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相反,人口不如我國的鄰國日本,自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卻是除了歐美國家外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在這一方面,令許多國人感到可惜。在進入新時代後,日本諾獎獲得者激增,到了二十一世紀,日本諾獎獲得者更是高居全球前二,僅次於美國。

平均算下來日本幾乎每年都會獲得一個「諾貝爾獎」,事情的轉變來到2020年。就在今年日本人猜測諾貝爾獎會由哪個日本科學家獲得時,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今年的日本沒有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日本曾今的諾獎獲得者大隅良典對此驚呼:日本可能再也不會獲得諾貝爾獎了。

曾幾何時,有不少人認為,諾貝爾獎遲早會被日本人「霸佔」,但是事實的結果卻是不盡人意,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呢?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日本,有的人認為,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支撐他們能一直獲得諾獎的關鍵所在。就比如日本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田中耕一,就在得獎後全世界都認為田中耕一會搞講座滿世界撈金時,他卻選擇了繼續回到實驗室潛心做實驗。也有不少人認為,日本鼓勵重視學前教育是他們能獲得諾獎的關鍵,日本在學齡前就教育小孩們要對大自然和周圍一切保持好奇心,特別是在一些優秀小朋友成為科學家時,他們的好奇心也都一直存在,也正是因為這份好奇心,所以最終才會在領域內突破獲得諾獎。

在日本諾獎「井噴」時代,如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一樣,其實早已經埋下了很多危機,畢竟那時的日本經濟實力太強,做學術的年輕人不必為了生計而擔心,只要潛下心來搞科研成功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自90年代之後,日本對科研經費投入只是略微漲幅,與歐美、中國等國家相比,科研經費的漲幅可以忽略不計,韓國的科研經費投入漲幅都是日本的5倍。

在進入老齡化後,本來年輕人就很少了,留給年輕人做學術的崗位更是少之又少,就拿日本讀博人數來說,2003年時日本進入研究生院讀博士學生就超過了1.8萬人,而在2018年時日本讀博人數不增反降,已不足1.5萬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活問題,畢竟,除了少部分日本博士外,絕大多數日本博士在讀博時不僅要繳納高昂的學費,還要為了生計問題而犯愁,再加上日本「安倍經濟」導致科研經費大幅度遭到縮減,日本博士處境更為艱難。
說到底,科研一方面除了人之外,經濟的需求也是巨大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然,日本目前的「危機」並不只是在日本才有,雖然我國博士生數量已躍居全球前列,可是,博士生增多也並不是好事,博士生質量能否過關才是國家能否興盛的關鍵所在。
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