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民法典是市場經濟基本法 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

2020-11-29 騰訊網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民法典草案將於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而人格權獨立成編也成了這部法典的亮點,備受關注。作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也是力推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學者,他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在世界各國民法典中並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制度,這一創新之舉是我國民法典為世界民事立法做出的一項重要貢獻。

那麼,民法典草案為何要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又是如何體現出21世紀的新時代特徵,還有哪些「法律空白」也在這部法典中得到了填補和回應?新京報記者為此採訪了王利明。

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受訪者供圖

民法典最大亮點是人格權編

新京報:我國民法典編纂有一段較為曲折的歷史,可說是幾起幾落,最終於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確立重啟編纂民法典。這裡面有什麼樣的時代背景?

王利明:進入新時代,人民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人民希望過上更有尊嚴、更體面的生活,尤其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強烈,迫切需要一部與國家繁榮、民族復興相適應的民法典來全面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事權利。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

我國民法典草案採取了七編制體例,即由總則、人格權、合同、物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七編構成。突破了傳統大陸法系體系的安排,增設了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這是我國民法典體系的重大創新。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也是解決民商事糾紛的基本依據。

新京報:作為我國首部民法典,你認為主要亮點是什麼,為什麼?

王利明:最大的亮點就是人格權編。在世界各國民法典中並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制度。在我國民法典中人格權獨立成編,不僅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為人格權法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滿足了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強化了對人格尊嚴的維護,也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絡資訊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解決了實踐中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民法典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和最大亮點,也是我國民法典對世界民事立法做出的重要貢獻。

新京報:民法典人格權編獨立成編此前爭議比較大,當初爭議的核心點是什麼?

王利明:圍繞人格權是否應該獨立成編,學界確實存在一些爭議,爭議的核心點在於,人格權應置於民法總則中的主體制度或者侵權責任法中規定,還是應在民法分則層面獨立成編地規定。反對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典型觀點是,關於人格權的類型和內容的規範應該安排在總則編「自然人」項下。我的觀點是要獨立成編,人格權不應規定於總則中的主體制度之中,甚至不應全面規定於總則之中。

因為人格權僅是主體對自己的生命、健康、姓名、名譽等人格利益所享有一種民事權利,它和身份權、財產權一樣,都是人格得以實現和保障的具體途徑。人格的獨立和平等,要通過對人格權的充分保障才能實現。因此,將人格權置於總則之中將影響人格權的充分保護和利用。編纂民法典的根本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和關懷人,但如果僅在民法總則中對人格權進行規定,必然會影響對人格權的利用和保護,使民法典的價值目標難以真正得到實現。

侵權責任法主要是救濟法,即在權利遭受侵害以後,對受害人提供救濟,不宜對人格權的權利類型和內容作出全面規定,這只能由作為權利法的人格權法來規定。這種認識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因此人格權最後獨立成編出現在民法典草案中。

新京報:民法典草案關於人格權編是否仍有值得完善之處?

王利明:需要完善的就是人格權編應置於民法典第二編,也是分編第一編,這樣在體系上更加合理。人格權在民法典中規定在,應當置於分編的第一編,理由主要在於:一是,與《民法總則》第2條的規定相一致。《民法總則》第2條在確定民法的調整對象時,明確規定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並且將人身關係置於財產關係之前,因此應當先規定人格權,然後才規定財產權。二是,能夠更好地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這一思想,將人格權編置於民法典分編之首,然後再具體規定物權、合同債權等權利,這就可以充分體現現代民法的人本主義精神,體現對個人的終極關懷。遺憾的是,現在的民法典草案第二編是「物權」,「人格權」置於第四編了。

民法典反映了網絡時代特點

新京報:此前你曾表示,民法典對於反映21世紀網絡時代特點的體現少,這個問題是否已得到改觀?

王利明:由於人格權獨立成編,其中的條款大量反映了21世紀網絡時代特點。比如,民法典草案第997條明確規定,「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行為,不及時制止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這可以有效地預防網絡時代的各種網絡侵權。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的「聲音」日益重要,民法典草案第1023條第2款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這就承認了聲音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格利益,以適應未來人格利益發展的需要。

再如,禁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深度偽造以換臉技術為典型。偽造他人形象用於色情影片、廣告宣傳等的案例,給受害人造成嚴重損害。「AI換臉」可以隨意替換視頻角色面部,形成「只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的狀況,人格權編第1019條對此專門作出了禁止規定。

此外,人格權編第1034條第2款採用了可識別性的標準,將「個人信息」規定為「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可識別性的標準不僅限於身份信息的判斷,也同樣適用於活動信息,從而擴展了個人信息的內涵。

新京報: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在「完善禁止性騷擾條款」中,草案稿已將「用人單位」修改為「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但現實中,這類問題要及時、有效處理還是很棘手,對此你怎麼看?

