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良法與善治》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作者王利明

  《法治:良法與善治》分為六編共計70篇文章,標題分別為:法治的一般理論、法治的實踐、立法制度、司法、教育與個人隨感,由本書作者將新近發表在各類媒體上的作品和小文章匯集而成。良法和善治的有機結合是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良法之治也是善治要追求的目標。法治所蘊含的良法價值追求與善治相得益彰。良法與善治之論在眼下是值得認真研討的話題。隨著國家再次重申法治與憲法價值,法治、道德等法律理論和實踐仍需要再次釐清和闡釋。

  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是中國民法學標杆人物,出版了多部民法學領域舉足輕重的作品。

相關焦點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作者:胡建淼專家工作室供稿 戴建華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誌,而「良法善治」又是現代法治的基本標準和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 良法善治:現代法治的本質與目的
    【理論周刊·學術·學者論壇】  作者:王淑芹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正確理解現代法治的本質和目的。筆者認為,良法是法治的本質規定,善治則是法治的目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能偏離良法的本質和善治的目的。
  • 解讀何謂良法善治
    書名:法治:良法與善治(隨想錄第二輯)     作者:王利明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具體任務,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南充市順慶區一社區法治走廊一角。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構建創新型國家良法之治的法治環境創新型國家良法之治的法治環境應該具有以下特徵:(1)創新型國家的良法,必須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意志,保護人民創新的積極性和因創新而獲得的合法利益,維護有利於人民的創新型社會秩序和治理結構;(2)創新型國家的良法,應該是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時代要求的先進法律規範;(3)創新型國家的良法,不僅僅限於護航作用,更以導航為目標。
  •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以上問題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方世榮作答)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的一個重要思想。那麼,什麼是「良法」?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良法是發揮善治職能的前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強調以良法保障善治,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背後的制度邏輯,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指明了方向。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原標題: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積聚,穩定風險增大,迫切需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從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國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 「良法善治」的傳統進路與歷史經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良法善治」的歷史經驗,構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動良法善治的有益的本土資源。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這新一輪改革中,法治被作為一種基本的治理方式,成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控制公權」「保護私權」已成為學界對法治的一種普遍理解,「良法」「善治」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的目標。這既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轉型,也表明中國領導人努力改變中國的勃勃雄心。
  •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2014-10-30 08:55:05  讀者提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與法治政府之間是什麼關係?良法對於依法行政有何意義?
  • 【法治熱評】全面認識個人信息保護 科學立法確保良法善治
    【法治熱評】全面認識個人信息保護 科學立法確保良法善治 2020-12-02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怎樣從「良法」走向「善治」
    第三集怎樣從「良法」走向「善治」主講嘉賓: 葉青(華東政法大學校長、教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堅持依法治國,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為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優勢。在黨的領導下,各國家機關是統一整體,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協作,既充分發揚民主,又有效進行集中,克服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實等不良現象,避免了相互牽制、效率低下的弊端。
  • 「接地氣」的良法推動善治
    獲得立法權至今近4年時間裡,中山市人大常委會聚焦改革發展難點,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先後出臺了《中山市水環境保護條例》 《中山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 《中山市供水用水條例》和《中山市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共4部地方性法規,成為以「良法」引領「善治」的生動中山實踐。進入改革開放40周年,法治建設護航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徵程。
  • 以良法促善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法治中國」理念和「法治建設」的目標,同時還提出了良法和善治的概念,指出以良法促善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為什麼要以良法促善治?
  • 以民法典護航社會良法善治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從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 什麼樣的法律才是「良法」
    【財新網】(專欄作家 田成有)提到「良法」,能夠達成的基本共識就是,實現法治,不僅僅是要有法可依,重要的是有「良法」可依。只有「良法」,才能實現善治。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從有法可依到「良法之治」,這是中國對提高立法質量的必然要求,是對實現善治的必然選擇。
  • 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原標題:張晉藩: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關鍵詞]良法;賢吏;善治;良法善治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8)06-0004-08 [收稿日期]2018-10-1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
  • 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
    從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形式法治意義的「法律之治」。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向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結合前進一大步。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