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陽光帳本,推動國家良治善治

2020-12-05 新京報

▲疫情影響下,中央部門決算公開仍如期而至,為地方部門的相關公開工作打了個樣。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7月17日,隨著財政部等部門在官方網站陸續發布2019年度部門決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如約而至,計有超百家單位當天集中「曬帳本」。而這也是中央部門第10年進行決算公開。

一年一度的決算公開,已經成為社會觀察中央部門開支花銷乃至履職履責情況的一個重要窗口。不僅一般民眾對此「喜聞樂見」,由於中央部門的公開舉動有著很強的示範性,各地方政府和部門相信也很是關注。如,今年的突發疫情難免對部門決算工作產生影響,但中央部門決算公開仍如期而至,這已然為地方部門的相關公開工作打了個樣。

今年是中央部門決算公開的第10個年頭。梳理這10年曆程,有幾個變化非常明顯:公開的部門從最初的90個增加到現在的102個;公開內容由最初的2張表格增加到現在的「8張表」,由單純「擺數字」發展到展示績效和工作成果;公開形式由分散公開發展到同步集中在同一個平臺發布,部門決算讓社會愈發看得到、看得懂、能監督。

總結起來就是,決算公開範圍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細、社會看得越來越明白。而且,也越來越標準化,剛性越來越強。

比如,2019年的公開情況,就有兩個細節可作為註腳。一是,上百個部門的決算情況,基本都在同一天公開。如此集中亮相,不僅更有利於體現公開程序的嚴肅性,也對各部門準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今年新增加的9個部門中,多數為國家機構改革後的新部門,這表明「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在中央部門決算公開上得到了更大力度執行,新舊部門都是如此,一視同仁。

當然,對社會來講,知道中央部門的「錢」是如何花的,更希望每一筆錢「花有所值」,是真正用在刀刃上。

首先,總的花銷情況是否真正體現了「厲行節約」,真正兌現了「過緊日子」的承諾。從具體數據來看,2019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支出48.74億元,比預算數減少32.33億元,顯示中央部門落實「三公」支出「只減不增」的承諾效果明顯。而這也是10年來中央部門決算情況的持續發展趨勢。如2013年,近百個中央部門「三公」經費支出合計約70億元,對照2019年的情況,公開的部門更多了,「三公」經費的總支出卻下降了差不多30%。

其次,錢花得少了,更要花得好。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財政部將25個項目重點績效評價報告、394個項目績效自評結果隨同中央決算,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參閱,數量比上年分別增長了25%、48.7%,也即對如何把有限的經費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並發揮最大績效,相關監督在明顯強化。

從10年來的中央部門決算「大數據」看,「曬帳本」行動無疑越來越規範。但並非為曬而曬,關鍵價值還在於它對國家良治善治的推動。如最直接的一點是,在中央部門的帶動下,當前地方政府和部門的決算公開,也已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標配。

另外,就是為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礎支撐。如近幾年,中央政府一再明確要求各級政府都必須真正「過緊日子」。這一表態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就需要通過公開帳本來說明。它一方面是起到規範、倒逼作用,有效監督每個部門都能把錢用到刀刃上,以提升治理效能;另一方面,這也是取信於民的必由之路,其對塑造政府公信力和凝聚民心,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善治。

當然,包括決算公開在內的政務信息公開水平的提升沒有終點,須不斷進取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知情權、監督權需求。在這個意義上來看,十年磨一劍,仍只是中央部門陽光帳本之路的一個新的節點,它需要走得更遠、更好,為推動國家良治善治發揮更大作用。

編輯:何睿 校對:張彥君

相關焦點

  • 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
    從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形式法治意義的「法律之治」。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向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結合前進一大步。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新論:良法善治引領美好生活
    法治是法律之治、良法之治。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這不僅表明了良法對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性,也反映出良法建設任務的繁重。理解良法善治精神,需要明晰良法的基本判斷標準,從十九大關於法治的重要論述中把握良法的需求和供給問題。 良法有其識別、依循的基本標準。
  • 以良法促善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法治中國」理念和「法治建設」的目標,同時還提出了良法和善治的概念,指出以良法促善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為什麼要以良法促善治?
  • 從嚴治黨,以黨內良治推動國家善治
    ■ 社論  關注十八屆六中全會系列評論  從嚴治黨,執政黨內部實現良好治理,關乎實現國家善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擴大公民權利、增強社會公平。  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2018年8月24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條件下,良法善治有著具體的表現:所謂良法,就是法律體現了人民的要求。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
  • 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良法與善治的關係,揭示了依法治國的核心理念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善治強調治理內容的法治性、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公職人員的責任性、社會公眾的參與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善治將引導中國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良法善治對創新型國家社會利益的劃分和調整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一個創新型國家社會利益分配與調整的制度基礎。
  •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2021-01-12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作者:胡建淼專家工作室供稿 戴建華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誌,而「良法善治」又是現代法治的基本標準和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 【地評線】南方網評:良法與時代同步 善治讓國家富強
    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德法相彰實現良法善治
    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原標題: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積聚,穩定風險增大,迫切需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從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國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控制公權」「保護私權」已成為學界對法治的一種普遍理解,「良法」「善治」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的目標。這既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轉型,也表明中國領導人努力改變中國的勃勃雄心。在中國的法治話語體系裡,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最大公約數的法治詮釋:法治是一種以善治為目標、以有效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的良法為前提的基本治理方式。在這個法治定義中,有三個關鍵詞:治理方式、良法、善治。
  • 良法是發揮善治職能的前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強調以良法保障善治,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背後的制度邏輯,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指明了方向。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野依良治引用牛頓「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經典名言,表示出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創辦初衷的肯定和認同,匯聚頂尖智慧,啟發青科探索,推動科學發展。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野依良治引用牛頓「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經典名言,表示出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創辦初衷的肯定和認同,匯聚頂尖智慧,啟發青科探索,推動科學發展。
  • 評論: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新視角)如今,總有一些人在「吃」這件事上很任性:片面追求「上檔次」,用餐「只點貴的,不選對的」;剩飯剩菜不打包;自助餐消費時超量取餐,「把花出去的錢吃回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不斷加劇之勢
  • 「良法善治」的傳統進路與歷史經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良法善治」的歷史經驗,構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動良法善治的有益的本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