都說學醫苦,到底苦在哪裡?除了上述的時間成本高之外,學醫還是一件十分無助的事情。

首先,跟其他專業比起來,醫學課業十分繁重。對於醫學生來說,完全沒有高中老師所說的「上了大學就好了」。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課程教材,有「藍色生死戀」之稱

毫不誇張地說,大學對於一個醫學生來說完全是「另一個高中」。由於醫學專業的特殊性,其知識量大,學習難度大。醫學生的教科書堆起來跟學生的個頭兒一樣高。雖說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可是最終還是要靠記憶。除了課本知識外,幾乎每一科還有相應的實驗課。所以當問起每個醫學生的大學生活時,得到的答案可能更多的是被排滿的課程、背知識點、寫實驗報告支配的恐懼。當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們在上網、逛街、化妝、看電影、談戀愛的時候,醫學生更多地是整日泡在自習室裡,與成千上萬的書頁為伴。

02 被學歷「內卷」裹挾

其次,醫學專業學歷「內卷」日趨嚴重。千萬不要覺得讀完5年的大學本科就可以脫離苦海了,這僅僅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目前,根據現在各個醫院招聘現狀,全國各個省級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一般好一點的臨床崗位都需要博士學歷。而隨著博士越來越多,很多醫院甚至已經開始只招聘博士後。而入職到工作崗位上,醫生評職稱的對學歷要求高,往往學歷越高,晉升越快,有些晉升還需要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這意味著本科學歷根本在醫學圈無處立足。

所以一名醫學生要想找到好點的工作,並且以後有較好的發展,差不多至少要讀到碩士甚至博士,才能結束學業長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人選擇更快捷的8年制。

此外,很多想留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的醫學生,為了拼一個好的崗位,迫不得已開始走向讀博,或者做博後的道路。

某三甲醫院招聘要求

03 讓人又愛又恨的博士學位

再次,獲得博士學位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醫學生來說,臨床型博士(專博)是每個人都覬覦的機會,競爭自然十分激烈。但無奈其名額有限,這導致很多人不得不選擇科研型博士(科博)。在中國,一般科博完全脫離臨床實踐,基本上是泡在實驗室做實驗。對於不擅長實驗、或者不喜歡實驗的醫學生而言,這無疑加重了他們日後勵志從醫的艱辛。

拋開這些不說,僅讀博這件事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戰。2019年12月23日,《自然》雜誌對來自世界各地的6300名博士研究生進行了調查,超過三分之一(3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因攻讀博士學位而焦慮或抑鬱。雖然博士被社會打上了「高知」的標籤,但是他們個人往往面臨著學業,經濟,生活的三重絕望。古人說「三十而立」,但這似乎完全沒有博士什麼事兒。此時,大多數博士還拿著微薄的補助,在實驗室中掙扎。面對著總是沒有陽性結果的實驗,文章屢投不中的慘澹現實,不滿意的環境,不確定的未來……這些都給在讀博士醫學生增加了難以言喻的壓力。

2019年《自然》雜誌報導博士生的焦慮和抑鬱正在加劇,網頁截圖

04 讓你追逐,更讓你懷疑的醫生工作

此外,醫生工作是道阻且長、艱辛複雜的。即使最終克服上述重重困難,終於博士畢業了。同時也完成了規培,順利找到了一份醫生的工作,也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滿足:這是一份既讓你追逐,又被你懷疑的工作。當前,很多醫生常年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有特色的門診甚至半天就要接診上百個號;有的外科醫生一臺手術有時要連續十幾個小時,一名醫生有時一天要連續完成好幾臺手術。另外,還有躲不開的幾天一輪的夜班(連續 24 小時值班)。

也許這些工作對於一個擅長看病的醫生還可以應付,然而,還要面對晉升上的艱難處境。在醫生的職稱評審中,論文要求甚至有「一票否決權」,成為醫生晉升的「緊箍咒」。很多醫生在臨床上出類拔萃,工作兢兢業業,但由於論文不達標,遲遲評不上高級職稱。所以,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之餘,醫生們還不得不為發表文章犯愁,正所謂「不堪重負的駱駝」。

