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現在你們需要耐心點。」
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野依良治開發出了性能更為優異的手性催化劑。這些催化劑用於氫化反應,能使反應過程更經濟,同時大大減少產生的有害廢棄物,有利於環境保護。這些工作對手性氫化催化劑在工業上的應用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很多化學製品、藥物和新材料的製造,都得益於野依良治的研究。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有公開數據統計,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獎以來,累計已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2000年前拿到的,只佔三分之一。而從2001到2018年,平均一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