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你遇到一個有著黑眼圈的醫生時,請對他表示敬意,因為這是一個在用生命為你拼命的醫生。
來源:醫脈通
作者:蓮燈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早上,曹醫生來上班,我們一眼就看到了他的兩個大黑眼圈。於是笑問他:「怎麼了,曹醫生,昨晚不會是進行「多人運動」了吧?」
曹醫生打了個呵欠說:「昨晚21床心衰搶救,36床大咯血,還收了幾個病號,二線醫生護士都叫來了,可不就是多人運動嘛!」
說起來,臨床中,常常看到很多醫生都掛著兩個黑眼圈,尤其是剛開始工作的年輕醫生和中流砥柱的中年醫生,往往都是掛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
為什麼那麼多醫生都有黑眼圈呢?
1.熬夜
這是醫生黑眼圈最主要的原因。熬夜會導致黑眼圈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這是因為眼疲勞導致眼部周圍血液循環不良而導致黑眼圈,當人體過度疲勞並且休息不足的時候,血管的血流循環不暢順,就會引起眼瞼皮膚的靜脈血流鬱塞,由於靜脈血的顏色較暗,因此就會產生黑眼圈。
而醫生這個行業註定是要與熬夜打交道的。上夜班自是不用說的了,白天沒有打完的病歷晚上要回來加班,晚上突發搶救要回醫院,突然來了個重症患者要手術,第二天要講課、要準備PPT等等諸如此類。
外科的張醫生是個很負責任的醫生,每次有重症患者做完手術出來都要守著,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生怕有差池,即便當天不是他夜班,也常常會半夜回到病房查看。有一次,一位上了呼吸機的患者突然痰堵,血氧飽和度一直往下掉,夜班護士在忙,剛好張醫生回來,二話不說,拿起吸痰管就給患者吸痰,直接把患者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2.情緒波動大
情緒鬱結、暴怒也是產生黑眼圈的誘因,肝氣鬱而不發,加重全身的鬱滯症狀,加速形成黑眼圈或加重黑眼圈。
雖說醫生的工作要求我們要保持冷靜,這樣才能保持理智工作。但是工作中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奇葩的要求往往也能讓醫生氣到內傷吐血。
急診科的張醫生對此深有體會,每次上班總能碰到一堆的奇葩人和奇葩事。他曾經碰到一個心梗的患者,梗塞部位高達95%,需要立即手術。然而和家屬溝通的時候,家屬一個勁地說:不可能的,患者這麼年輕(56歲),怎麼可能心梗,一定是醫生騙錢。結果轉身剛離開,患者上個廁所就倒下了。還有一次,一位中年人拉著一位老年人來看病,說病人皮膚都爛了。結果張醫生打開遮蓋的被子一看,骶尾部的褥瘡都爛到骨頭裡面了,那個味道燻得急診科的病人都退避三舍。結果醫生找家屬辦住院時,家屬不見了。
張醫生說,最可氣的是,面對這些人,自己還得好聲好氣地說話,不得有一絲動怒的樣子,不然的話分分鐘投訴就下來了,憋得自己內傷出血。
3.「多人運動」
打住,大家千萬別想歪,此多人運動非彼「多人運動」。要知道,醫生的多人運動往往不同凡響。
比如終於熬過了一個夜班,忍不住想放飛自我,和幾個年輕醫生一起組團來一場奔放瀟灑的「吃雞」運動,或是打一把「王者農藥」;再比如,醫學生要準備考研,大家通宵看書,表面上看大家風平浪靜,私底下卻波濤暗湧相互較勁,看誰比誰多背了一道題,多記了一個解剖結構;再比如,科室收了一個重症患者,病因成謎,於是三番五次來場大型院內會診,不行的話甚至還要請外地專家來會診……因為各種「縱慾過度」,醫生的眼睛終於熬出了象徵其身份和地位的黑眼圈。
4.「午夜兇鈴」
很多醫生都不願意把手機號碼留給患者,很簡單的一個原因,一些患者會因為各種原因晚上給醫生打電話。兒科的黃醫生說,自己曾碰到過有患兒家屬因為孩子發燒到37.3℃而狂給她打電話,孩子體溫一有波動就給她打電話,能不能餵奶,餵多少水,最後逼得她不得不關機才能睡覺。因為睡眠不足,第二天黃醫生頂著兩個黑眼圈來上班。
說白了,醫生的黑眼圈大多都是累出來的。
每一個有著濃濃黑眼圈的醫生都想去掉這個「熊貓眼」,而改善黑眼圈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尤其是夜間休息。但醫生這個行業註定了難有一個完整的睡眠,他們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患者,給了醫院。黑夜不僅給了他們黑色的眼睛,更是給了他們兩個濃墨重彩的黑眼圈。所以當你遇到一個有著黑眼圈的醫生時,請對他表示敬意,因為這是一個在用生命為你拼命的醫生。
責編 | 小脈 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