深圳龍崗中心醫院骨關節科副主任代宇完成7臺手術,趁手術間隙靠牆休息,視頻截圖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醫生還面臨極大的執業風險。筆者曾在某三甲醫院親自目睹,一位挺著大肚子的懷孕女醫生在出門診,走廊外面排滿了焦急等待的人們,其中有個老大爺甚至還打著吊瓶,也許是身體不舒服,一直「哎呀,哎呀」地叫著;時不時地總會有人等不急進去診室裡面催,一旁的護士一直在解釋「你們出去再等等,還沒到你們的號。我們老師已經夠辛苦的了,懷著孕給大家看著病,你們再等等.......」眾生皆苦啊,醫生忙得暈頭轉向,病人等得焦頭爛額,而這僅僅是中國醫患矛盾的一個縮影。

一方面病人越來越不信任醫生,另一方面大多數醫生由於超負荷工作,都面臨著焦慮、職業倦怠、壓力大的常見心理問題,很多人最擔心的是出醫療事故。近幾年醫患矛盾更加激化,前有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楊文被殺害,後有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被砍傷,所以出現了此文開頭醫生圈「一片哀嚎,無限悽涼「的一幕。

最後,醫生薪酬待遇低。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總該從此修成正果、成為人生贏家吧?也就是說這樣一份投入成本極高、辛勞又危險的職業,理應匹配較高的薪酬回報。然而,據人民日報報導,我國醫務人員最不滿意的是薪酬待遇。超過八成人員認為自己的付出與薪酬不匹配。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培養一名醫生同樣需要高昂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但是他們醫生的薪酬為社會平均工資的的3-5倍,而我們國家衛生行業人員收入水平僅高於社會平均工資的18%。難怪網絡上流傳著「自己孩子學醫打斷腿」的論調,嗚呼,哀哉!

05 誰解其中味?

在中國,從醫學生到醫生的歷程,怎一個「苦」字了得。以上種種,不知哪一點擊中了現在的你?對此,葛均波曾發出呼聲「我們的醫學教育5年足夠了,之後再進行3年的規範化培訓,我個人認為完成規範化培訓就應該獲得「醫學博士」,但是現在改革無法推進。我覺得能夠走通這條路對國家和國家醫學教育是有利的,對學生也是有利的,因為學生就不要這麼辛苦,而且除了考試之外什麼都不會,科研、看病都不會」。

破繭成蝶往往是痛苦的,正如中國的醫療環境,此時還處在一個陣痛期。近兩年可以看到,雖然進程緩慢,醫療環境還是在一點點地改善,可能我們這一代的苦痛就因為恰逢陣痛期。我們願意相信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道路是坎坷漫長的。

醫學的真諦

無論如何,醫生總要有人來當,也總會有人選擇臨床醫學專業。至少目前,想要成為一名醫生,必須經歷這一系列漫長又複雜的培養過程。痛苦和失望有之,但美好與溫暖總在不經意間打動我們的心。2020年10月16 日,久未露面的陶勇醫生出現在《朗讀者》第三季的先導片中,講述了他和王阿婆之間的故事:陶勇幫助王阿婆做手術恢復了視力。臨終前,阿婆託聯絡員帶給陶勇一句話,「這些年我一個人什麼也看不見,在黑暗中很孤獨,很想回家, 謝謝你,幫我找到回家的路。」

感動之餘,筆者不禁想問,醫學的真諦是什麼?對此,醫生們總是會回應這樣一句話:「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我想這不僅適用於醫生對病人,也適用於每一個走在醫學路上的人。當TA們在學醫的路上踉蹌前行的時候,誰來治癒、幫助、安慰傷痕累累,心灰意冷的醫生呢?

