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中英文差異導致病患大腦結構不同

2021-01-09 生物谷

並非所有的誦讀困難者都是完全一樣的。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講中文和講英文的誦讀困難症患者,其大腦受損的區域是不同的。這一發現為搞清產生誦讀困難的神經學機制帶來了曙光,同時揭示了大腦處理兩種語言的本質差別。

在美國和中國,大約有5%到10%的人患有誦讀困難。這些人無法將一個單詞的視覺信號和聽覺信號聯繫起來。在英語中,這種疾病導致了對組成單詞的字母的曲解或變調。例如,誦讀困難者會將「Dyslexia」讀成「Lysdexia」。而在中文中,這種疾病會影響一個人將文字轉化為聲音的能力以及對文字含義的理解。對患有閱讀障礙的中國兒童進行的大腦成像研究顯示,與英文的閱讀和書寫相比,這些功能是由大腦的不同區域所控制的。

如今,一個由中國香港大學的Li-Hai  Tan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講英語和說中文的人的大腦功能的不同源自於大腦的解剖學差異。研究小組使用了一種形態測量學分析方法,從而得到了16名患有誦讀困難的北京學童的精細三維腦測量結果。隨後,研究人員將這些結果與16名正常中國人的相關測量結果進行了對比。數據顯示,儘管這兩組受試者的灰質——與高級認知功能有關的大腦物質——體積並沒有差異,但誦讀困難者左額中回——識別圖像和形狀以及喚醒記憶的重要大腦區域——的灰質卻明顯少得多。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根據另一個研究小組在2007年得到的結果,英語誦讀困難者大腦左頂葉的灰質有減少跡象。這一區域更多的是參與將字母符號轉化為語音的工作而非對其形狀的解析。Tan表示:「這一發現非常令人吃驚。」他的研究小組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Tan說:「我們從未想過,在兩種文化背景下,誦讀困難患兒的大腦結構也出現了差異。」

美國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神經心理學家Robert  Desimone指出,中文和英文巨大的本質差異使得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文載體的漢字主要依賴複雜的圖形表達全部的含義,而英文則是一種字母語言,它更多地憑藉規律而非圖像識別和記憶。曾參與英語誦讀困難研究的MIT認知心理學家John  Gabrieli強調,如今,隨著大腦解剖學差異的揭示,科學家朝著「搞清誦讀困難的發病機制又邁出了一步」。

Gabrieli說,如果你對於一種語言存在誦讀困難,那麼另一種語言是否也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呢?這確實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但Tan對此表示懷疑,他說自己的研究小組相信,「不同的基因可能與中文和英文的誦讀困難有關」。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PNAS),doi:10.1073/pnas.0801750105,Wai Ting Siok,Li Hai Tan

A structural–functional basis for dyslexia in the cortex of Chinese readers

Wai Ting Siok,, Zhendong Niu, Zhen Jin¶, Charles A. Perfetti||, and Li Hai Tan,,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Road, Hong Ko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Beijing 306 Hospital, Beijing 100101, China; and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PA 15260

Communicated by Robert Desimon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February 25, 2008 (received for review January 1, 2008)

Abstract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s a neurobiologically based disorder that affects 5–17% of school childre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severe impairment in reading skill acquisition. For readers of alphabetic (e.g., English) languages, recent neuroimaging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dyslexia is associated with weak reading-related activity in left temporoparietal and occipitotemporal regions, and this activity difference may reflect reductions in gray matter volume in these areas. Here, we find different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in dyslexic readers of Chinese, a nonalphabetic language. Compared with normally developing controls, children with impaired reading in logographic Chinese exhibited reduced gray matter volume in a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region previously shown to be important for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Using functional MRI to study language-related activation of cortical regions in dyslexics, we found reduced activation in this same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region in Chinese dyslexics versus controls,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ray matter volume and activation in the language task in this same area. By contrast, Chinese dyslexics did not show functional or structural (i.e., volumetric gray matter) differences from normal subjects in the more posterior brain system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be abnormal in alphabetic-language dyslexic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for dyslexia varies between alphabetic and nonalphabetic languages.

