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湘玲和小患者在一起。)
(4月3日上午10點,株洲的劉先生(化名)來到賀湘玲的診室裡,把一個嶄新的電子計算器送給了她。圖片均由通訊員 提供)
星辰在線4月4日訊(通訊員 周瑾容) 4月3日,是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任賀湘玲教授的門診日。上午10點,株洲的劉先生(化名)來到賀湘玲的診室裡,把一個嶄新的電子計算器送給了她。「賀醫生,用手機上的計算器太傷眼睛,以後算藥量就用這個算。」
計算兒童化療藥物劑量是一門精細活
兒童常常被稱作「小大人」,但在用藥上絕不能簡單視為微縮版的成人。兒童用藥在臨床上醫生們往往遵循一些公式,再加上臨床經驗來進行計算。由於很多藥品沒有兒童專用的劑型、規格,這給兒科醫生們準確控制用藥劑量帶來了挑戰,給少了往往影響藥物療效,給多了會帶來用藥風險。普通藥物如此,用於腫瘤患兒的化療藥物就更增加了難度。
抗腫瘤的化療藥物都有各種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它們在殺傷腫瘤細胞,同時又殺傷正常細胞,會導致脫髮、嘔吐、抵抗力下降等藥物反應。由於化療藥物殺傷人體血液、淋巴組織細胞等,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癌症可能迅速發展,造成嚴重後果。賀湘玲是一位工作30多年的兒童醫生,她的主攻方向是兒童血液腫瘤疾病。賀湘玲介紹,平時醫生們會按照孩子的體重計算體表面積,再按照藥物劑量算出總的劑量,再除以藥物的單劑量得出孩子需要的量。維持治療階段的患兒會被要求1-2周要複查一次,醫生要根據孩子的症狀、體重變化等來進行比對與動態的調整。
「賀醫生心疼我的孩子,我心疼賀醫生的眼睛」
賀湘玲表示,這麼多年最習慣的是用手機上的計算器,每次都想把用藥劑量算得最精確,在保證療效的同時,又能把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一個孩子算一次幾分鐘十幾分鐘不等,最複雜的是年齡小的、體重輕的,就需要更加仔細。「我的患者中,最小的僅僅3個月。」
劉先生5歲的兒子2018年1月被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之後便成為賀湘玲的患者。目前正在進行使腫瘤縮小的化療,準備接受下階段的手術治療。「我經常看到賀主任用手機上的計算器算劑量,門診和病房裡的孩子那麼多,手機上的字很小,看著很吃力,很傷眼睛,就特意去超市買了這個計算器送給她。」
「這些孩子已經很不幸了,我不忍心再讓他們多受一點點的傷害。」賀湘玲2017年被評為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個人,她的小患者都親切地稱她為「賀媽媽」。賀湘玲介紹,每一個腫瘤兒童,都面臨著漫長和艱辛的治療過程,「我能做做的是對每一個孩子都盡我最大的努力」。
賀湘玲說到,工作中有很多向劉先生一樣暖心的患者家屬,比如說早上上班之前,已經有人悄悄地給水杯倒滿了水;還有一位做廚師的家長,大老遠地從嶽陽帶來親手做的菜給照顧過他孩子的醫護人員吃。「其實他們同樣也在支持鼓勵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