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2020-12-04 澎湃新聞

論壇 · 演講

人物介紹: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名古屋大學教授、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2001年,他與威廉·諾爾斯和巴裡·夏普萊斯一起,因「在手性主要學術成果:催化加氫反應方面的工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

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具體而言,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為了創造更多價值,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什麼是基礎科學?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野依良治引用牛頓「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經典名言,表示出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創辦初衷的肯定和認同,匯聚頂尖智慧,啟發青科探索,推動科學發展。

野依良治在西安交通大學作學術報告

圖|西安交通大學

另一方面,野依良治也通過哲學家奧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的觀點向我們傳達出,雖然總有一部分的天才為科學發展創造了框架,但許多系統性的實驗室工作依然不可忽視,而這需要精通專業技術的科研人員平時的學術積累。

基礎科學的進步緣何受到阻礙?野依良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當前學術界評價體系尚存偏頗。科學註定要進步,在每個時代,都需要勇於探索新領域的年輕人來傳承前輩們的智力資產。因此,政府和科學界應該慷慨地、耐心地鼓勵所有青年研究員和學生們,儘可能地發揮他們對於基礎科學的熱愛。

然而,現實情況是——無論是研究經費申請、大學招牌,還是學術推廣與表彰,都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而所其中的大部分都來自商業出版社。野依良治也提出了其擔憂之所在:「大多數的自身同行評審都難免受到教條的嚴格限制,對新興科學的出現並不敏感,結果就是,他們拒絕了新穎的研究論文。」如《Harvard Race》拒絕了穆利(Mulli)發表關於PCR(聚合酶鏈反應)的論文,而這是一項在新冠時期非常重要的技術。

而後,野依良治通過回顧自身的科學生涯,為學術自由和國際科學合作兩個方面打上了重要標籤。野依良治代表著經歷過二戰的一代科學家,他們的科研之路不算平坦,但二戰之後,他們克服困苦,並為科學進步作出重要貢獻。他們教給後來者的重要一課是:在惡劣環境中依然堅持不懈,耐心勤奮,加之充分的學術自由,最終促成學術研究。而與世界各國的科研同仁建立的夥伴關係,不斷促進著科學的進步。

野依良治教授訪問上海有機所

圖|中國科學院

談及國家文化對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影響,野依良治完全同意路易斯·巴斯德所說的「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科學不能孤立地存在,更應該融合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遺產。

「我要強調,科學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基於共同的自然法則。因此,從一開始它就是為了創造新的科學島,而不是廣闊的大陸。」藉由這一巧妙而生動的比喻,野依良治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未來,我們應該加倍鼓勵年輕的一代,徹底改變其觀念,通過接觸其他科學學科,最終引導他們發現新的科學或技術。本世紀諾貝爾化學獎的頒授也證明了野依良治的觀點:許多獎項獎勵了化學和生物學交叉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我們應該改革完全基於學科的學術制度,通過多學科合作,走向當前繁榮和平的世界。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左)會見野依良治

圖|中國科學院

在野依良治看來,近年來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趨勢,如今的科學更緊密地與社會交織在一起。他將科學及其應用和社會影響之間的差異總結為:儘管科學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但科學活動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基於科學的技術應用旨在豐富我們的生活,為國家的安全與和平主權作出貢獻並維持人類文明。而科學的社會影響,不僅體現在雷切爾·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對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的深刻影響,還比如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於1987年頒布的《蒙特婁議定書》,廢除了氟氯化碳的生產,有效制止了對臭氧層的破壞。

但當前的情況要複雜的多,世界人口不斷增長,歡迎工業技術進步的同時,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過度的人類活動導致了劇烈的氣候和環境變化、能源消耗、經濟差距擴大,人類社會陷入危機。僅憑科學並不足以改變社會,但科學家必須採取行動來推動公眾輿論和政府政策,從而致力於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是社會對科學家的要求。

野依良治針對「國立大學」發表看法

圖|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基於科研與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繫,國家科研戰略又該如何制定?而今,許多國家的政府通過促進科學、技術和創新以增強競爭力。很顯然,「創新不只是技術發明,同樣涉及可以改變社會的經濟或其他公共價值的創造」,也就是說,科技驅動創新的方式並不是直截了當的。

野依良治以日本的科學技術政策為例,具體闡述了國家科研戰略的制定應該如何做到科學、技術與人類發展的全面融合——該法令要求制定「五年科技基本計劃」,從長遠角度出發,系統地、持續地實施政府計劃,從而提升科技創新力。起初,一個致力於改善日本科技水平的計劃,促使政府擴大研發投入,建立有競爭力的研究資金系統,並確定了四個優先的研究領域:生命科學、信息通信技術(ICT)、環境科學和納米技術材料。後來,這一基本計劃提倡科技驅動的創新,雖然基礎科學仍然是創新的基本動力,傳統的研究活動需要朝著整個各個社會部門活動的方向改進。此外,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越來越重要,重要的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影響了政府對科研策略的制定。

野依良治在林道諾貝爾得主大會上演講

圖|lindau-nobel.org

通過以上對日本當前科學、技術和創新政策的闡釋,野依良治又將基礎研究、國家科研戰略制定的聯繫、衝突與應對措施擺在我們面前——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五年科技基本計劃」戰略一直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問題驅動型研究。但基礎科學研究主要在學術界進行,其驅動力是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源源不斷的好奇心;而問題驅動型研究專注於解決社會或經濟問題,按照國家戰略制定研究課題,其優先性落在了對產業、公共福利等方面的考量之上。

事實上,基礎科學研究與問題驅動型研究都很重要,並互惠互利。對於研究人員而言,不論是處於學界、公共部門或是產業的不同位置,都需要從最廣泛的社會角度來思考;對政府而言,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建立並管理高度互動的科學、技術與創新系統,從而有效地實現國家戰略目標。

