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來日本年均1個諾貝爾獎,得獎的都是誰?

2021-01-17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2018年諾貝爾獎系日前開始頒布,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攜美國同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意味著21世紀以來,日本基本保持著「年均收穫1個諾貝爾獎」的勢頭。

新華社曾在2001年報導,日本政府在當年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這一目標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日本僅有9位得主。

200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野依良治還認為,日本政府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結果他本人則成為這一目標的「開門紅」:自2001至2018年,算上少數取得外國國籍的日本人,獲諾獎的已有18位,距「50年30個」的目標已經實現大半。

綜合日媒消息,以下是這18位獲獎者的基本信息:

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因其對「不對稱合成」的貢獻,獲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曾在一次實驗室爆炸中負傷,臉部和脖子處縫了20針,2天後又重返實驗室,被同行稱為「不死鳥」。

野依良治 本文圖片均來自日媒

天體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在「探測宇宙中微子」領域做出的貢獻,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小柴昌俊12歲患有小兒麻痺症,其後遺症造成右臂殘疾。他在退休後相當熱衷於打遊戲,自封「世上最高齡玩家」,最喜歡的系列是《最終幻想》。

小柴昌俊

化學家田中耕一,因開創「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法」,獲2002年諾貝爾學獎。田中耕一從小就是一個學渣,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歷是一個典型的「冒失科學家」故事:一次實驗失誤給他「意外發現」;在別人的勸說下才寫論文;當年諾貝爾獎組織方給他打電話時,他還以為是惡作劇。

田中耕一

隨後日本有將近6年的時間在諾獎上「顆粒無收」,直到2008年,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美籍)發現了「亞原子物理學中自發破缺對稱機制」,而物理學家小林誠和益川敏英發現了「破缺對稱」的起源,並因此預測出「自然界中至少三種夸克家族的存在」。三人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左至右依次是小林誠、益川敏英和南部陽一郎

同年(2008年),有機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下村脩,因其對「螢光蛋白質」的長期傑出研究,獲諾比爾化學獎。下村脩是當年的「長崎原子彈倖存者」,曾經歷過短暫的失明,和長時間的「黑雨(指沾染放射性雨水)」影響。就在下村脩獲諾貝爾獎的前兩天(2008年10月6日),北京大學教授饒毅還在自己的博客上發文,介紹其個人成就。

下村脩

到了2010年,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做出貢獻,獲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兩人在2011年3月,受聘為大連理工大學的名譽教授。根岸英一於今年3月12日在美國開車出遊發生車禍,妻子根岸堇去世。

根岸英一(左)和鈴木章(右)

2012年,生物學家山中伸彌,憑藉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上研究的突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繼田中耕一之後,第2位戰後出生、且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他也同田中耕一一樣曾在工作中「礙手礙腳」,被同行批為「邪魔」。

山中伸彌

2014年,日本化學工程學家赤崎勇、工程學家天野浩、電子工程學家中村修二(美籍),憑藉「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發明,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赤崎勇是天野浩的師傅,兩人共同開發「藍色發光二極體」時,「打工皇帝」唐駿也在當時拜師於赤崎勇門下。

從左至右: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2015年,日本物理天文學家梶田隆章,因發現了「中微子震蕩」,並證實「中微子具有質量」,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的學生。不過梶田隆章自曝,當年考入東京大學,對高能物理並不是很感興趣,介於某種「說不清的道理」,加入了小柴昌俊的實驗室。

梶田隆章

同年 (2015年),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大村智,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村智被普遍認為是運用遺傳工程創造新化合物的「第一人」,同時他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美術品收藏家。

大村智

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21世紀以來,此獎項的第2位「單人獲獎得主」。大隅良典的鬍鬚令人過目不忘,這是他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刻意維護的形象。

大隅良典

去年(2017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英籍)獲得諾比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有:《長日將近》、《別讓我走》等。石黑一雄從小生活並成長於英國,受到了英國文化和傳統的強烈薰陶,還曾是一位放蕩不羈的搖滾少年。他的小說題材多樣,書中主人公也橫跨歐亞大陸,被譽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

黑石一雄

最後就是剛在10月1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本庶佑,獲獎理由為「發現抑制免疫反應剎車的癌症療法」,對消滅癌細胞領域帶來重大突破。他獲獎後,安倍晉三當天親自致電,「您的研究成果給眾多癌症患者帶來希望與光明。」

