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呆爸
昨天傍晚(北京時間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日本的吉野彰與美國的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3人一起共獲殊榮,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方面的貢獻。
這條消息刺激中國人的是:這是日本最近20年裡的第19枚諾獎。平均每一年日本人都拿到了1枚。
如果算上那些日裔、上個世紀的獲獎者,那就接近三十位了。
實事求是的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非常讓人感佩的成就。
為什麼日本能接二連三的斬獲諾獎?
秘訣究竟在哪裡?
我們中國,什麼時候,也能向日本一樣,大面積收穫諾獎?
我的回答是:二十年後。
這是一個大膽的預言,不管你信不信,都可以聽一聽我下面的理由。
每一次日本人拿到諾獎,中國的媒體就會連篇累牘的發表文章。
這些文章的主題,離不開日本實力的可怕、日本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日本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以及中國科學家的無能、科學界的抄襲、造假等失範亂象。
比如,今天,在我寫作本文之際,就已經看到有很多自媒體大V,在跟著吉野彰獲獎的熱點,寫了一連串文章:
「日本的教育秘訣有哪些?」「對比日本的高考,我們差在哪?」「日本諾獎大國,這幾點中國可借鑑」。
當然,這些文章提到的中國科研存在的問題,大都是真實的,完全不必諱言。
其實,在諾獎這件事上,不僅中國人,還有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都很敏感。
看到一衣帶水的老對手,悶聲不響的一次又一次拿獎,心裡滋味確實不好受。
我接觸過的很多去過日本,與日本科學界、企業界打過交道的朋友也都公認:
日本,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也依然很多,這也完全不必掩耳盜鈴。
但承認對手的牛逼,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自怨自艾。
事實上,我認為,在拿諾獎這件事上,我們完全不必灰心。
因為,有一個很有趣的規律,被很多人忽略了。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也許我們可以安心很多。
觀察近20年來,日本斬獲諾獎的情況,可以發現一個規律:
最近20年來,日本拿諾獎的成果大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取得的。
這些獲獎者,當時大都在四十五歲左右。
比如今年拿獎的吉野彰,他能獲獎的關鍵性成果「第一個可商用的鋰離子電池」,就是在1985年發現的。當年他是38歲。
而去年獲獎的免疫學家本庶佑,其獲獎的關鍵性成果與癌症有關,也是在1992年發現的。當年他是50歲。
2016年日本的諾獎者大隅良典,關鍵性成果是在「細胞自噬機制」上,也是在1990年左右做出的,當時他不到50歲。
綜觀日本的其他的十幾位獲獎者,做出關鍵性成果的年代、年齡,也大多如此。而獲獎的成果,也大多集中在應用科學以及革命性技術改良方面。
為什麼會這樣?
在我看來,最宏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
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已經高速增長了二十多年,國民收入倍增,教育科研經費大幅增加,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全社會提出了各種教育科研計劃,社會活力前所未有的活躍。
在這種極其優越的環境裡,那些出生於三四十年代的孩子,在五六十年代接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在七八十年代逐漸成長起來,順水推舟的扛起了大梁。
在整個社會發展最燦爛,活力迸發之際,他們剛好四五十歲。正是科學家的智力、體力、經驗的黃金年齡。做出關鍵性的成果,自然增添了幾分水到渠成的運氣。
在科研這件事上,尤其是像化學、生物、工程、醫學這些偏重於應用的科學領域,沒有資金、政策的扶持,很難做出好關鍵性突破。
2015年,日本諾獎得主、物理學家梶田隆章在「中微子」領域做出關鍵性成果,憑靠的一項大殺器就是超級神岡探測器。
這個探測器建於1991年,耗資大約104億日元。業界普遍認為,如果沒有這臺領先世界的儀器,梶田想要作出諾獎級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
綜觀日本的獲獎者、社會背景,可以發現:國家的實力強大,為個人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構成了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這是一條日本接二連三拿諾獎的根本性的規律,可惜被很多中國人忽略了。
作為中國人,觀察日本獲獎情況,給我最大的啟發與信心就是:
從改革開放算起,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之路,才剛剛走過四十年。
從恢復高考,接受了完整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者算起,中國也不過在三四十年。
從全面接軌世界自然科學、工業應用領域,到能夠掌握自主技術,時不時做出新的突破性成果,中國也不過二三十年。
這意味著什麼?
