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良法促善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法治中國」理念和「法治建設」的目標,同時還提出了良法和善治的概念,指出以良法促善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為什麼要以良法促善治?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新論:良法善治引領美好生活
法治是法律之治、良法之治。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這不僅表明了良法對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性,也反映出良法建設任務的繁重。理解良法善治精神,需要明晰良法的基本判斷標準,從十九大關於法治的重要論述中把握良法的需求和供給問題。 良法有其識別、依循的基本標準。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
-
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作者:吉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武文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德法相彰實現良法善治
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作者:胡建淼專家工作室供稿 戴建華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誌,而「良法善治」又是現代法治的基本標準和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2021-01-12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評論: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新視角)如今,總有一些人在「吃」這件事上很任性:片面追求「上檔次」,用餐「只點貴的,不選對的」;剩飯剩菜不打包;自助餐消費時超量取餐,「把花出去的錢吃回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不斷加劇之勢
-
10年陽光帳本,推動國家良治善治
梳理這10年曆程,有幾個變化非常明顯:公開的部門從最初的90個增加到現在的102個;公開內容由最初的2張表格增加到現在的「8張表」,由單純「擺數字」發展到展示績效和工作成果;公開形式由分散公開發展到同步集中在同一個平臺發布,部門決算讓社會愈發看得到、看得懂、能監督。總結起來就是,決算公開範圍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細、社會看得越來越明白。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現代法治精神實質上就是良法善治之精神,基本標誌有五個:一是法律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願,必須建立在立法為民的基礎上;二是必須確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國家結構,把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全面納入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軌道;三是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文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兩個科學內涵:首先,法律的實體內容符合平等的原則,其次,法律的執行程序和結果公平公正;四是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民權和實現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
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綜述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在人類社會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立法先行。制定良法,是人民對立法者的基本要求。
-
《習近平時代》:中國從以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法律成為信仰
習近平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依法治國理念得到進一步深化,從以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早在主政浙江期間,習近平就提出「法治浙江」的理念,先後深入基層40多個鄉村、社區和單位開展專題調研,2006年浙江省委頒布《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建設「法治浙江」的決定》。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原標題: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積聚,穩定風險增大,迫切需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從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國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
「良法善治」的傳統進路與歷史經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良法善治」的歷史經驗,構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動良法善治的有益的本土資源。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市域治理] 創新法治實踐 打造良法善治「油城樣本」
該市政法部門在堅持嚴格依法辦事、公正司法,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同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創新實踐,將司法服務送到群眾身邊,讓群眾切實享受到更多法治成果。「社區成立了檢察官工作室,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專業、免費的法律服務。」11月3日,克拉瑪依市白鹼灘區(高新區)金龍鎮街道友好社區居民姚玲告訴記者。
-
劉兆彬:食育是食品安全良法善治的基石
本文以案例及實踐經驗為抓手,直面現實問題,從法的制度層面理解《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緊迫性,認為「良法善治」,不僅在於制度建構,更在於執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實施是食品安全領域制度上的一次創新和突破,對促進我國食品安全根本性好轉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
良法是發揮善治職能的前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明確良法的基本內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良法善治進一步作出強調。衡量「良法」的科學標準是什麼?
-
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中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他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周禮·秋官·司寇》進一步提出根據不同的形勢制定和適用不同的法律:「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主張變法改制的法家更強調法因時勢而變的可變性。慎到說:「守法而不變則衰。」[14]商鞅說:「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15]韓非在傳承前人觀點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概括:「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時移而治之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