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時能像日本一樣拿諾獎?別急,20年後我們也可以

2020-09-10 阿呆爸

文 | 阿呆爸


昨天傍晚(北京時間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日本的吉野彰與美國的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3人一起共獲殊榮,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方面的貢獻。

這條消息刺激中國人的是:這是日本最近20年裡的第19枚諾獎。平均每一年日本人都拿到了1枚。

如果算上那些日裔、上個世紀的獲獎者,那就接近三十位了。

實事求是的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非常讓人感佩的成就。

為什麼日本能接二連三的斬獲諾獎?

秘訣究竟在哪裡?

我們中國,什麼時候,也能向日本一樣,大面積收穫諾獎?

我的回答是:二十年後。

這是一個大膽的預言,不管你信不信,都可以聽一聽我下面的理由。

01

看別人拿獎,滋味不好受


每一次日本人拿到諾獎,中國的媒體就會連篇累牘的發表文章。

這些文章的主題,離不開日本實力的可怕、日本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日本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以及中國科學家的無能、科學界的抄襲、造假等失範亂象。

比如,今天,在我寫作本文之際,就已經看到有很多自媒體大V,在跟著吉野彰獲獎的熱點,寫了一連串文章:

「日本的教育秘訣有哪些?」「對比日本的高考,我們差在哪?」「日本諾獎大國,這幾點中國可借鑑」。


當然,這些文章提到的中國科研存在的問題,大都是真實的,完全不必諱言。

其實,在諾獎這件事上,不僅中國人,還有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都很敏感。

看到一衣帶水的老對手,悶聲不響的一次又一次拿獎,心裡滋味確實不好受。

我接觸過的很多去過日本,與日本科學界、企業界打過交道的朋友也都公認:

日本,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也依然很多,這也完全不必掩耳盜鈴。

但承認對手的牛逼,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自怨自艾。

事實上,我認為,在拿諾獎這件事上,我們完全不必灰心。

因為,有一個很有趣的規律,被很多人忽略了。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也許我們可以安心很多。

02

個人的奮鬥,離不開歷史的進程

觀察近20年來,日本斬獲諾獎的情況,可以發現一個規律:

最近20年來,日本拿諾獎的成果大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取得的。

這些獲獎者,當時大都在四十五歲左右。

比如今年拿獎的吉野彰,他能獲獎的關鍵性成果「第一個可商用的鋰離子電池」,就是在1985年發現的。當年他是38歲。

而去年獲獎的免疫學家本庶佑,其獲獎的關鍵性成果與癌症有關,也是在1992年發現的。當年他是50歲。

2016年日本的諾獎者大隅良典,關鍵性成果是在「細胞自噬機制」上,也是在1990年左右做出的,當時他不到50歲。

綜觀日本的其他的十幾位獲獎者,做出關鍵性成果的年代、年齡,也大多如此。而獲獎的成果,也大多集中在應用科學以及革命性技術改良方面。

為什麼會這樣?

在我看來,最宏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

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已經高速增長了二十多年,國民收入倍增,教育科研經費大幅增加,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全社會提出了各種教育科研計劃,社會活力前所未有的活躍。

在這種極其優越的環境裡,那些出生於三四十年代的孩子,在五六十年代接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在七八十年代逐漸成長起來,順水推舟的扛起了大梁。

在整個社會發展最燦爛,活力迸發之際,他們剛好四五十歲。正是科學家的智力、體力、經驗的黃金年齡。做出關鍵性的成果,自然增添了幾分水到渠成的運氣。

在科研這件事上,尤其是像化學、生物、工程、醫學這些偏重於應用的科學領域,沒有資金、政策的扶持,很難做出好關鍵性突破。

2015年,日本諾獎得主、物理學家梶田隆章在「中微子」領域做出關鍵性成果,憑靠的一項大殺器就是超級神岡探測器。

這個探測器建於1991年,耗資大約104億日元。業界普遍認為,如果沒有這臺領先世界的儀器,梶田想要作出諾獎級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

