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2018年諾貝爾獎系日前開始頒布,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攜美國同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意味著21世紀以來,日本基本保持著「年均收穫1個諾貝爾獎」的勢頭。
新華社曾在2001年報導,日本政府在當年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這一目標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日本僅有9位得主。
200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野依良治還認為,日本政府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結果他本人則成為這一目標的「開門紅」:自2001至2018年,算上少數取得外國國籍的日本人,獲諾獎的已有18位,距「50年30個」的目標已經實現大半。
綜合日媒消息,以下是這18位獲獎者的基本信息:
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因其對「不對稱合成」的貢獻,獲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曾在一次實驗室爆炸中負傷,臉部和脖子處縫了20針,2天後又重返實驗室,被同行稱為「不死鳥」。
野依良治 本文圖片均來自日媒
天體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在「探測宇宙中微子」領域做出的貢獻,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小柴昌俊12歲患有小兒麻痺症,其後遺症造成右臂殘疾。他在退休後相當熱衷於打遊戲,自封「世上最高齡玩家」,最喜歡的系列是《最終幻想》。
小柴昌俊
化學家田中耕一,因開創「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法」,獲2002年諾貝爾學獎。田中耕一從小就是一個學渣,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歷是一個典型的「冒失科學家」故事:一次實驗失誤給他「意外發現」;在別人的勸說下才寫論文;當年諾貝爾獎組織方給他打電話時,他還以為是惡作劇。
田中耕一
隨後日本有將近6年的時間在諾獎上「顆粒無收」,直到2008年,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美籍)發現了「亞原子物理學中自發破缺對稱機制」,而物理學家小林誠和益川敏英發現了「破缺對稱」的起源,並因此預測出「自然界中至少三種夸克家族的存在」。三人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左至右依次是小林誠、益川敏英和南部陽一郎
同年(2008年),有機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下村脩,因其對「螢光蛋白質」的長期傑出研究,獲諾比爾化學獎。下村脩是當年的「長崎原子彈倖存者」,曾經歷過短暫的失明,和長時間的「黑雨(指沾染放射性雨水)」影響。就在下村脩獲諾貝爾獎的前兩天(2008年10月6日),北京大學教授饒毅還在自己的博客上發文,介紹其個人成就。
下村脩
到了2010年,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做出貢獻,獲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兩人在2011年3月,受聘為大連理工大學的名譽教授。根岸英一於今年3月12日在美國開車出遊發生車禍,妻子根岸堇去世。
根岸英一(左)和鈴木章(右)
2012年,生物學家山中伸彌,憑藉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上研究的突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繼田中耕一之後,第2位戰後出生、且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他也同田中耕一一樣曾在工作中「礙手礙腳」,被同行批為「邪魔」。
山中伸彌
2014年,日本化學工程學家赤崎勇、工程學家天野浩、電子工程學家中村修二(美籍),憑藉「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發明,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赤崎勇是天野浩的師傅,兩人共同開發「藍色發光二極體」時,「打工皇帝」唐駿也在當時拜師於赤崎勇門下。
從左至右: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2015年,日本物理天文學家梶田隆章,因發現了「中微子震蕩」,並證實「中微子具有質量」,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的學生。不過梶田隆章自曝,當年考入東京大學,對高能物理並不是很感興趣,介於某種「說不清的道理」,加入了小柴昌俊的實驗室。
梶田隆章
同年 (2015年),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大村智,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村智被普遍認為是運用遺傳工程創造新化合物的「第一人」,同時他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美術品收藏家。
大村智
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21世紀以來,此獎項的第2位「單人獲獎得主」。大隅良典的鬍鬚令人過目不忘,這是他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刻意維護的形象。
大隅良典
去年(2017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英籍)獲得諾比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有:《長日將近》、《別讓我走》等。石黑一雄從小生活並成長於英國,受到了英國文化和傳統的強烈薰陶,還曾是一位放蕩不羈的搖滾少年。他的小說題材多樣,書中主人公也橫跨歐亞大陸,被譽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
黑石一雄
最後就是剛在10月1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本庶佑,獲獎理由為「發現抑制免疫反應剎車的癌症療法」,對消滅癌細胞領域帶來重大突破。他獲獎後,安倍晉三當天親自致電,「您的研究成果給眾多癌症患者帶來希望與光明。」
本庶佑
新華社2日發表評論稱,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常存的危機意識以及對培養年輕科研人才的重視。 文章指出,雖然近些年來諾獎大豐收,引起世界矚目,但日本各界卻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