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科研「井噴」的奧秘或許就藏在這套叢書裡

2020-12-05 騰訊網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裡,日本拿了19個諾獎,幾乎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業內認為,科研經費的投入是一方面,科學基礎教育也是關鍵所在。新近引進出版的「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大型科普叢書,正是日本基礎教育精華的凝聚和總結,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

「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叢書共計13冊,目前已出版《冥古宙 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 古生代1》《顯生宙 古生代2》《顯生宙 古生代3》五冊,詳細描述了太陽系的形成和地球誕生以來無機界與有機界、自然與生命的重大事件和諸多演化現象。內容涉及太陽形成、月球誕生、海洋與陸地的出現、磁場、大氧化事件、早期冰期、臭氧層、超級大陸、地球凍結與復活、礁形成、岡瓦納古陸、巨神海消失、早期森林、岡瓦納冰川、泛大陸形成、超級地幔柱和大洋缺氧等地球演變的重要事件,充分展示了地球歷史中宏偉壯闊的環境演變場景,及其對生命演化的巨大推動作用。

據九久讀書人總經理黃育海介紹,叢書從日本著名出版社朝日新聞出版社引進,由數十位日本資深學者共同撰寫,包含大量高清圖。為了保證其中知識點的與時俱進,編輯團隊特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及其專業團隊對書稿進行技術審稿,撰寫每本卷首導讀。叢書內有50個主題,150個知識點,目前出版的前5冊涵蓋了20個主題,後續8冊也即將出版。

「雖然我大學畢業以後,從事古生物工作已經有30多年了,也閱讀過很多這方面的書籍,但我還是被這套書吸引到了。這套書不僅涵蓋的學科多,包括天文學、地質學、氣象學、古生物學、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等,時間跨度也非常大,從太陽系和地球的形成一直講到現在。」馮偉民說,這套書涉及地球演變史和生命演化史兩方面的知識,並將兩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們對整個太陽系、地球以及生命的發展過程,有一個通俗的、連貫的,甚至哲理上的理解。

比如《冥古宙 太古宙》中談到,銀河系中存在著不計其數的行星。這些多姿多彩的星球儘管形成過程相似,模樣也相仿,日後的命運卻大相逕庭。地球,這顆「奇蹟星球」,就是無數行星中的一員。本書為我們生動展示了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複雜起源,海洋和陸地的神奇出現,以及生命的奇妙誕生。地球演變是一個從簡單到多樣的漫長過程。各種偶然因素的疊加,才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種種可能。

生命在太古宙誕生,但現今地球上生命賴以生存的氧氣,那時候還沒有出現,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直到約27億年前,具備了光合作用的藍藻大量繁殖,氧氣才逐漸從大海擴散至陸地,這對生命的存在形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叢書中的《元古宙》從大氧化事件開始,講述了真核生物的誕生、為生命提供重要防護的臭氧層的出現、超級大陸的聚合與分離、生物的多細胞化等地球史的重要節點。但威脅生命的時代也在悄然來臨,那就是全球冰凍時代,這一罕見的氣候變化對地球又意味著什麼呢?要請讀者去叢書中找答案。

trong>

國內本土科普界也推出一批系列讀物。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懂一點STS」叢書,為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創作的科普系列讀物,包括《左手科學,右手藝術》(劉兵、戴吾三合著)、《我在故我思》《萬物皆有流》《雞蛋裡的骨頭》等。叢書或以記敘文、或以散文隨筆形式,講述科學史以及科學史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有趣故事背後一以貫之的是作者對科學與人性嚴肅、深刻的思考。

劉兵新著《超導簡史》作為上海科技專著出版資金資助圖書,還被列入「2020年上海書展100種滬版重點書目」。該書以歷史發展為線索,從超導電性的發現、超導理論的發展、超導體的應用、超導體的探索四部分深入淺出地介紹超導。書中跌宕起伏、激動人心的故事,再現超導發展風雲錄,清晰梳理超導發展脈絡。