王利明:民法典草案第1010條明確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負有預防性騷擾義務。本款中之所以列舉了上述幾種類型的單位,主要是因為,一方面,這些單位屬於較為特殊的場所,受關注程度比較高,一旦發生性騷擾行為,將會給受害人造成嚴重的損害,並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這些單位作為特殊場所需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保護,例如學校是學生聚集的場所,是未成年人和年輕人集中的地方,中小學以未成年人為主,一旦發生教師對學生的性騷擾,將給未成年人帶來嚴重的傷害。

這一列舉方式,將具有預防義務的單位不僅局限於有勞動關係的企業,也擴展到非勞動關係的機關和學校。明確要求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等措施,有利於保護被用工者以及學生的合法權益。有助於預防性騷擾的發生,實現對性騷擾的社會多層次綜合治理。

從該條規定來看,用人單位應當採取如下幾方面的措施:一是預防措施。為實現防止性騷擾發生的目的,預防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二是投訴、調查機制。用人單位應針對性騷擾行為建立投訴、調查機制。用人單位接到投訴之後,應當積極展開調查等工作,儘快查清事實真相,以防止性騷擾行為危害結果的擴大。因此,應當確保投訴渠道的暢通,在接受投訴後不得推諉、拖延或壓制。同時,用人單位對於發生的性騷擾行為應當及時處置,這對於今後再次發生類似的性騷擾行為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

「頭頂上安全」將有法可依

新京報:除了人格權獨立成編,民法典草案還補全了一些「法律空白」。比如高空拋物或墜物的法律責任追究在既有法規中並不「齊全」,民法典草案是如何規定的?

王利明:所謂高樓拋擲物或墜物致人損害,是指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侵權行為。現代社會,城市人口日趨密集,住宅也逐步向高層發展,為了維持和諧有序的生活工作環境,高層住宅居民應當遵守必要的社會公德,不得妨害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

但近年來,有關高樓拋物致人損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各地法院受理了一些有關高樓拋擲物致人損害的案件,如重慶的高樓拋出菸灰缸致人損害案 、濟南發生高樓拋出菜板傷人案等。高樓拋物行為不僅會造成受害人人身及財產的嚴重損害,成為人們「頭頂上安全」的重大威脅,而且危害到了公共安全,也被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侵權責任法》第87條曾經對此作出規定,我國民法典草案第1254條在總結侵權責任法規定經驗的基礎上,對高樓拋擲物或墜物致人損害的責任作出了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一是明確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任何人違反這種義務就要承擔責任。二是在發生高樓拋擲物人損害以後,有關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三是明確了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第1254條第2款規定:「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規定情形的發生;未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這就確立了在高樓拋物或墜物致害的情形下物業服務企業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四是確定了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的補償責任。此種責任適用的前提是,在發生高樓拋擲物或墜物造成他人損害的情形下,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因此不能直接由具體侵權人承擔責任。此處所說的「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是指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這些規定強化了對受害人的保護,有助於預防和減少此類行為的發生,也有利於統一裁判規則,妥當處理此類糾紛。

新京報:你認為有沒有學界呼聲比較高但尚未編入民法典的規定。為何沒能入編?

王利明:總的來說,學界呼聲比較高的在民法典中都有所體現,也不排除部分學者堅持認為需要寫入民法典的,但沒有入編。比如合同編中涉及合同僵局情況下如何打破合同僵局的規則,我個認為是有必要有所規定的,但因各種原因沒有入編。

新京報:民法典草案雖然出臺了很多更利於保護公眾利益的條款,但如何讓民法典「落槌有聲」才是關鍵,對此你怎麼看?

王利明:民法典草案的頒行使我們更進一步形成了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法律保障的制度優勢。此種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還需要司法等部門正確理解民法典草案,嚴格適用民法典草案,從而在民事法律領域邁向善治、實現善治,真正實現人民群眾對良法善治的期盼。

