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可能是世界範圍內最廣為人知、也被視為最重要的獎項,19年前,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這個話在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吹牛,包括一些日本學者也認為不現實:做科研應該腳踏實地,不應該放大話。
為啥學界會出現反對的聲音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就在提出這個諾獎計劃之前,日本的考古界曾經鬧出了急於求成的笑話,一個叫藤村新一的考古巨騙20年來參與發掘了178處遺址,通過「石器年代測定」將日本的歷史往前推進了70萬年。
結果,2000年藤村新一將石器埋入考古場地、冒充古物的畫面被拍到,其參與發掘的遺址多處造假事件也被曝光,日本的石器年代考古倒退回3萬年前,這一事件震撼了學界,讓許多學者開始反思科研學術的浮華之風。
當50+30計劃被提出時,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就不贊同,他認為這個計劃「很沒腦子」。那麼如今,日本的諾獎計劃到底實現得怎麼樣了呢?值得一提的是,野依良治本人2001年便因為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算是給50年計劃開了個好頭。
19年過去了,日本的「50+30計劃」已完成過半,據統計,日本學者(含日裔)從2001年起至今已經有18人獲諾獎,平均算下來基本一年一個,速度可說非常驚人,進入21世紀之後,自然科學三大獎項中日本取得的成績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的話,不得不承認日本當年的「50+30計劃」並非吹牛,還是非常有可能實現的!就以21世紀日本斬獲最多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舉例,從2002年的小柴昌俊,到2015年的梶田隆章,期間共有8名日籍或日裔學者榮獲這項物理界殊榮。
要問為什麼日本能實現誓言?日本對科研的重視人所共知,光2005年到2015年之間,日本科研經費就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諾貝爾的自然科學獎有滯後性,但日本科學家能夠獲得足夠尊重、能夠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能夠長期專注於研究,厚積薄發;
日本有個「超級神岡探測器」(大型中微子探測器),1983年便已經建成,其初期投入和後期維持都需要大量的經費,雖然普通人不明白它是個啥,對於上億美元的投入也沒有太明確的概念,但基於這方面的科學研究,日本才有了2002年和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本來還應該有一個,但項目負責人去世了,遺憾錯過。
很多獲得諾獎的日本學者都表示:自己取得的成就離不開科研經費支持。幾十年前日本便開始打造適合諾獎級研究的科研環境,不少21世紀獲得諾獎的研究都是在上個世紀8、90年代就完成了,比如2014年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赤崎勇、天野浩等人對「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研究。
用赤崎勇的話來說,搞研究應該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流行什麼做什麼」。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科研投入也在逐年增強,2015年數據顯示,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七年居世界第2位;而2015年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是給國內的科研開了好頭,未來可期。
常言「科學無國界」,就像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挽救人類生命、做出巨大貢獻一樣,其他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其研究成果也可能在未來大放異彩,惠及全人類,這就是科學的力量,也是科學的魅力,無論日本還是中國都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努力著,筆者也衷心希望,科學能夠讓人類的未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