綜觀日本的獲獎者、社會背景,可以發現:國家的實力強大,為個人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構成了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這是一條日本接二連三拿諾獎的根本性的規律,可惜被很多中國人忽略了。


03

再過20年,中國會大面積收穫諾獎


作為中國人,觀察日本獲獎情況,給我最大的啟發與信心就是:

從改革開放算起,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之路,才剛剛走過四十年。

從恢復高考,接受了完整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者算起,中國也不過在三四十年。

從全面接軌世界自然科學、工業應用領域,到能夠掌握自主技術,時不時做出新的突破性成果,中國也不過二三十年。

這意味著什麼?

做一個並不準確的類比,這意味著,近二十年來的中國,正仿佛是七八十年代的日本。

一般說來,一項科研成果,從做出發現,到應用,到獲得普遍性的認可,再到獲得諾貝爾級別的榮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比如中國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得獎是在2015年,鋰電池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明,得獎在今年。

以此推論,中國大面積收穫諾獎的時間,很可能會在二十年以後到來。

從這個大勢看,我們完全不必過分焦慮,更不必因為近年來沒有屢獲諾獎而自怨自艾。

當然,這只是我的大膽預言,能否應驗,就要看時間了。

04

中國科技,正在井噴的前夜


事實上,我的預言,不是信口開河,我有數據支持。

從各種數據看,在當今世界,中國和美國,已成雙雄之勢。

近些年來,中國和美國在科研方面的發展,已經有了甩開其他國家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

目前,中國在網際網路、通信、人工智慧這些領域,就已經大幅領先,生物、化學等領域也屢有新突破。

而日本和歐洲的老牌科技強國,則相對有些落後了。

在應用科技領域,一個重要指標是專利。

從數據看,近些年來,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在快速上升,而日本則不斷下降。

中國專利申請的許可量2014年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申請量則越居世界第一,每年高達100多萬件。

這種中國在加速,日本在落後的情況,連日本人自己也注意到了。

2016年,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過一個報告,總結下來,其主要內容和結論是:

在2013年,中國的科技投入已經超過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投入國。科技人才總量,中國在2014年已經有152萬多人,美國則是125萬人。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中國也已經和歐盟處於同一水平,超過了英國。


在前沿科技上,另一個關鍵性指標是高質量論文。

如果我們再看論文引用方面的數據,中國也在飆升。

根據2017年科睿唯安的研究,在2005年到2015年,在自然和社會科學領域,高頻被引論文的科學家,中國增速最快。

中國有249人次入選,總人次位居世界第三。美國是1644人次,是中國的7倍。

在它們的背後,還有更多前沿領域,不為我們所了解。

還有更多的數據都在表明中國科技,在最近的二十年裡,正在崛起,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其實,只要略微關心時事,普通中國人也會發現,近些年來,中國在航天、軍工、物理、工程等領域的大國重器亮相越來越多。

這些跡象,在我看來,它正好說明了一個事實:

中國的科技成果,正在井噴的前夜。

甚至於我們可以再大膽一點推測:

也許我們已經有了很多足夠獲得諾獎的成果,只是還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不被公眾熟知,尚待時間證明了。

20年後,一切將會揭曉。

05

中國人,真的不用急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沾沾自喜,也不是妄自尊大。

特別要提到的是,因為歷史上日本侵華給中國造成了沉重的傷害的緣故,國人對日本的一舉一動非常敏感。

日本近年來,在外交、軍事、貿易等問題上,也確實小動作不斷,給中國造了不少麻煩。

在中國國力走強之際,一個很常見的情況就是:

在日常口語中,中國人經常以「小日本」蔑稱對方。

中國人也習慣性的認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日本經濟不振,仍在經歷「失去二十年」,國力在下滑。

但平心而論,日本絕對不「小」。

無論從國土面積、經濟、軍事、人口、教育、文化、體育等方面看,日本都與小無緣,是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

