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段玉佩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詩人顧城曾說:
「黑夜給了我黑的眼睛,我要用它尋找光明。」
但從科學角度說,
其實,我們的黑眼珠
恰恰是為了擋住進入眼睛的光線,
而不是為了「尋找光明」。
黑眼珠的專業名字為「虹膜」,在亮處收縮,在暗處舒張,而能尋找光明的眼睛部位是虹膜最中間那更深幽的瞳孔。所以,無論眼珠是灰色的、藍色的,還是棕色的,都可以用來看世界的。
黑色的瞳孔裡,藏著哪些秘密呢?
要想探個究竟,首先就要過眼皮這一關,上下眼皮長有睫毛,閉眼時交叉,防風防沙;眼皮的上面還有個附屬結構——眉毛,它可用於阻擋流向眼睛的雨水等物質。
曹雪芹在描述林黛玉的眉眼時說她「眉似山峰聚,眼似水波橫」。如今的現代人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修飾眉眼上,如紋眉、割眼、睫毛塗膏、眼影重重……所以,我們若想看到不經修飾的眼睛,可以求諸於馬,它們都是雙眼皮;也可以求諸於駱駝,它們的睫毛長又厚;還可以求諸於大熊貓,它們的眼影洗不掉……但這些都不是讓眼睛炯炯有神的原因。
能讓眼睛不空洞的,其實是其中的「空洞」——瞳孔。
光線想要進入這個「空洞」,先要穿過最外層的角膜,這個有一定厚度的透明膜凸出,使光線在此折射,再經房水、晶狀體、玻璃體多次折射後,原來光線入射的角度最終變小。這一套透明結構組合在一起,恰如一個折射率一定的凸透鏡。在這個透鏡系統中,視網膜是光線進入瞳孔的第一關,光在這裡進行折射,再經過房水進行第二次折射,第三、四次折射則分別發生在晶狀體和玻璃體。
所以,假如任何一個地方出了問題,都可能給光線最後到達視網膜形成清晰的影像造成困難。譬如,近視眼、遠視眼、青光眼、白內障……這些都是讓我們「心靈的窗戶」蒙塵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