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

2020-12-05 騰訊網

促進以興趣為導向的基礎研究,還是倡導以需求為導向的國家科研戰略?這是目前科學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互聯」是科學發展的關鍵詞

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任何新知的增加,都是為全人類的知識積累做貢獻。野依良治引用牛頓的名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然而,具有原創性、顛覆性的新知的產生,既以現有知識為基礎,又往往跳出固有知識框架和體系。「科學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基於共同的自然法則。因此,從一開始它就是為了創造新的科學島,而不是廣闊的大陸。」野依良治用「島」與「大陸」的比喻,巧妙闡釋科學的特質,並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從這層意義上說,最具顛覆性的原創新發現經常很難受到固有學科體系的認可。野依良治通過分析現行論文發表體系,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眼下科學界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無論是研究經費申請、大學招牌,還是學術推廣與表彰,都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而這些期刊大部分來自商業出版社,「大多數的同行評審難免受到固有條條框框的影響,對新興科學的出現並不敏感,結果就是——他們拒絕了新穎的研究論文。」比如,一些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在初期投稿時就遭受到很多頂尖學術期刊的拒稿。

「未來,我們要加倍鼓勵年輕一代,徹底改變其觀念,通過接觸其他科學學科,最終引導他們發現新的科學或技術。」事實上,本世紀頒發的許多諾貝爾化學獎獎項,都授予了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交叉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比如冷凍電鏡、基因編輯等。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野依良治的觀點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科學界的共識。

科學更緊密與社會交織,社會需要多元科研領導力

在野依良治看來,近年來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趨勢,如今的科學更緊密地與社會交織在一起。

野依良治認為,基礎研究主要在學術界進行,其驅動力是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源源不斷的好奇心,而問題驅動型研究則專注於解決社會或經濟問題,按照國家戰略制定研究課題,產業發展、公共福利等成為優先考量的方面。

「儘管科學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但科學活動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他以日本為例,人口老齡化是日本社會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日本政府當前正在制定的計劃將提倡「社會5.0」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基於信息技術的大發展,從而呼籲實現超級智慧社會,融合現實世界與網絡空間」。未來,這一計劃還將升級為「為所有人提供必要商品、優質服務,確保每個人都感到富有活力、舒適和安全」。

對於研究人員而言,不論他處於學界、公共部門或是產業界,都需要學會從最廣泛的社會角度來思考。」野依良治認為,這種思考可以幫助科研人員從社會需求中發現新的研究方向。以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新冠疫情而言,人類社會為了維持正常運轉,對於遠程溝通、數據工作等技術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全球人口已經達到77億,對有限資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導致人類社會陷入危機。「現代工業非常成功,卻也是失控的,科學家關注社會發展,才能一次次幫助人類避免滅頂之災。」他說,比如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影響了美國的農業政策,並促使人們改變對自然世界的看法;而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則有效制止了人類對地球臭氧層的破壞。

「我們必須意識到,僅憑科學家並不足以改變社會。」野依良治提出,還應讓道德、法律等社會組成的各種因素一起來發揮作用,「科學家同時也要致力於讓國家政策制定者接受新的科學技術知識,以此來改進社會,使人類得到更和諧的發展」。

作者:許琦敏

圖片:主辦方供圖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發展全新多元科研領導力
    這是目前科學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表示,無人可以孤軍奮鬥,我們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慷慨地鼓勵年輕科學家們熱愛基礎學科。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繼續舉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在本屆論壇特設的科學態度大師講堂,帶來「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的演講。他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30 11:34 來源: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用科學的理性之光衝破不確定性的迷霧: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雲」聚上海,傳遞團結與合作的力量
    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世界科學共同體的引領者們發出了共同呼聲:反對針對科學交流的封閉在昨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暨「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會議上,這群世界科學共同體的引領者們發出了共同呼聲:反對針對科學交流的封閉、阻斷、禁錮,堅持開放與合作,以科學態度面對人類共同挑戰,用科學的理性之光衝破未來不確定性的迷霧。這種前所未有的堅定傳遞出團結與合作的力量,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信任與交流的價值。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舉辦,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追求卓越。在開幕式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表達了對於論壇的希望。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在接受視頻採訪時表示,自己在1986年第一次來中國,當時就對於中國的科研進步很感興趣。他看到,中國政府對科研非常重視,也積極推動學術交流。野依良治認為,目前科研中心正不斷從西方移向東方,而非只是西方獨自發展。「二戰時期,很多歐洲科學家去到了美國,也帶去了繁榮和成就;隨著西方科學家來到亞洲,尤其是日本和中國,東方會成為新的世界中心。」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9-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論壇 · 演講 人物介紹:野依良治(Ryoji Noyori),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名古屋大學教授、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論壇 · 演講人物介紹:野依良治(Ryoji Noyori),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名古屋大學教授、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
  • 野依良治: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阻礙了基礎科學的進步
    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具體而言,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為了創造更多價值,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在野依良治看來,基礎科學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緣何受到阻礙?野依良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當前學術界評價體系尚存偏頗。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 最強科學天團雲集上海
    圖為開幕式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為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致辭。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執行委員會科學家代表發出科學聲音、表達理性態度。麥可•萊維特、朱棣文、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野依良治、蘭迪•謝克曼、羅傑•科恩伯格六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通過虛擬技術同臺。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朱棣文:希望其他領域的競爭不要波及...
    今天,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在接受媒體視頻採訪時表示,各國應加強科技合作,共享大科學裝置。 朱棣文是著名的美國華人物理學家,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他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識:聯合科學力量抗擊新冠疫情
    10月30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但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與會科學家的共識。
  • 時政常識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鍾南山做主題致辭
    據了解,為了能夠現場參與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羅傑·科恩伯格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早在10多天前就已抵達上海。這兩位科學家均是首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場科學盛會,正在書寫一部未來簡史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的這番感慨,折射出上海科學戰「疫」的積極成果,是科學家們對「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的理想追求,是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的上海擔當,更是上海科技創新奔湧的時代大潮。愛上一座城,真的不需要理由嗎?非也。頂尖科學家垂青上海的原因在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近年取得積極成效,全球影響力持續增強,對人才形成強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