文|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編輯 胡杰 校對 薛京寧

相關焦點

  • 《中國民法典釋評》(十卷本)
    一般認為,保障私權是由民法典等民事法律實現的,而規範公權是由公法承擔的,但實際上,民法典通過確認和保護私權,也起到了規範公權的作用,其他法律、行政法 規以及單行法等,都應當與民法典保持一致。同時,行政執法、司法也都要以民法典為基本遵循。二是在民事領域,民法典是基礎性法律,換言之,民法典是私法的基本法。
  • 王利明:釐清「法治」的基本內涵
    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教授近日撰文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多次提到了「法治」,對於什麼是法治,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說明和界定。法治是一個多義的概念,意義取捨不當將直接導致方向性的錯誤。法治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權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
  • 「十四五」時期如何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
    領導幹部的民法典普法應突出實施好民法典重大意義、民法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的宣傳教育;青少年的民法典普法應尊重青少年成長規律、教育規律,突出民法價值引領,培養積極、負責任公民;廣大群眾的民法典普法要貼近生活,既要重視權利教育也要強調權利界限和義務教育,要重點關注老年人和小微企業的民法典教育,使優質普法資源向基層下沉。
  • 王利明:民法典物權編編纂中的重大疑難問題_民法典關注_民主與法制...
    但是續期的期限也不能過短,我認為在確定期限的時候,要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上所提出的,要形成公民住宅財產長期受保護,具有良好和穩定預期的局面來進行。這就意味著,續期應該儘可能長一點,我認為這個期限可以最長達到七十年。同時也要在法律上規定一個最短的期限,比如說要至少三十年,或者更長,這是可以討論的。   第三,續期是不是要交費的問題。
  • 民法典誕生 致敬66年間那些「民法先生」
    2002年1月,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的王利明,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典起草分工會上接手了任務,撰寫人格權編的專家建議稿。當時,王軼還在北大法學院做博士後,此前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王利明是他的導師。
  • 20項舉措、成立天團、多維空間……上海民法典宣傳「撲面而來」
    四、準確適用民法典提升司法為民質效15.準確把握法律適用標準,充分了解民法典新的制度設置,有效把握新的規則變化,及時研究解決審判、檢察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16.清理司法規範性文件,確保與民法典精神、規定保持一致;17.提高民事案件審理水平和效率,加強涉及財產權保護、人格權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
  • 憲法民法典知識百題競賽試題
    A.公民B.人民    3.在我國,有權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是()。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B.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4.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
  • 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新知新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民法典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係的基本法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則,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制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支撐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
  • 民法典在線|堆放物致害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民法典在線|堆放物致害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於2020年5月28日表決通過,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民法典」時代,這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 美國|言論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依據《美國憲法》,公民擁有生命權、自由權、人身安全權、私有財產權、免受酷刑權等基本權利,這些權利是統一的,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在美國政治文化中,美國人最珍視的是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了言論自由,其他很多自由就不存在,至少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 婚姻家庭、遺產繼承、時間效力……最高法發布首批民法典司法解釋
    為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最高人民法院30日發布了與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7件司法解釋,與民法典同步施行。記者從最高法3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民法典頒布以來,最高法對591件現行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
  • 重大疫情期間公民權利保障的立法完善
    且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的目的也是為了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從而從根本上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便使得重大疫情期間表現出一些與正常生產生活期間不同的特點,如重大疫情期間可能會要求企業停工停產、學校停課、禁止人員聚集、對疫區進行封鎖、對交通工具進行衛生檢疫等,這些措施都不程度地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造成影響。
  • 湘江理論|深度|在民法典,「權利」這兩個字力透紙背!
    民法典是一部保護個人權利的法律      記者:民法典的頒布是我國政治上和法治上的一件大事,請您講講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為何引得大家如此關切?這是一個典型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利的案例。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中,有一章專門明確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由此可見,未來個人信息的受侵權人完全可以拿起民法典這一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更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麼民法典則重在保護私權利。保護權利的前提是確立權利。我國民法典在總則中的第五章專章全面規定了「民事權利」。
  • 最高法發布與民法典配套的首批新司法解釋,帶來不少新變化!
    最高法還對2011年以來發布的139件指導性案例進行了全面清理,決定2件案例不再參照適用。新制定的7件司法解釋,分別涉及適用民法典時間效力、擔保制度、物權、婚姻家庭、繼承、建築工程合同、勞動爭議等方面。另外,最高法還對《民事案件案由規定》進行了修改。按照民法典規定的新制度,最高法增加聲音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申請人格權侵害禁令、居住權、保理合同等案由,用以規範和指導民事審判工作。
  • 【學法用典】上海律協:民法典對營商環境及公司運營的重要影響專題...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民法典作為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法律,雖然其名稱中含有「民」字,但因民法典是規範全社會的基礎法律關係,被譽為 「公民社會生活的法律百科全書」。
  • 秦前紅、周航:《民法典》如何保持自己的基本法律地位
    憲法同民法之關係極為密切,《憲法》規定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基本法律的地位、基本權利保護等事項,《民法典》的內容與這些規定息息相關。在《民法典》制定過程中關於憲法同民法的關係學界爭論甚多,這些爭論不會隨著《民法典》的出臺而停止,相反還會在實踐中進一步顯現。民法典被譽為公民權利的宣言書,而憲法更是公民權利保障的根本法,若要使民法典得以全面實施,必須對其中存在的憲法問題有全面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