責編 | 蘇暄

相關焦點

  • 一名醫學博士的自述:學醫十年,我卻還不是醫生……
    在我讀研之前,學術型碩士給人感覺是高大上的,分數比專業型碩士要高,學術型碩士做實驗,專業型碩士混臨床,一切也說的過去。後來,規培來了,徹底洗牌。規培,全稱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醫學生在規培基地(通常是三甲大醫院)輪轉培訓,合格後獲得規培證。當所有的醫院招聘都要求規培證的時候,規培就成了剛需。
  • 學醫到底有多「苦」?來自醫學生前輩的忠告,想學醫的學生要了解
    那麼這幾所院校,首先醫學類還有師範類、警校和軍校都對應的職業都比較好,平切社會的需要比較高,就業率也會比較好。第二個原因:發展前景好這幾個職業除了比較好就業之外,也有著比較好的發展前景,基本上都是屬於經驗越高,薪資和待遇也會越高的職業,所以才會成為每年高考填報志願的大熱門選項。學醫到底有多「苦」?
  • 100萬高薪招醫學博士!醫學生的苦和累,問你值不值?
    我以前知道的醫學博士安家費,一般都是30萬,40萬多的。國家重點985和211大學會高高點50,60萬吧。而這次的100萬招博士,我突然覺得學醫很值的感覺。醫學博士搞笑的是臨近當天中午,還沒有一份博士投到該醫院。重金吸引人才,卻沒有人來應聘,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是博士生的眼界不一樣。博士生是我國最高學歷了,在它人生的前30年,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學習醫學。
  • 學醫到底有多難?聽聽老師怎麼說,聽完醫學生哭了!
    就業非常困難的2020年,每一個應屆生都想找到一個好工作。提到好工作,很多家長都會提到醫生這個職業,但是我們又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到底難在哪?我的孩子該不該選擇學醫這條路呢?
  • 為什麼有人會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到底有多苦,看完你就知道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一說起學醫我們都會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道學醫沒前途,還是學醫有多麼恐怖?為什麼這麼不受人待見呢?其實任何一個專業它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在教育君看來,專業與專業之間沒有好壞,只有適合跟不適合,那些牴觸學醫的言論,其實說的並不是這個專業或者醫生這個職業有多差,而是它的學習難度實在是太大了,今天教育君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學醫(臨床醫學)到底有多難1、學習難度很大對大學專業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在當下眾多的專業中,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從大一開始學業負擔就非常重
  • 這5類專業屬於不考研就沒有出路,說起來就心酸,你的在其中嗎?
    1、醫學類專業可能有人會說不是說了醫學是最熱門的專業嗎?怎麼還上榜了?其實不然,醫學的確是最熱門的專業,可是一般本科畢業的醫學生想要在一家好一點的公辦醫院工作可能性基本上不大,因為人家一般好的公辦醫院裡面對醫生的要求都高,至少也得是碩士博士之類的。
  • 學醫到底辛苦在哪裡?
    學醫毫無疑問非常辛苦,但真正的辛苦之處,不僅外人不為之,連多數醫生和醫學生都不自知。在醫學院學習相對於其他很多專業而言是很辛苦的,因為要靠大量的記憶,當年我們在教室食堂和宿舍三點成一線,一個個學得跟小老頭和小老太太似的。
  • 中國醫學生熱衷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USMLE) 醫生後備人才流失堪憂
    在各種規模的城鎮,醫生基本都被視為較好的職業之一。考慮到USMLE考試的難度,希望參與其中的醫生數量在激增。國內醫師赴美行醫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普遍路徑是出國做研究,拿到綠卡後轉做住院醫師,再去考執業醫師資格。新一代醫學生們開闢了新的捷徑——USMLE。2008年,李暘等人從網絡小組轉型到培訓時,最少一期只有三四名學員。
  • 醫學生跪地救人無效遭惡評 導師:她們已是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其中...
    8月23日,「兩名醫學生跪地救人無效卻遭惡評」的消息一度登上了熱搜榜。25日,紅星新聞聯繫到其中的一名救人大學生陳家利,據她介紹,救人是自己的本能,自己做了該做的,並不在乎輿論如何評價。而據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學院院長、同時也是另一名救人大學生彭婕婷的導師段俊國介紹,陳家利和彭婕婷是眼科學院的研究生,經過了5年的學習以及3年的規培,在多個科室都有輪轉學習,已經是有一定經驗的臨床醫生。其中,彭婕婷還已經考上了本校的博士。跪地20分鐘沒能救回男子施救大學生:我們做了該做的「其實網上的評論我們也沒有怎麼去在意,我們做了該做的。」
