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20-11-11 正史也瘋狂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其中,大量優秀的科普圖書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學者做科普很有一套,不會盲目吸收西方的科普思維,而是兼具科學與美學,更適合東方人的思維認知。

中國孩子什麼時候擁有這樣優秀的科普圖書呢?

今天,我給你推薦一套日本學生都在看的經典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它已經被引入中國了。

這套書由數十位日本學者傾力編寫,它最大的特點,把地球46億年演化的歷史通過一套設計精良、裝幀精美的書完美地表現出來。

「大降雨時代」的地球 ©《冥古宙 太古宙》

這套書引入中國後,非常重視,邀請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專家團隊對內容進行了嚴格審核,確保準確無誤,優化內容使其更加適合中國學生使用。

包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河北衡水中學等11位名校校長聯袂推薦這套書給學生閱讀。

為啥專家、校長們都非常看好這套日本科普書呢?

我認為這套書有兩個重要特色,打動了他們。

第一,解決了科普書編排的固有難題,比如時間跨度大、知識點太多、閱讀體驗差等等。

用一套書將46億年的地球史盡收囊中的難度可想而知,難上加難。

日本科學家們面對這些超級難題,想出了好的解決辦法。他們採取了專題講述,將巨大的內容體量分到5本書中,並且通過50個主題來還原地球46億年的演進過程。

《地球史導航》每個主題又分為《地球史導航》章節,這是全書知識最密集之處,主要用來講述地球46億年的發展歷史脈絡。

難得的是,文字精煉,半小時即可通讀全文,輕便易讀。


《原理揭秘》
用圖表的形式更直觀地向讀者講述各種關於地球構造的原理。

《地球博物志》重點講述每個主題中的地質構造、生物種類等——

《世界遺產長廊》為讀者介紹世界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著名景點——

《地球之謎》為讀者講述一些有關地球尚未被破解的謎團——

每一個主題以《長知識!地球史問答》收尾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除了正文部分,書中還設置了很多小欄目,比如有啟發式的《假想》還有不同科學家們的《觀點碰撞》。《科學筆記》和《隨手詞典》,輕鬆化解書中的專業名詞和疑點難點。


《傑出人物》講述一些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卻略微「冷門」的科學家——還有講述各個領域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介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揭秘地球謎團的最新發現。

你在這套書裡,可以看到來自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的科學家,把天文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生物學、演化生物學……自然科學領域現有的主要學科門類知識濃縮其中,能夠極大程度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拓寬知識面,讀起來非常充實和過癮!


跟著一流科學家學科普,是最值得信賴的!

第二個特色,就是日本科學家解決了大型科普書的頑疾,讀起來望而生畏,大部頭難啃。

實際上,這套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非常有趣。因為日本科學家將精美彩圖、模擬圖像、珍貴罕見的攝影作品等等,與知識講解精心搭配,讓億萬年前的地球場景再現眼前,畫質一流,賞心悅目。

被冰凍的地球 ©《元古宙》

美麗的地球 ©《冥古宙 太古宙》

巨大規模的火山噴發 ©《顯生宙 古生代3》

大開本印刷,觀看舒適,觸感絲滑。

這樣的編排,讓專題的內容既飽滿又清晰,孩子可以建立結構嚴密的知識體系,形成科學的思維導圖。

這套書也許能成為對孩子少年兒童時代,乃至一生影響最大的科普書!同樣適合打開成年人的視野,站在地球46億年高度去宏觀地思考我們人類自己的存在。


目前已出版5本: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顯生宙 古生代1》

《顯生宙 古生代2》

《顯生宙 古生代3》


《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共5冊)

[日]朝日新聞出版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關於本書的更多內容,我還是希望能留給你們去親自翻閱,從一段段文字和一張張圖片中,重新認識我們生活的地球。

這套物超所值的好書,5本一套原價500元,今天給我的粉絲,低於其他平臺雙十一的價格,

只需209元,11月12日之後即恢復雙十一價229元,趕緊下單吧~

點擊下方橫條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令人驚訝的是,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消息傳回國內,不少人便對今年的諾獎提名期待了起來,視線也不由得轉向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日本。於是,有人「驚訝」地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19年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不得了!然後開始發文——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教育理念,學習工匠精神云云。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日本一共產生了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7名為日本籍。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 此前,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這次,日本又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 日本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時間回到本世紀之初,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一經發布,便首先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整個日本輿論基本上一邊倒,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10月9日晚上18點45分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提到諾貝爾獎,在我們的印象獲得過的人屈指可數,屠呦呦、莫言、楊振寧……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拿到諾貝爾獎的人數遠遠沒有日本多。在2000年後,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其中拿到自然科學獎的只有兩位。然而在2000-2020的20年間,日本先後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19年19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育與日本相比,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日本曾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該計劃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日本和國際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質疑日本是蚍蜉撼大樹。
  • 近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科研「井噴」的奧秘或許就藏科普書裡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裡,日本拿了19個諾獎,幾乎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業內認為,科研經費的投入是一方面,科學基礎教育也是關鍵所在。新近引進出版的「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大型科普叢書,正是日本基礎教育精華的凝聚和總結,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
  • 近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科研「井噴」的奧秘或許就藏在這套叢書裡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裡,日本拿了19個諾獎,幾乎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 當50+30計劃被提出時,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就不贊同,他認為這個計劃「很沒腦子」。那麼如今,日本的諾獎計劃到底實現得怎麼樣了呢?值得一提的是,野依良治本人2001年便因為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算是給50年計劃開了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