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可能再難得諾貝爾獎!

2020-12-06 小昭遊世界

諾貝爾獎作為一個世界性質的獎項,就算是中國的小學生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含金量,畢竟在我們的教材上發明各種定理公式的大佬們,動不動就是拿著諾貝爾獎做背書,很多現在改革性的技術,也都能夠拿到諾貝爾獎,因此認可度非常的高。

但是一位日本專家就在分析諾貝爾獎的時候十分感慨,表示現在很多日本的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可能以後都很難再得到什麼諾貝爾獎了!這可不是什麼隨口一說,他經過詳細的數據分析才得出這個結論。

這位專家表示,根據他目前的調查,每年來到中國工作生活的科研人員,差不多增長率可以達到25%。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來中國旅行遊玩,而是貨真價實來中國為各種項目研究貢獻力量,就算是沒有加入中國國籍,也已經可以從事實上將他們劃為中國陣營了。

而他所感慨的日本很難得到諾貝爾獎也正因如此,他說自己詢問過很多的科學家為啥要去中國工作,得到的結論很可悲,那就是現在日本在相關技術上的資金投入已經越來越少了,科研機構不再是為了科學而專心鑽研的象牙塔。

在日本拿諾貝爾獎最頻繁的那些年裡,日本的整體經濟處於一個騰飛的狀態,因此才能夠給科研機構撥更多的預算來「燒錢」。但是現在日本經濟已經長期處於一個遲緩的階段,相應的科學經費也就不得不面臨壓縮。

但是中國正好處於一個相反的階段,中國不僅越來越重視相關的科學技術的研究,同時中國的經濟狀況也大步發展,因此在科研方面的經費水漲船高,相應的研究環境也更加單純更加適合科研人員靜心工作,未來的諾貝爾,估計會更加青睞於中國了。

到這裡今天的內容就已經介紹完了,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何感想呢?歡迎各位在文章下方的評論區中參與討論,分享屬於你獨一無二的觀點,也歡迎點讚收藏轉發。以後小編也會努力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新鮮事,關注小編永不迷路~謝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一期內容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海外大批科學家為何紛紛「逃往」中國?日本人說出了心裡話……
    這不禁引起了人們的疑惑:明明日本國內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優秀的科研人員卻更願意到中國?1針對這一現象,近期日媒發表的一篇報導,揭示了日本科研人才紛紛「投奔中國」的原因。一些來到中國工作的年輕日本科研人員這樣說道:雖然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是找不到職位。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日本專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海外大批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
    而想要吸引人才就需要拿出誠意,否則人才就會去到其他的國家,畢竟人才也是需要吃飯的,日本專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海外大批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這個日本專家表示在過去幾年時間裡,不僅有很多的日本科學家選擇到中國工作。
  • 為何說日本再難延續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專家回答一針見血
    據調查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後,日本開啟了「諾獎熱潮」。從2000年至2019年的19年間,日本共拿下19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獎總人數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更是創下平均一年一個諾貝爾獎的紀錄,距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但是,一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紀錄卻在2020年戛然而止。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2016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令人驚訝的是,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 日本又一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中國為何只有屠呦呦?
    日本方面自己的擔憂   日本《產經新聞》9月22日文章引述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鶴保庸介的話說 「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趕超。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19年斬獲19個諾貝爾獎,如果算上那些日本後裔和上個世紀的獲獎者,前後共有近30位。可隨著泡沫經濟破滅,日本經濟增長陷入長期停滯,研發投入也再無明顯增長。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1、萬年不變的美國第一1901年第一次頒發的諾獎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在一百多年的諾獎頒發歷程中,不到1000人被授予這個獎項。
  • 圖文:獲得2002年諾貝爾獎的兩位日本科學家
    圖文:獲得2002年諾貝爾獎的兩位日本科學家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於日本科研危機,要引以為鑑。
  • 中國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日本則有28人,美國獲獎人數有多少呢?
    什麼是軟實力,就是他們有多少的專家,有多少的大師,這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為何說美國、英國教育資源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呢?其實看看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就知道了。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成立的獎項,是全球影響力的最大的獎項之一。從1901年開始,諾貝爾獎開始評選,每年在全球評選出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跟和平5個大獎。
  • 海外科學家為何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學者:這就是中國的實力
    有一位日本學者表示自己發現了一個很神奇的現象,那就是海外的科學家為何會紛紛逃往中國呢而且並不是那種簡單居住旅行的狀態,而是真正在幫中國進行很多高科技領域的研究,他了解了相關情況之後,感慨說這就是中國現在的實力。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Stanley Whittingham)、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三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此消息一傳回國內,一個非常熟悉的鄰國科學家身影再一次進入人們的眼帘,對於這種情況已經算是見多不怪了,剛剛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由此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27位諾貝爾獎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