野依良治教授 圖|thieme-chemistry

當前,日本政府正在制定其第六項基本計劃,當前正在進行的計劃提倡「社會5.0」概念,呼籲實現超級智慧社會,融合現實世界與網絡空間。而「社會5.5」是一種為所有人提供必要商品、優質服務的社會,無論年齡、性別、地區或語言,確保每個人都感到富有活力、舒適和安全。

回歸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嚴重的疫情背景,野依良治不僅指出疫情對當前社會中技術應用的影響,如遠程教學和數據工作,也預見到除新冠病毒大流行外,人類需要面臨著的其他各種威脅。而科學界能夠做的,是不斷提升開放科學政策的重要性,不斷推進國際合作對科研工作的促進作用。

演講的最後,野依良治的目光包容而富有遠見:「儘管20世紀的全球發展以戰爭和經濟競爭為主題,但21世紀,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全球性合作應該被提上議程。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應該盡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

圖|oist.jp

排版|木木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基礎科學的進步緣何受到阻礙?野依良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當前學術界評價體系尚存偏頗。科學註定要進步,在每個時代,都需要勇於探索新領域的年輕人來傳承前輩們的智力資產。因此,政府和科學界應該慷慨地、耐心地鼓勵所有青年研究員和學生們,儘可能地發揮他們對於基礎科學的熱愛。
  • 野依良治: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阻礙了基礎科學的進步
    具體而言,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為了創造更多價值,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在野依良治看來,基礎科學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緣何受到阻礙?野依良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當前學術界評價體系尚存偏頗。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繼續舉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在本屆論壇特設的科學態度大師講堂,帶來「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的演講。他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30 11:34 來源: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
    「全球科研的重心正在從歐洲和北美向其他地區遷移,相信東方會成為全球與歐美並列的新的科研中心。」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野依良治在自己的辦公室,接受了眾多媒體的在線訪問。除了疫情,他的關注點在於如何激發年輕人的探索熱情:「基礎研究至關重要,而挑戰未知與不可能才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特性。與之相比,研究本身以及有沒有好的成果,都不那麼重要。而且,只有年輕科學家,才能去不斷挑戰未知領域。」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
    「全球科研的重心正在從歐洲和北美向其他地區遷移,相信東方會成為全球與歐美並列的新的科研中心。」受疫情影響,今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野依良治在自己的辦公室,接受了眾多媒體的在線訪問。除了疫情,他的關注點在於如何激發年輕人的探索熱情:「基礎研究至關重要,而挑戰未知與不可能才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特性。與之相比,研究本身以及有沒有好的成果,都不那麼重要。而且,只有年輕科學家,才能去不斷挑戰未知領域。」
  • 野依良治就「可持續發展」主題發表演講
    五位諾貝爾獎、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和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將進行主旨演講。 「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人類開拓知識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決重大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手段,多位國內外戰略科學家,聚焦國際科技界普遍關注、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的研究領域進行深入探討,在思想碰撞中催生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發展全新多元科研領導力
    促進以興趣為導向的基礎研究,還是倡導以需求為導向的國家科研戰略?這是目前科學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之一。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野依良治的觀點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科學界的共識。科學更緊密與社會交織,社會需要多元科研領導力在野依良治看來,近年來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趨勢,如今的科學更緊密地與社會交織在一起。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年輕時,野依良治曾到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回憶自己剛到美國,野依良治說當時就感覺美國有很多有天賦,有能力的學生,而自己對科學、技術的學習遠未及他們。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現代科學起源與歐洲,然後轉移到美國,開始發展壯大。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
    促進以興趣為導向的基礎研究,還是倡導以需求為導向的國家科研戰略?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 長篇回顧:手性催化劑推動產學變革|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
    而打破了這種狀況,找到了自由地分別合成左右化合物技術的突破口的就是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古屋大學的野依良治。化學:從一無所有到創造萬物野依良治於1938年9月3日出生在兵庫縣武庫郡的精道村(現蘆屋市)。父親是化學企業的研究員。
  • 日本諾貝爾獎的「野望」和對未來世界科學領域地位的擔憂
    日本自然科學系碩士畢業生的碩升博推測(圖片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 2000年之後,日本政府加大對科研人員的支持 在基礎研究方面,要產生經濟、社會成效需花費較長時間自2000年以來,日本政府加大了對科研人員的支持。如野依良治1966年在京都大學擔任助手時期,因發現與諾貝爾獎相關的不對稱合成而開始接受政府給予的科研經費。1980年,野依良治與合作人員合成的BINAP配位體的金屬催化劑能夠精確地將潛手性分子中的對映體原子、基團或對映面區分,從而使手性分子的合成純度大大提高,特別是BINAP-Ru絡合物催化劑對於潛手性烯烴或者酮類分子的加氫反應。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人工合成物質和材料將決定我們的生活質量。而催化劑是唯一合理、通用產生有用成分的方法,並具有成本效益、節能和環境友好的特點。」10月30日,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在上海舉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在論壇上發表演講時稱。
  • 企業應成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體系中的「第三極」
    筆者認為,在基礎科學研究體系中,創新型領軍企業也應該成為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第三極」。《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突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對新時代國家基礎科學研究體系建設也是一個新任務新要求。
  • 往屆諾獎得主看AI: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科研 幫材料學家篩選新材料
    人工智慧如何影響就業?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是否會讓人類無處藏身?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往屆參與者關於人工智慧的討論,希望能為讀者呈現更多樣的內容和角度,從而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 日本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表示,無人可以孤軍奮鬥,我們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慷慨地鼓勵年輕科學家們熱愛基礎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