做一個並不準確的類比,這意味著,近二十年來的中國,正仿佛是七八十年代的日本。
一般說來,一項科研成果,從做出發現,到應用,到獲得普遍性的認可,再到獲得諾貝爾級別的榮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比如中國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得獎是在2015年,鋰電池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明,得獎在今年。
以此推論,中國大面積收穫諾獎的時間,很可能會在二十年以後到來。
從這個大勢看,我們完全不必過分焦慮,更不必因為近年來沒有屢獲諾獎而自怨自艾。
當然,這只是我的大膽預言,能否應驗,就要看時間了。
事實上,我的預言,不是信口開河,我有數據支持。
從各種數據看,在當今世界,中國和美國,已成雙雄之勢。
近些年來,中國和美國在科研方面的發展,已經有了甩開其他國家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
目前,中國在網際網路、通信、人工智慧這些領域,就已經大幅領先,生物、化學等領域也屢有新突破。
而日本和歐洲的老牌科技強國,則相對有些落後了。
在應用科技領域,一個重要指標是專利。
從數據看,近些年來,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在快速上升,而日本則不斷下降。
中國專利申請的許可量2014年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申請量則越居世界第一,每年高達100多萬件。
這種中國在加速,日本在落後的情況,連日本人自己也注意到了。
2016年,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過一個報告,總結下來,其主要內容和結論是:
在2013年,中國的科技投入已經超過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投入國。科技人才總量,中國在2014年已經有152萬多人,美國則是125萬人。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中國也已經和歐盟處於同一水平,超過了英國。
在前沿科技上,另一個關鍵性指標是高質量論文。
如果我們再看論文引用方面的數據,中國也在飆升。
根據2017年科睿唯安的研究,在2005年到2015年,在自然和社會科學領域,高頻被引論文的科學家,中國增速最快。
中國有249人次入選,總人次位居世界第三。美國是1644人次,是中國的7倍。
在它們的背後,還有更多前沿領域,不為我們所了解。
還有更多的數據都在表明中國科技,在最近的二十年裡,正在崛起,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其實,只要略微關心時事,普通中國人也會發現,近些年來,中國在航天、軍工、物理、工程等領域的大國重器亮相越來越多。
這些跡象,在我看來,它正好說明了一個事實:
中國的科技成果,正在井噴的前夜。
甚至於我們可以再大膽一點推測:
也許我們已經有了很多足夠獲得諾獎的成果,只是還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不被公眾熟知,尚待時間證明了。
20年後,一切將會揭曉。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沾沾自喜,也不是妄自尊大。
特別要提到的是,因為歷史上日本侵華給中國造成了沉重的傷害的緣故,國人對日本的一舉一動非常敏感。
日本近年來,在外交、軍事、貿易等問題上,也確實小動作不斷,給中國造了不少麻煩。
在中國國力走強之際,一個很常見的情況就是:
在日常口語中,中國人經常以「小日本」蔑稱對方。
中國人也習慣性的認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日本經濟不振,仍在經歷「失去二十年」,國力在下滑。
但平心而論,日本絕對不「小」。
無論從國土面積、經濟、軍事、人口、教育、文化、體育等方面看,日本都與小無緣,是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
即使從諾獎看,日本能拿諾獎的成果,還有不少。不出大意外,未來的二十年,他們還會接二連三收穫。
而中國呢?再次強調一下我的預言:20年後,中國將開始大面積收穫諾獎。
真正應該注意的是,在中國崛起之路中,不應忽視:
當下中國科研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巨大。這是常識,不必諱言。
中國的科學界,也存在種種問題,亟待解決,這也是常識,更不必忌醫。
我們的關鍵是:
正視自己,正視他人,平常心看待日本連獲諾獎的事實,自信一點,沉著一點,開放自強,取長補短,不要那麼急,中國崛起的步伐會走的更加平穩。
從個人的角度看,觀察日本諾獎歷史、中國的科研情況,我得到的一個最現實啟發是:
在21世紀成長起來的中國年輕一代,他們的科研大環境是最優越的。他們的科學素養、經濟實力也是最強的。他們做出諾獎成果,領跑世界科技的,也是最有可能的。
所以,每當看到一個又一個90後博導的新聞,我就很高興。形勢比人強,中國的強大,會水漲船高帶動著個人的攀登。
有一句話說得好:個人的奮鬥固然重要,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這就是歷史的進程。
有時候,我忍不住想,也許我的微信朋友圈裡,就藏著一位即將做出諾獎成果的科學家,我家三歲的阿呆,說不定未來也能做科學家。萬一拿了諾獎了,那就大發了。
畢竟,尊師重教的中國國力在向上走,中國的父母,也從來不吝嗇在教育上為孩子花錢,犧牲自己。
而那些滿地的機器人班、英語班、繪畫班、圍棋班,都藏著中國發展的種子。
那也是我這個80後父親對未來,對「20年後,中國將大面積收穫諾獎」預言的信心之源。
PS:你覺得我的預言,有道理嗎?
歡迎留言分享,我將隨機抽取3名讀者,各免費贈送一本經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