《左手科學,右手藝術》書中寫道,科學家不滿足於在地球上觀測,1990年太空梭把望遠鏡送上太空,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哈勃」攜帶了多種儀器,人類的視覺再次延伸,發現新的奧秘。「哈勃」拍攝到許多恆星、星雲的照片,天文學家給它們起了美麗的名字。如有照片叫《貓眼星雲》,是位于天龍座的行星狀星雲,照片顯示中心是「藍眼珠」,還有紅色的雙螺旋「眼球」,外圍是綠色「眼毛」。看起來非常漂亮,其實它是一顆恆星衰亡之前的迴光返照,它以自身的死亡換來星光燦爛。死亡前向宇宙噴射出大量塵埃,形成了這個美麗的環繞層。科學家認為貓眼星雲可能是5萬年到9萬年前形成的。2004年3月,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公布「哈勃」太空望遠鏡新拍攝的一張照片,稱這幅太空攝影作品與印象派繪畫大師凡·高的名作《星夜》「異常相似」,《星夜》作於1889年,畫作山村之上狂怒不安的夜空中,同樣有旋渦狀星雲,科學與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圖片:出版方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範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近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科研「井噴」的奧秘或許就藏科普書裡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裡,日本拿了19個諾獎,幾乎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業內認為,科研經費的投入是一方面,科學基礎教育也是關鍵所在。新近引進出版的「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大型科普叢書,正是日本基礎教育精華的凝聚和總結,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日本一共產生了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7名為日本籍。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日本何以取得「井噴」式成就?北大哲學系暨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科技史教授周程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分析其文化、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發現,日本科學「井噴」最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該國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在經濟形勢嚴峻時依然不吝於科研投入,並把堅持原始性科技創新作為改觀日本前途的必由之路。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有著這樣純粹、專注、努力與堅韌的科學家,還不夠,還需要大量科研投入。 日本在2001年,宣布五十年拿三十個,其實是有底氣的。 諾獎是一個延遲的獎賞,往往獎勵的是前二十年的科研成果。 而八九十年代,正是日本對科研大量投入的時候,每年的科研投入是全國GDP的百分之二,比美國還高。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消息傳回國內,不少人便對今年的諾獎提名期待了起來,視線也不由得轉向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日本。於是,有人「驚訝」地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19年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不得了!然後開始發文——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教育理念,學習工匠精神云云。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 科學網—日本諾貝爾獎為何「井噴」
    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此日本榮獲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的人數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進入新世紀後獲獎的。日本為何會出現諾獎「井噴」現象? 19名諾獎得主 數據統計 日本新世紀19名諾獎得主中,獲物理學獎的8人,獲化學獎的7人,另外4人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二戰結束前出生的有13人,超過2/3。 新世紀19名諾獎得主的平均獲獎年齡為69歲,他們做出獲獎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齡為41歲。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十九年裡19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做好了這四點,完成科學變現
    20年前日本提出了一個「50年30個諾獎計劃」,當時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吃瓜群眾的好一頓嘲笑!這種嘲笑是有理由的,因為從2000年往前數一百年,日本百年的時間裡日本只獲得了9個諾獎!但是截止今年,日本自提出諾獎計劃後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19個諾獎,由於2020年的諾獎還沒有出來,所以不算今年,日本連續十九年每年都獲得了諾獎!這相當於狠狠打了吃瓜群眾的臉!
  • 憑啥日本科學家19年拿19個諾獎?這兩點是關鍵,值得我們學習
    諾貝爾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他一生獲得355項專利發明,並在200個國家開辦100家公司,1895年11月,諾貝爾將920萬美元拿出成立基金,並將利息拿出來當作獎金,獎勵給那些成績斐然的科學家,這之後諾貝爾獎誕生。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上個世紀的近100年裡,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裡,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中國何時能像日本一樣拿諾獎?別急,20年後我們也可以
    日本的吉野彰與美國的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3人一起共獲殊榮,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方面的貢獻。這條消息刺激中國人的是:這是日本最近20年裡的第19枚諾獎。平均每一年日本人都拿到了1枚。年來,日本斬獲諾獎的情況,可以發現一個規律:最近20年來,日本拿諾獎的成果大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取得的。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放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麼樣了?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 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發布後引發巨大爭議,國外主流媒體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為標題,表達對日本這一諾獎計劃的質疑。 即便是在日本國內,該計劃也引發軒然大波,日本國內輿論一邊倒的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日本人到底做對了什麼?北大教授評本世紀日本第19次獲諾獎
    周程知識分子前 言日本新世紀19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在二戰結束前出生的超過2/3;在戰後接受高等教育的超過9成;在日本國內讀完大學本科或專科的達到100%;在上個世紀最後三十年裡取得獲獎奠基性成果的超過8成。這些數字比較好地揭示了日本新世紀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一些群體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