相關焦點

  • PNAS:多層面揭示大腦結構
    2020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的結構支持認知和行為功能,並且在相互影響的多層連接中極為複雜。但是,對於大腦結構的研究工作通常集中在單個空間尺度上。在由巴塞隆納大學複雜系統研究所(UBICS)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的多尺度空間組織,並觀察到,在幾何網絡模型中,不同解析度的層是相似的,也就是說,隨著我們移開,層的幾何結構和連通性結構保持不變。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高質量的數據集,這些數據集包含八十四個健康受試者的神經連接圖。
  • 語言大不同:中英文語言的八大差異
    第1頁:中英文語言的八大差異 第2頁:中英文語言的八大差異>>>進入搜狐出國頻道      >>>去《搜狐出國》微博看看  1.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
  • 研究發現兒童肥胖與大腦關鍵區域的結構差異有關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與正常體重兒童的大腦相比,兒童肥胖與認知控制相關區域的大腦結構差異有關。但是,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強調,由於他們的大腦結構不同,因此無法說出肥胖是否會導致這些腦部變化或兒童是否肥胖。全世界約有1.24億兒童肥胖。
  • 男女大腦並無結構和功能差異:行為差異其實源於後天
    美國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利斯·埃利奧特教授稱,男性和女性的大腦之間並沒有能分辨的差異。她指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行為差異是後天教育造就的結果,而非來源於先天條件。「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大腦是一個不分性別的器官,」埃利奧特教授說,「我們具有完全相同的大腦結構。男女的大腦沒有任何不同。」
  • PNAS:乳腺癌基因涉及大腦尺寸控制
    一項研究提出,一個涉及乳腺和卵巢癌風險的基因BRCA1可能在控制哺乳動物的大腦尺寸方面起到了作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已知它能夠影響乳腺和卵巢癌風險,但是能幫助修復DNA損傷的BRCA1蛋白質在胚胎的頻繁分裂的神經上皮細胞和幹細胞中高度表達。
  • 淺析中英文在線翻譯的語言差異——壹品優刊
    原標題:淺析中英文在線翻譯的語言差異——壹品優刊 隨著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國際貿易的發展幾乎遍布了全球,不過由於地區差異性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雙方溝通的過程中不能直接進行交流。
  • PNAS:fMRI證實大腦楔前葉分為4個不同功能區
    據一篇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報告,通過對人腦和猴腦功能解剖的比較研究,發現這兩者之間大腦網絡在進化過程中高度相似。這項研究是由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主持的。
  • 男女的大腦有什麼差異嗎?
    儘管如此,這一觀點還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有人認為這可能就是性別差異的原因。但無論性別如何,人類大腦的胼胝體都會隨著前腦體積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大,並且對此進行的研究結論常常不一致,大腦其它區域也是如此。這使得基於大腦的解剖結構來解釋不同性別之間大腦的差異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 PNAS:大腦迴路的運作方式
    一項研究說,大腦迴路可能是以一種類似於網際網路的互相連接的反饋網絡方式組織起來。科學家長久以來認為大腦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等級,最晚進化出來部分(諸如新皮層)處於命令鏈的頂端。但是近來的報告提示了一個反饋網絡迴路。為了研究大腦迴路的結構,Richard H. Thompson 和Larry W.
  • PNAS | 擬南芥氧氣感受蛋白PCOs的結構及功能
    通過對AtPCO4和AtPCO5蛋白晶體結構解析,發現AtPCO4和AtPCO5均以單體形式結晶,並且AtPCO4具有兩種不同的結構,分別為AtPCO4_1和AtPCO4_2。AtPCO5以及AtPCO4_1和AtPCO4_2晶體結構解析度分別達到1.91Å, 1.82Å和1.24Å 。
