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2020-12-05 高校這些事兒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相反,人口不如我國的鄰國日本,自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卻是除了歐美國家外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在這一方面,令許多國人感到可惜。在進入新時代後,日本諾獎獲得者激增,到了二十一世紀,日本諾獎獲得者更是高居全球前二,僅次於美國。

諾獎頒發

平均算下來日本幾乎每年都會獲得一個「諾貝爾獎」,事情的轉變來到2020年。就在今年日本人猜測諾貝爾獎會由哪個日本科學家獲得時,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今年的日本沒有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日本曾今的諾獎獲得者大隅良典對此驚呼:日本可能再也不會獲得諾貝爾獎了。

大隅良典

曾幾何時,有不少人認為,諾貝爾獎遲早會被日本人「霸佔」,但是事實的結果卻是不盡人意,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呢?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日本,有的人認為,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支撐他們能一直獲得諾獎的關鍵所在。就比如日本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田中耕一,就在得獎後全世界都認為田中耕一會搞講座滿世界撈金時,他卻選擇了繼續回到實驗室潛心做實驗。也有不少人認為,日本鼓勵重視學前教育是他們能獲得諾獎的關鍵,日本在學齡前就教育小孩們要對大自然和周圍一切保持好奇心,特別是在一些優秀小朋友成為科學家時,他們的好奇心也都一直存在,也正是因為這份好奇心,所以最終才會在領域內突破獲得諾獎。

田中耕一

在日本諾獎「井噴」時代,如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一樣,其實早已經埋下了很多危機,畢竟那時的日本經濟實力太強,做學術的年輕人不必為了生計而擔心,只要潛下心來搞科研成功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自90年代之後,日本對科研經費投入只是略微漲幅,與歐美、中國等國家相比,科研經費的漲幅可以忽略不計,韓國的科研經費投入漲幅都是日本的5倍。

八十年代日本

在進入老齡化後,本來年輕人就很少了,留給年輕人做學術的崗位更是少之又少,就拿日本讀博人數來說,2003年時日本進入研究生院讀博士學生就超過了1.8萬人,而在2018年時日本讀博人數不增反降,已不足1.5萬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活問題,畢竟,除了少部分日本博士外,絕大多數日本博士在讀博時不僅要繳納高昂的學費,還要為了生計問題而犯愁,再加上日本「安倍經濟」導致科研經費大幅度遭到縮減,日本博士處境更為艱難。

說到底,科研一方面除了人之外,經濟的需求也是巨大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然,日本目前的「危機」並不只是在日本才有,雖然我國博士生數量已躍居全球前列,可是,博士生增多也並不是好事,博士生質量能否過關才是國家能否興盛的關鍵所在。

大家認為呢?