即使從諾獎看,日本能拿諾獎的成果,還有不少。不出大意外,未來的二十年,他們還會接二連三收穫。

而中國呢?再次強調一下我的預言:20年後,中國將開始大面積收穫諾獎。

真正應該注意的是,在中國崛起之路中,不應忽視:

當下中國科研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巨大。這是常識,不必諱言。

中國的科學界,也存在種種問題,亟待解決,這也是常識,更不必忌醫。

我們的關鍵是:

正視自己,正視他人,平常心看待日本連獲諾獎的事實,自信一點,沉著一點,開放自強,取長補短,不要那麼急,中國崛起的步伐會走的更加平穩。

從個人的角度看,觀察日本諾獎歷史、中國的科研情況,我得到的一個最現實啟發是:

在21世紀成長起來的中國年輕一代,他們的科研大環境是最優越的。他們的科學素養、經濟實力也是最強的。他們做出諾獎成果,領跑世界科技的,也是最有可能的。

所以,每當看到一個又一個90後博導的新聞,我就很高興。形勢比人強,中國的強大,會水漲船高帶動著個人的攀登。

有一句話說得好:個人的奮鬥固然重要,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這就是歷史的進程。

有時候,我忍不住想,也許我的微信朋友圈裡,就藏著一位即將做出諾獎成果的科學家,我家三歲的阿呆,說不定未來也能做科學家。萬一拿了諾獎了,那就大發了。

畢竟,尊師重教的中國國力在向上走,中國的父母,也從來不吝嗇在教育上為孩子花錢,犧牲自己。

而那些滿地的機器人班、英語班、繪畫班、圍棋班,都藏著中國發展的種子。

那也是我這個80後父親對未來,對「20年後,中國將大面積收穫諾獎」預言的信心之源。

PS:你覺得我的預言,有道理嗎?