  • 「男女有別」不怪大腦,它們幾乎沒有功能結構上的差異
    「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大腦是個不分性別的器官,我們有完全一樣的結構,男女大腦沒有任何不同。」Lisa Eliot 是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學教授,她在 Aspen Ideas Festival 上抨擊了學界沉迷於找不同的風氣。
  • 科學網—老鼠大腦結構關乎焦慮性別差異
    在5月23日刊登於《細胞—通訊》期刊的論文中,科學家研究了小鼠藍斑大腦結構,意外發現該結構在雌雄小鼠大腦中存在大量分子水平的差異。他們發現,雌鼠的前列腺素受體EP3含量比雄鼠高3倍,而Slc6a15和Lin28b水平也有所升高,這兩種基因都與重度抑鬱症相關。 「這非常有趣,因為許多相同疾病的藥物都以該結構為靶點,如多動症和抑鬱症。」
  • 男女大腦天生大不同,4大差異很明顯,教養孩子真要「男女有別」
    教養孩子是父母是天職,但是父母若不了解男孩跟女孩大腦的差異,就像盲人摸象,越想教育好孩子,孩子就越叛逆。為人父母的,多些了解男女大腦結構的不同,養育男孩或女孩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會更加精準。男女大腦天生大不同,4大差異很明顯①視網膜的神經迴路不同男孩女孩一起畫畫,要是你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女孩愛用紅、黃、綠等暖色調,而且角度是面向觀看者的,畫的畫往往是對稱的人或動物、花朵、樹木;
  • 一組大腦趣知識:男人大腦和女人大腦有著差異
    「大腦是你最重要的器官」——這是大腦告訴你的;是不是有點細思極恐!大腦是宇宙中最神奇和神秘的造物之一,人類對大腦探索很久,但所知並不多。一,大腦細胞與整個宇宙有著一樣的結構?《紐約時報》曾刊登2張照片。左是老鼠的腦細胞,右是宇宙。
  • 大腦結構其實「男女有別」
    近日,美國科研工作者研究發現,成年女性的大腦會比同齡男性的大腦年輕大約3歲。這項科學研究結果基於什麼科學道理?目前我們探索到人類大腦在結構和行為認知等多方面存在哪些性別差異?這些差異又將意味著什麼?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李軍。
  • PNAS前沿:遨遊在雙曲空間中的大腦網絡
    之前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單一尺度,對大腦結構網絡在不同尺度下的關係,我們知之甚少。今年8月份發表在PNAS的一項工作表明,多尺度的人腦網絡具有自相似性。基於雙曲空間的幾何重整化模型很好地解釋了多尺度人腦網絡的自相似性行為,同時揭示了人腦網絡的自相似特性與高效的信息導航密切相關。
  • 女性和男性的大腦,有差異嗎?
    作為一位行為神經生物學家和一位科學作者,我認為這類研究具有誤導性,因為人類的大腦非常多樣而不同。但是,無論大腦的主人性別是什麼,較小的大腦總是在比例上擁有更大的胼胝體,對這種結構的大小差異研究結果始終沒有達成一致。這個故事在其他的大腦測量中也很相似,這就是為什麼試圖通過大腦解剖學來解釋所謂的認知性別差異並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
  • PNAS:關鍵基因導致亨廷頓舞蹈症過早地發生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導致亨廷頓病的遺傳基因從早期就影響大腦發育,儘管大多數患者在30至50歲之間不會出現疾病症狀。這項研究的結果由卡迪夫大學,埃爾蘭根 - 紐倫堡大學和隆德大學做出。這一小鼠水平的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在未來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即從年輕時開始治療,延遲這種疾病的發生。
  • 「平等」概念:中英文差異及其生成
    「平等」概念:中英文差異及其生成 2015年01月09日 14: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月9日第690期 作者:李石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發表了一項研究,內容男性和女性大腦的結構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隨年齡變化。他說:「我們觀察到一種特殊的模式,而且非常謹慎地只進行了描述,人們應該這麼做,而不是跳到功能上的解釋。」然而,儘管拉茲納漢做了種種努力,媒體還是很快發表了一篇文章,引用他的研究為單性別學校教育辯護,認為男孩和女孩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因為他們的大腦解剖結構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