本庶佑

新華社2日發表評論稱,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常存的危機意識以及對培養年輕科研人才的重視。 文章指出,雖然近些年來諾獎大豐收,引起世界矚目,但日本各界卻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統計,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到底有多少中國人得獎?
    又到了一年一度頒發諾貝爾獎的時候了,諾貝爾獎的歷史大家都清楚了,根據「炸藥天王」諾貝爾的遺囑獎金設定的獎項,但沒有數學獎,具體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百年以來,諾貝爾獎從一個只在歐洲有影響的小獎項變成如今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大獎,相信很多人都關心,這100年來,到底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
  • 諾貝爾獎揭曉,日本化學家又一次獲獎,我們能學到什麼?
    新世紀日本第19個諾貝爾獎長久以來,在國內網民和部分媒體心目中,日本是一個「失去了XX年」經濟發展黃金時期的國家。這三項化工產品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日本企業手裡,所以前段時間日本對韓國實施出口限制,一下就讓韓國半導體產業風聲鶴唳,搖搖欲墜。科技君注意到,21世紀日本獲得的19項諾貝爾獎,化學獎7人、物理學獎6人、生理學或醫學獎4人。這些都是短期內無法收到回報的基礎學科研究,但是卻為日本帶來了在在半導體、機器人、工程機械、工具機、顯示及碳纖維等多個高科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全球各國諾貝爾獎得獎人數排名,我國排第幾?
    日本:19年19個諾貝爾獎,行走的諾獎收割機!至此,日本在20世紀的第19年裡獲得了第19個諾貝爾獎,平均1年1個,但是,在2000年之前,日本歷史上一共只獲得過9個諾貝爾獎。為什麼在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獲獎的速度突飛猛進呢?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此前,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這次,日本又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 日本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人們不禁要問,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7名為日本籍。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咱們中國的老鄰居日本,最近幾十年可謂在諾貝爾獎方面大出風頭。以一年一個的速度瘋狂的獲獎。十九年獲得了十九個諾貝爾獎。這個數量不但在亞洲國家遙遙領先,就算在歐洲國家,也排名靠前。但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咱們中國的另外一個鄰居,同樣是發達國家的韓國的獲獎情況。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這一刻,全日本都炸鍋了:田中耕一是誰?
    「平凡」的逆襲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差生」,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搶佔了各大頭條不說,電視節目都找上門來。社交網站更是熱烈討論著這位「平民科學家」,原來這樣平凡的中年大叔,也有登上人生巔峰的一天!他成了勵志典範,當代錦鯉,激勵著經濟低迷時期的日本。田中走過的地方,夾道歡迎的粉絲們甩動氣球彩帶,就像頂級流量明星一樣。
  • 歷史和當今——諾貝爾獎是權威
    比如竟然在歷史上有五位美國總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或許整個世界都承認,美國人用武力可以換來和平!當然情況確實如此!像20世紀初的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都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獎的原因居然是成功的說服了,日本和沙俄在中國東北休戰,將東北三省定義成南滿,北滿讓俄國和日本利益均分!
  •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不僅一個比一個奇葩還有中國人得獎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結果近日揭曉,這項由美國幽默科學雜誌《不可能研究年鑑》(the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的搞笑諾貝爾獎(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日前公布了2020年度得獎名單,受到疫情影響,頒獎禮只能在網上進行
  • 北師大教授: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的教育有何特別之處?
    至此,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日本何以在科學方面有如此令人驚嘆的成績?日本人如何看待這一點?日本的教育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而國外也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國外主流媒體直接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為標題,表達了對日本這個野心勃勃的諾獎計劃的質疑。 當然,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國內及國際媒體一致認為「日本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是信口開河有其道理的。因為截至2001年3月該諾獎計劃發布之時,整個日本一共才獲得了9個諾貝爾獎。
  • 日本今年獲諾貝爾獎無望,以後希望更加渺茫?
    在連續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此前輿論曾熱切期待連續3年獲獎,但這一願望極可能落空——被寄以厚望的日本候選者在前幾個獎項中均無斬獲,尚未公布的經濟學獎上獲獎可能性更低。 因為自1949年以來,包括3位加入其它國籍的研究者在內,已有27個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除了經濟學獎以外,日本人獲得的獎項遍布其它4個獎項,尤其是在含金量最大的3個自然科學獎項中,得獎人數更是多達23人。不僅在亞洲獨領風騷,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中也是位居前列的。 進入本世紀10年代以來,日本更是進入了諾貝爾獎「豐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