歡迎留言分享,我將隨機抽取3名讀者,各免費贈送一本經典科普。

相關焦點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不得不提到中國的鄰國日本,他們曾在2000年說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到目前為止已經拿了19個了。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絕大多數是上個世紀70、80、90年代完成的,正好是日本的經濟騰飛的時候,有大量的經費、資源投入到科學研究當中。經過那時候的培育,現在到了收穫的季節。從這一點上來說,其實我看好中國未來的20年,差不多我們現在也是經濟騰飛的時候,現在產生的這些成果非常有可能在20年以後獲得諾貝爾獎。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20年過去,打臉的是那些嘲笑日本政府的人,一年一個諾貝爾獎不在話下。日本為什麼能拿這麼多獎?國家看準了機會,海量資金投在教育方面,一如今天的中國。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碎,許多人大夢初醒;又過了10年,諾貝爾獎得以井噴。從60年代起算到世紀末,總共四十年時間。如果一個人20歲時在讀大學,那麼40年後是60歲。搞過科研的都知道,這個年齡是科研成果的集大成時期。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可以說生命不止,奮鬥不息,他說過一句話,叫「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 這就是鋰電池的故事,這裡面當然古迪納夫最勵志,但其中日本人的再次獲獎讓人震驚。 2001年時,日本曾經提出了一個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諾貝爾科學獎|諾獎|...
    周程在對1901-2020年間諾貝爾科學獎的頒獎數據進行處理後指出,諾貝爾科學獎史上出現過三大奇觀:1. 20世紀早期德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獨佔鰲頭;2. 二戰結束後美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遙遙領先;3. 21世紀初期日本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出現井噴。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安德裡亞·蓋茲在接受採訪時稱,很高興自己能夠得獎,並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
  • 諾獎得主迪迪埃: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今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理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就在剛剛,安德裡亞·蓋茲在接受採訪時稱,很高興自己能夠得獎,並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
  • 「基因剪刀,早兩年拿諾獎也沒問題」
    「編程」一樣簡單。為什麼8年就拿下諾獎?高彩霞:它最大的意義在於對 DNA序列進行非常精準的編輯,用打靶來作比喻,通過它可以「指哪兒打哪兒」。CRISPR也一樣,現在只要研究基因功能的,基本都要用到CRISPR,它太好用了。早兩年拿獎都沒問題!
  • 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
    日本在科學界的成果如此亮眼,引起了他國的豔羨。尤其是鄰國中國,關於日本諾獎的文章不計其數,有呼籲學習模仿日本的,也有反省批判本國教育制度的。統計下來,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成果,大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後取得的,比他們獲諾獎時間要早二三十年。
  • 美日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日本人十年4奪化學獎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和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及鈴木章共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宣布獲獎時投影屏幕上顯示的獲獎者頭像,從左至右依次為理察·赫克、根岸榮一和鈴木章(10月6日攝)。
  • 中國諾貝爾獎何時趕超美國...
    我會用簡單的統計學解釋諾貝爾獎背後的經濟原理,並且告訴大家:別看日本最近獲獎多,其實跟日本政府的那啥計劃一點關係沒有,而且後勁不足。到了2050年,可能也就剛達到30個獲獎者的目標吧。 像楊振寧那樣56年提出宇稱不守恆,隔年就拿諾貝爾獎的例子非常罕見,諾獎獲得者平均在出成果的22年後才能把獎金領到手。這一間隔隨著時間推移有變久的趨勢。畢竟成果太多,獎卻太少,僧多粥少,後來的年輕科學家們只能慢慢排隊了。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
  • 可否歸化幾個老外,幫我們奪諾貝爾獎?
    一  每年國慶節,都是諾獎黃金周,而且又都是在北京時間傍晚時分放榜。  昨今兩天,我都是在酒桌上刷刷手機,看看誰得獎了。  昨晚,朋友甲說:「有啥好看的,又沒中國人。喝酒喝酒。」  剛剛,朋友乙突然冒出一句:「可以歸化嗎?幹嗎不歸化幾個外國科學家,來幫我們也拿幾個諾獎呀。」  舉座愕然。
  •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下篇)
    要而言之,日本新世紀19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絕大多數出生在二戰結束前;他們幾乎都是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後進入國立或公立大學讀書的;而且大多是在1964年日本舉辦東京奧運會前後進入頂尖國立綜合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的;1972年日本的GDP超越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他們在著名綜合大學或企業研發部門取得了重大研究突破,從而為新世紀榮獲諾貝爾科學獎奠定了基礎
  • 入贅20年一舉拿下諾貝爾獎,日本第一贅婿的傳奇人生讓人羨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像所長一樣在關注這件「武林」盛事呢?而在所有諾貝爾獎項中關注度最高的不必說一定是物理學獎。每一個獎項背後,除了有無數科學家的辛勤付出還有一個個時代的風雲變幻,科技變遷。今天所長想講一個不那么正經的故事,一個日本贅婿拿下諾貝爾獎的故事。
  • 北極何時無冰?專家:可能20年後
    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宏利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時間節點可能在未來20~30年出現。不過,科學家對北極何時出現夏季無冰狀態還有爭議。
  • 日本真正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今年10月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又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算起來,從2001至2018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這樣一年一個的節奏,「50年30個」目標,幾乎已沒有懸念。看看日本,想想中國。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今年10月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又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算起來,從2001至2018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這樣一年一個的節奏,「50年30個」目標,幾乎已沒有懸念。看看日本,想想中國。毫不客氣地說,中國確實應該感到慚愧。最近40年,中國經濟成就世界矚目,但科研水平呢?自然,進步也是巨大的。
  • 中國人何時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諾獎評委:還需要時間|稜鏡
    與其他幾個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而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他於1968年設立的獎項,也稱為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獎項自1969年起,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布。結果公布後,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委員託斯滕·佩爾森(Torsten Persson)接受《稜鏡》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