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2020-12-04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現在你們需要耐心點。」

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野依良治開發出了性能更為優異的手性催化劑。這些催化劑用於氫化反應,能使反應過程更經濟,同時大大減少產生的有害廢棄物,有利於環境保護。這些工作對手性氫化催化劑在工業上的應用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很多化學製品、藥物和新材料的製造,都得益於野依良治的研究。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有公開數據統計,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獎以來,累計已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2000年前拿到的,只佔三分之一。而從2001到2018年,平均一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30 11:34 來源: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年輕時,野依良治曾到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回憶自己剛到美國,野依良治說當時就感覺美國有很多有天賦,有能力的學生,而自己對科學、技術的學習遠未及他們。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現代科學起源與歐洲,然後轉移到美國,開始發展壯大。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9-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中國科學院有一個特殊群體——外籍院士,可能大家有和我一樣的疑問:什麼樣的科學家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些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京都大學是一所世界級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作為日本國內的最高學府之一,京都大學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其培育出的人才和學術成果享譽世界,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我們來看看獲得諾貝爾獎的知名校友有哪些。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21世紀來日本年均1個諾貝爾獎,得獎的都是誰?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2018年諾貝爾獎系日前開始頒布,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攜美國同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意味著21世紀以來,日本基本保持著「年均收穫1個諾貝爾獎」的勢頭。新華社曾在2001年報導,日本政府在當年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這一目標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日本僅有9位得主。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何在?獲獎繁榮的背後又有什麼隱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誕生其中三分之一諾獎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 往屆諾獎得主看AI: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科研 幫材料學家篩選新材料
    諾獎得主怎麼看編者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論壇 · 演講 人物介紹:野依良治(Ryoji Noyori),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名古屋大學教授、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而後,野依良治通過回顧自身的科學生涯,為學術自由和國際科學合作兩個方面打上了重要標籤。野依良治代表著經歷過二戰的一代科學家,他們的科研之路不算平坦,但二戰之後,他們克服困苦,並為科學進步作出重要貢獻。他們教給後來者的重要一課是:在惡劣環境中依然堅持不懈,耐心勤奮,加之充分的學術自由,最終促成學術研究。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論壇 · 演講人物介紹:野依良治(Ryoji Noyori),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名古屋大學教授、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野依良治教授訪問上海有機所圖|中國科學院談及國家文化對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影響,野依良治完全同意路易斯·巴斯德所說的「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科學不能孤立地存在,更應該融合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遺產。「我要強調,科學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基於共同的自然法則。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有意思的是,三位獲獎得主中,有兩位本月就要飛來上海,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其實,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和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此前已受邀參加今年在上海臨港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有人驚呼論壇發邀請函的莫非神預測?當時他們還非諾獎得主,雖然邀請對象多為諾獎得主,結果這一邀請,他們就得獎了!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發展全新多元科研領導力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野依良治引用牛頓的名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然而,具有原創性、顛覆性的新知的產生,既以現有知識為基礎,又往往跳出固有知識框架和體系。「科學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基於共同的自然法則。因此,從一開始它就是為了創造新的科學島,而不是廣闊的大陸。」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今日揭曉,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赤崎勇,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
  • 員工因弄錯材料,不料意外為公司賺了一億,老闆激動:獎700元
    2002年10月,日本媒體正在翹首以盼,這一天是諾貝爾獎公開的日子,按照預計,有幾名日本學者,應該有很大的機率獲得本屆的諾貝爾獎,等到結果公布,諾獎的頭號熱門,發現宇宙x射線源昂面的東京大學教授小柴昌俊果然中榜,不少人心滿意足,然而一個讓人吃驚的情況卻又出現了,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