  • 她詮釋了醫學生的使命與擔當(圖)
    2020年「最美大學生」、南醫大博士研究生倪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人民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 她詮釋了醫學生的使命與擔當
  • 不如去學醫,全國最好的幾所醫科大學推薦
    這句話多是醫學生發牢騷說出來的,因為醫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並且學制較長,且工作過程中充滿了艱辛與不被理解,所以很多醫學生都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但是要知道,世上永遠不會失業的職業之一就有醫生,由此可見學醫就業的穩定性有多高。所以如果是為了以後的生活著想,學醫其實是一件很不錯的事。
  • 溫醫大版手繪解剖圖走紅 每個學醫的都是隱形畫家
    記者發現,溫醫大學生的這些手繪作品中,除了「高大上」範兒,也不乏文藝小清新風:支氣管如同樹根,下面綠色的葉子代表呼吸到的新鮮空氣,「讓支氣管的每一分支都浸潤綠葉的芳香」;寫實的心臟邊上盛開一朵嬌豔的玫瑰,「心花怒放大概就是這樣的場景吧」……不少網友感嘆:「原來每個學醫的都是隱藏的畫家!」「看著這些手繪,居然一點都不可怕,還有點兒萌萌噠的感覺。」「不怕學霸有文化,就怕學霸會畫畫!」
  • 醫學生前途如何?是否本科畢業即失業?看醫科大學錄分就知道了
    學醫就業率到底如何?很多勸高三學生不學醫的人會經常說,專科或者本科醫學專業生,畢業即失業,大概每年有8成的醫學生改行, 如果在一二線城市,專科本科基本是畢業即失業,二三甲醫院想進基本不可能,三四線城市才有一點點機會,還要關係硬,現在縣醫院都要碩士了,當然就算你是碩士博士,如果二年沒考到執業醫師證一樣要失業,雖說碩士博士學歷高,但考證也不一定能過,每年有大量醫學生畢業,競爭非常激烈,那麼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學醫呢?
  • 研究生擴招對醫學生有哪些好處?
    網上常說,總有那麼幾個專業奉勸各位學弟學妹繞路,比較明顯的就是醫學生,曾有句名言叫」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學醫確實很難,讀完本科一般還要讀個碩士博士,當然很多人也都理解,畢竟水準不高的醫生怎麼能夠救死扶傷呢?
  • 醫學生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2020-10-14 07:38:21 來源: 子秋說娛樂 舉報
  • 美籍韓裔80後成為太空人,曾在哈佛學醫,當過海豹突擊隊員
    ,更不敢奢望,也更不敢想擁有其中兩個身份。然而,一名35歲的美籍韓國裔將這三種身份包攬,讓人十分嘆服和敬仰。 他此前曾在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服役,之後考進哈佛大學醫學院學醫,每一個身份都是普通人高攀不起的巨大榮耀
  • 醫學生不配得到關懷?醫學生:不僅沒關懷,我們連頭髮也不配擁有
    醫學生不配得到關懷?醫學生:不僅沒關懷,我們連頭髮也不配擁有大家好,說到考試月份最慘的是什麼專業?醫學科必須擁有姓名,本以為通過大學入學考試,來到了我夢想中的大學,但是我剛入坑,噩夢就開始了,可怕的是每次考試都會像大學入學考試,書,整本都是是重點,醫學生也非常絕望,每次要考試都想「當場去世」。醫學生鼓起勇氣問了老師有沒有重點,醫生說:「病人會按重點生病嗎?」醫學生真的很慘,可是還不配得到關懷,就連多喝熱水的關懷都不配得到。
  • 男生學醫好還是學計算機好?不學化學可以學臨床醫學專業嗎?
    醫學類專業與計算機類專業都是當下的熱門專業,不僅學生畢業之後容易就業,而且薪資待遇也是非常不錯,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結合二者的學習內容以及職業發展軌跡來看,也是各有利弊。那麼男生學醫好還是學計算機好?如果不想學化學的話,還可以學臨床醫學專業嗎?一、男生學醫好還是學計算機好?
  • 特刊 | 神秘一隅——新醫實驗動物的一生
    「我在網上了解到實驗動物都是專門的工作人員在適宜的條件下精心培養的,它們來得很不容易,所以我覺得醫學生們應該珍惜實驗機會,認真學習。」劉雪陽(河南科技學院2017級學生)被問及如何看待實驗動物時說道。他了解到,一隻嚴格無菌環境下飼養至成年的老鼠成本較高。
  • 寫幽默科普文 醫學生辦網站讓醫學"潮"起來
    誰說免疫力是睡出來的?誰還在針對減肥滔滔不絕地宣傳「良藥」,其實「植物大戰殭屍」就暗藏最重要的減肥方法!針對街頭巷尾熱議的「過勞死」、「減肥」等話題,一篇篇考據嚴密,包含醫學文獻資料,又不失故事性、幽默感的醫學科普文出現在網上,其作者是一群「最可能但又最不可能」的人: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