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裡,日本拿了19個諾獎,幾乎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業內認為,科研經費的投入是一方面,科學基礎教育也是關鍵所在。新近引進出版的「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大型科普叢書,正是日本基礎教育精華的凝聚和總結,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地球46億年的演進歷程。
「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叢書共計13冊,目前已出版《冥古宙 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 古生代1》《顯生宙 古生代2》《顯生宙 古生代3》五冊,詳細描述了太陽系的形成和地球誕生以來無機界與有機界、自然與生命的重大事件和諸多演化現象。內容涉及太陽形成、月球誕生、海洋與陸地的出現、磁場、大氧化事件、早期冰期、臭氧層、超級大陸、地球凍結與復活、礁形成、岡瓦納古陸、巨神海消失、早期森林、岡瓦納冰川、泛大陸形成、超級地幔柱和大洋缺氧等地球演變的重要事件,充分展示了地球歷史中宏偉壯闊的環境演變場景,及其對生命演化的巨大推動作用。
據九久讀書人總經理黃育海介紹,叢書從日本著名出版社朝日新聞出版社引進,由數十位日本資深學者共同撰寫,包含大量高清圖。為了保證其中知識點的與時俱進,編輯團隊特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及其專業團隊對書稿進行技術審稿,撰寫每本卷首導讀。叢書內有50個主題,150個知識點,目前出版的前5冊涵蓋了20個主題,後續8冊也即將出版。
「雖然我大學畢業以後,從事古生物工作已經有30多年了,也閱讀過很多這方面的書籍,但我還是被這套書吸引到了。這套書不僅涵蓋的學科多,包括天文學、地質學、氣象學、古生物學、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等,時間跨度也非常大,從太陽系和地球的形成一直講到現在。」馮偉民說,這套書涉及地球演變史和生命演化史兩方面的知識,並將兩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們對整個太陽系、地球以及生命的發展過程,有一個通俗的、連貫的,甚至哲理上的理解。
比如《冥古宙 太古宙》中談到,銀河系中存在著不計其數的行星。這些多姿多彩的星球儘管形成過程相似,模樣也相仿,日後的命運卻大相逕庭。地球,這顆「奇蹟星球」,就是無數行星中的一員。本書為我們生動展示了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複雜起源,海洋和陸地的神奇出現,以及生命的奇妙誕生。地球演變是一個從簡單到多樣的漫長過程。各種偶然因素的疊加,才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種種可能。
生命在太古宙誕生,但現今地球上生命賴以生存的氧氣,那時候還沒有出現,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直到約27億年前,具備了光合作用的藍藻大量繁殖,氧氣才逐漸從大海擴散至陸地,這對生命的存在形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叢書中的《元古宙》從大氧化事件開始,講述了真核生物的誕生、為生命提供重要防護的臭氧層的出現、超級大陸的聚合與分離、生物的多細胞化等地球史的重要節點。但威脅生命的時代也在悄然來臨,那就是全球冰凍時代,這一罕見的氣候變化對地球又意味著什麼呢?要請讀者去叢書中找答案。
trong>
國內本土科普界也推出一批系列讀物。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懂一點STS」叢書,為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創作的科普系列讀物,包括《左手科學,右手藝術》(劉兵、戴吾三合著)、《我在故我思》《萬物皆有流》《雞蛋裡的骨頭》等。叢書或以記敘文、或以散文隨筆形式,講述科學史以及科學史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有趣故事背後一以貫之的是作者對科學與人性嚴肅、深刻的思考。
劉兵新著《超導簡史》作為上海科技專著出版資金資助圖書,還被列入「2020年上海書展100種滬版重點書目」。該書以歷史發展為線索,從超導電性的發現、超導理論的發展、超導體的應用、超導體的探索四部分深入淺出地介紹超導。書中跌宕起伏、激動人心的故事,再現超導發展風雲錄,清晰梳理超導發展脈絡。
《左手科學,右手藝術》書中寫道,科學家不滿足於在地球上觀測,1990年太空梭把望遠鏡送上太空,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哈勃」攜帶了多種儀器,人類的視覺再次延伸,發現新的奧秘。「哈勃」拍攝到許多恆星、星雲的照片,天文學家給它們起了美麗的名字。如有照片叫《貓眼星雲》,是位于天龍座的行星狀星雲,照片顯示中心是「藍眼珠」,還有紅色的雙螺旋「眼球」,外圍是綠色「眼毛」。看起來非常漂亮,其實它是一顆恆星衰亡之前的迴光返照,它以自身的死亡換來星光燦爛。死亡前向宇宙噴射出大量塵埃,形成了這個美麗的環繞層。科學家認為貓眼星雲可能是5萬年到9萬年前形成的。2004年3月,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公布「哈勃」太空望遠鏡新拍攝的一張照片,稱這幅太空攝影作品與印象派繪畫大師凡·高的名作《星夜》「異常相似」,《星夜》作於1889年,畫作山村之上狂怒不安的夜空中,同樣有旋渦狀星雲,科學與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圖片:出版方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範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