相關焦點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19年斬獲19個諾貝爾獎,如果算上那些日本後裔和上個世紀的獲獎者,前後共有近30位。03願意讀博的人NHK也公布了一項數據,對比了日、美、德、韓四國每100萬人的博士人數,日本排名倒數第一!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虎嗅網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為何說日本再難延續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專家回答一針見血
    諾貝爾獎,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所有頒獎領域內的最高水準,其獲獎人數成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象徵之一。日本曾在2001年放出豪言:「要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要知道當時日本的諾貝爾獲得者只有9位,因此外界一致認為日本是痴人說夢。但是,日本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有這個實力。
  • 2:18,中國獲諾貝爾獎人數被日本碾壓,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這也是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
  • 日本專家: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可能再難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作為一個世界性質的獎項,就算是中國的小學生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含金量,畢竟在我們的教材上發明各種定理公式的大佬們,動不動就是拿著諾貝爾獎做背書,很多現在改革性的技術,也都能夠拿到諾貝爾獎,因此認可度非常的高。
  • 中國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日本則有28人,美國獲獎人數有多少呢?
    什麼是軟實力,就是他們有多少的專家,有多少的大師,這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為何說美國、英國教育資源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呢?其實看看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就知道了。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成立的獎項,是全球影響力的最大的獎項之一。從1901年開始,諾貝爾獎開始評選,每年在全球評選出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跟和平5個大獎。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提到諾貝爾獎,在我們的印象獲得過的人屈指可數,屠呦呦、莫言、楊振寧……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拿到諾貝爾獎的人數遠遠沒有日本多。在2000年後,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其中拿到自然科學獎的只有兩位。然而在2000-2020的20年間,日本先後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另一位是根岸英一,2010年化學獎得主,一聽這名字就知道他是日本人。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在吉林省長春市,當時長春是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的所謂「首都」,被稱為「新京」。這兩位在世界上當然不會被認作中國科學家,只有很關注細節的人才會注意到他們出生於中國。綜上所述,以中國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3人,以其他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有6人,合計是9個人。
  • 日本科學界獲諾貝爾獎人數世界第二 榜上有誰?
    新華網日本頻道綜合:隨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儀式落下帷幕,2015年的諾貝爾各類獎項都已名花有主。日本今年又有兩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使得日本自21世紀以來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僅次於美國,穩居世界第二。由此亦可窺見日本科技的發展水平。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獲得自然科學領域諾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 日本制霸!已有近30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對了什麼!
    對,你猜的沒錯,日本又得諾貝爾獎了! 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對此很多國人都驚呼為何日本人得諾貝爾獎這麼容易!事實上,最近幾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已經幾乎快被日本人給壟斷了!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當然,如果把問題改成『為什麼還沒有新中國培養的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那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了。對此簡短的回答是:不要急,會得的。諾貝爾獎授予的是經過檢驗、得到公認的成果,往往是幾十年前做出來的。日本近年來多次獲獎,是因為日本在20世紀80、90年代科研經費高速增長,獲獎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時候做出的。
  • 日本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大盤點
    人民網東京10月5日電(許永新)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計25人。截至2016年10月,日本是非歐美國家中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兩名在獲獎時已經取得外國國籍,進入21世紀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國別劃分的獲獎人數方面日本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這裡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 物理學獎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又到了一年一次的諾貝爾獎季,幾乎所有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會關注有哪些人獲得,哪些國家的人獲得,哪個大學或者研究所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和文學獎有太多的政治因素,但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還是認為比較權威的,所以特別受到關注。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作者:俞天任(騰訊·大家專欄作者)10月3日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解明了細胞中蛋白質分解的「自噬」機理的大隅良典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而且還是單獨而不是和人共享。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
  • 日本今年獲諾貝爾獎無望,以後希望更加渺茫?
    在連續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此前輿論曾熱切期待連續3年獲獎,但這一願望極可能落空——被寄以厚望的日本候選者在前幾個獎項中均無斬獲,尚未公布的經濟學獎上獲獎可能性更低。 因為自1949年以來,包括3位加入其它國籍的研究者在內,已有27個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除了經濟學獎以外,日本人獲得的獎項遍布其它4個獎項,尤其是在含金量最大的3個自然科學獎項中,得獎人數更是多達23人。不僅在亞洲獨領風騷,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中也是位居前列的。 進入本世紀10年代以來,日本更是進入了諾貝爾獎「豐收期」。
  • 太可怕,日本人的反向思維助力其5030諾貝爾獎計劃將取得成功
    2001年提出了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截至2019年,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為19人,僅次於美國。這是一年一個諾獎的節奏,實現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無懸念。日本是一個比中國省還小的國家,能實現這麼宏大的目標,有以下幾點經驗可供我們參考。第一,非常重視基礎教育。他們的辦學標準是嚴格統一的。
  •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2016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利根川進: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渡邊教授是日本分子生物學初創時期的研究人員,比較熟悉外國的研究動向。渡邊教授認為,這門新學問在日本尚不成熟,真想研究的話,前往美國是最有效的方法,於是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教授推薦了利根川,利根川遂前往美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