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以興趣為導向的基礎研究,還是倡導以需求為導向的國家科研戰略?這是目前科學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互聯」是科學發展的關鍵詞
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任何新知的增加,都是為全人類的知識積累做貢獻。野依良治引用牛頓的名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然而,具有原創性、顛覆性的新知的產生,既以現有知識為基礎,又往往跳出固有知識框架和體系。「科學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基於共同的自然法則。因此,從一開始它就是為了創造新的科學島,而不是廣闊的大陸。」野依良治用「島」與「大陸」的比喻,巧妙闡釋科學的特質,並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從這層意義上說,最具顛覆性的原創新發現經常很難受到固有學科體系的認可。野依良治通過分析現行論文發表體系,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眼下科學界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無論是研究經費申請、大學招牌,還是學術推廣與表彰,都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而這些期刊大部分來自商業出版社,「大多數的同行評審難免受到固有條條框框的影響,對新興科學的出現並不敏感,結果就是——他們拒絕了新穎的研究論文。」比如,一些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在初期投稿時就遭受到很多頂尖學術期刊的拒稿。
「未來,我們要加倍鼓勵年輕一代,徹底改變其觀念,通過接觸其他科學學科,最終引導他們發現新的科學或技術。」事實上,本世紀頒發的許多諾貝爾化學獎獎項,都授予了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交叉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比如冷凍電鏡、基因編輯等。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野依良治的觀點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科學界的共識。
科學更緊密與社會交織,社會需要多元科研領導力
在野依良治看來,近年來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趨勢,如今的科學更緊密地與社會交織在一起。
野依良治認為,基礎研究主要在學術界進行,其驅動力是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源源不斷的好奇心,而問題驅動型研究則專注於解決社會或經濟問題,按照國家戰略制定研究課題,產業發展、公共福利等成為優先考量的方面。
「儘管科學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但科學活動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他以日本為例,人口老齡化是日本社會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日本政府當前正在制定的計劃將提倡「社會5.0」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基於信息技術的大發展,從而呼籲實現超級智慧社會,融合現實世界與網絡空間」。未來,這一計劃還將升級為「為所有人提供必要商品、優質服務,確保每個人都感到富有活力、舒適和安全」。
「對於研究人員而言,不論他處於學界、公共部門或是產業界,都需要學會從最廣泛的社會角度來思考。」野依良治認為,這種思考可以幫助科研人員從社會需求中發現新的研究方向。以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新冠疫情而言,人類社會為了維持正常運轉,對於遠程溝通、數據工作等技術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全球人口已經達到77億,對有限資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導致人類社會陷入危機。「現代工業非常成功,卻也是失控的,科學家關注社會發展,才能一次次幫助人類避免滅頂之災。」他說,比如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影響了美國的農業政策,並促使人們改變對自然世界的看法;而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則有效制止了人類對地球臭氧層的破壞。
「我們必須意識到,僅憑科學家並不足以改變社會。」野依良治提出,還應讓道德、法律等社會組成的各種因素一起來發揮作用,「科學家同時也要致力於讓國家政策制定者接受新的科學技術知識,以此來改進社會,使人類得到更和諧的發展」。
作者:許琦敏
圖片:主辦方供圖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