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證明一個論點是正確的,可以作論據的材料很多,正像列寧指出的:「社會生活現象極端複雜,隨時都可以找到任何數量的例或個別的材料來證實任何一種意見。」但是概括起來,論據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以事實材料作論據,另一類是以科學理論作論據。
以客觀事實作論據。從時間上分,事實可以分為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中的事實。無論歷史的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事實,都是客觀存在,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本身就有無可爭辯的說服力,所以,選擇經過檢驗核對,真實確鑿的事實作論據來證明論點,最有說服力。
歷史事實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經受過實踐的檢驗,是非曲直已有定論並被大家所公認,不必再證明,可以直接用來做論據。尤其是我國近代史、現代史的一些經驗、教訓,為我們選擇論據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事實材料。
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一文的論點是:培養儉樸的生活作風比較困難,而丟掉這種作風,追求起奢侈腐化來卻很容易。作者選擇了典型的歷史事實作論據,即相傳商紂王得到了一個美女以後,又做了象牙筷子,以後就丟掉瓷盤泥碗改用金盤玉碗,以後不再吃粗茶淡飯而要吃山珍海味,再以後不住泥屋平房而建造豪華的宮殿,結果弄得民怨沸騰,最後周天子率大軍來攻打,商紂王幾十萬大軍不堪一擊,紂王國破自焚,造成千古遺訓,奢則多欲,多欲則禍害無窮。用商紂王奢侈腐化,自焚亡國的歷史事實證明由儉入奢易及其危害。
作者又用大禹治水時,大禹克制自己疏遠女色,堅決戒酒;齊桓公怕影響處理朝政,堅決不吃夜飯等尚儉戒奢的歷史事實,證明由奢入儉難。雖然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他們身為帝王,卻能克制自己,尚儉戒奢,對今天仍有借鑑作用。這篇文章用歷史材料,從正反兩方面證明論點,形象生動,很有說服力。
用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材料作論據,因為是人們耳聞目睹的,或者是人們親身經歷、親自參與的,所以會感到真實熟悉,便於理解容易受,能更直接的證明論點。
例如《毀事易,成事難》一文的論點是:辦成功一件事情很困難,要破壞一件事卻很容易,我國革命勝利成果來之不易,我們不能破壞,要保衛,要珍惜。作者就是用現實生活材料作論據來證明論點的。
文章寫道:現實生活中的無數事實證明了「毀事易,成事難」這個道理,就以我國的革命為例,從我們國家誕生那天起,就日夜從事革命工作。在通往勝利的道路上,經歷了無數艱苦鬥爭,從大革命失敗,到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從抗日的烽火到渡江作戰的炮聲。無數革命前輩,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英勇捐軀,流血犧牲。有的捨生忘死,艱苦奮鬥。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才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後又經過二十年艱苦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才初步建成繁榮昌盛的國家,創業何其艱難啊!但是,「文g」中,「四人b」竊據高位,肆虐橫行,十年動亂,一場浩劫,使國民經濟源於崩潰的邊緣,踐踏了國風,破壞了民風,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成果幾乎付諸東流,這是多麼沉痛的教訓呀。我們要保衛,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革命成果,決不能再讓這樣的歷史悲劇重演。
這些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是人們熟悉的甚至是親身經歷,親身參與的,感到真實,歷歷在目,用這些材料證明論點,容易令人信服。
準確的統計數字,也可以做論據,它實際上也是事實論據,因為統計數字是對許多事實分析綜合的結果,它是事實的總和,它有時反映事物的全貌,有時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繫,所以,它所表示的不是個別的偶然的事例,而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用統計數字作論據,還能起到對比、比較的作用,使讀者對問題認識得更加具體明確,給讀者的印象也更加鮮明深刻。如那個人在《井崗山的鬥爭》一文中,用準確的綜合統計數字作論據,證明進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邊界土地狀況:大體說來,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裡,百分之四十以下在農民手裡。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約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約百分之十七是地主的,萬安、寧崗、蓮花自耕農較多,但地主的土地仍佔比較的多數,約佔百分之六十,農民只佔百分之四十。湖南方面,茶陵、酃縣兩縣均有約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在地主手中。」
佔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地主,卻佔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土地,而佔農村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勞動農民,卻只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的土地,具體說明了農村貧富懸殊,地主對農民剝削的殘酷,百分之八十以上無地少地的農民,渴望進行土地革命,充分證明了作者的論點,即進行土地革命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取得勝利的可能性。
未完待續……
大家都在看
文學小說《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全本整理匯總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小學語文教材回憶匯總
全本《寫作技巧方法》整理匯總
全本小說《黎明的河邊》整理匯總
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也許讀五十本書後很難看懂世界,但幾百本看完之後,三觀開始連成一片,這就是量變可以引起質變。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要記得,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