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日本人的反向思維助力其5030諾貝爾獎計劃將取得成功

2020-09-05 換向思維

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童話故事,說的是兩隻猴子分一棵桃子樹,強猴子爭要了掛滿成熟果實的樹冠部分,弱猴子只得了樹幹和樹根部分。

從此以後,強猴子沒有桃吃了,而弱猴子總有桃子吃。

世界各國在教育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競爭中就有這樣的實例。

很多國家在常規思維的指導下,會進口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產品。

因為這樣的產品買回來就可投入使用或生產,效益明顯。

也會搞一點反向研究,但終究難得要領。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大家都認為他們在吹牛。

截至2019年,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為19人,僅次於美國。

這是一年一個諾獎的節奏,實現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無懸念。

日本是一個比中國省還小的國家,能實現這麼宏大的目標,有以下幾點經驗可供我們參考。

第一,非常重視基礎教育。

他們的辦學標準是嚴格統一的。

那怕只有幾個學生,也得要有相應的師資力量、室內球場和遊泳池等基礎設施。

教學目標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鼓勵孩子們走進社會和親近大自然。

第二,日本的社會分配機制值得借鑑。

日本的公務員、教師和掃地的清潔工人工資都是差不多的。

這樣就使得日本人的心態十分的平和,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的培養孩子,靜下心來好好的學習和研究。

日本人十分敬重學術性的工作,並不強調個人的經濟地位。這樣就不會導致什麼掙錢學什麼,什麼大學爭錢就報上什麼大學了。他們的各個大學都有人報考,各種項目都有人在研究。

第三,日本的科研評價機制和眼光也值得我們借鑑。

科學研究幾十年不出成果是正常的現象。

在日本,只要你在做研究,就會得到人們的敬重,哪怕你是在研究一個並不起眼的項目 。

日本在科學技術產品進口方面也有獨到的眼光。

他們並不熱衷於購買現成的產品,而是熱衷於進口世界最先進的實驗儀器和設備。

他們的研究有了比別人更好的基礎設施,就更容易研究出原創性成果,也就更容易獲得諾貝爾獎了。

比如他們發現了藍光原理,根據這個原理製造出了LED燈 ,獲得了諾貝爾獎,並申請了專利,每年從世界各地收到的專利費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除此以外,他們在化學、物理、生物等各科研究中也都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屠呦呦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們的教育和科研經費在逐年的增加,也在不斷地培養自己的科研人員和引進科研人才,努力建設自己的實驗室和購買最先進的實驗設備,只要我們做好這些基礎工作,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相關焦點

  • 我們目前用的這些東西,竟都是日本人發明的!「可怕」的日本人
    最近日本的媒體曬出了一些日本影響世界的發明,看到這些東西,我著實被驚到了。一個小小的島國,竟然發明出了這些影響世界的東西,日本真是一個「可怕的國家」。世界上第一臺導航系統在1981年誕生,而發明這套系統的正是日本本田。不過當時的導航系統還是比較簡單。K線圖K線圖這種圖表源處於日本德川幕府時代,被當時日本米市的商人用來記錄米市的行情與價格波動,後因其細膩獨到的標畫方式而被引入到股市及期貨市場。為什麼叫「K線」呢?
  •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作為全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一般來說,諾貝爾獎的成功與一個國家的教育尤其大學教育密切相關。在歐美國家,大部分的諾貝爾獎出自大學,獲獎人數最多的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日本真正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來源:牛彈琴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稜鏡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在絕大多數國家,鈔票上的人物,往往都是政治家。日本則是例外,清一色學者。一千元日元鈔票,上面人物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1928年,他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因傳染上病毒而去世,他的墓碑上寫著:「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時間跨度長任何一項諾貝爾獎都不是一年取得成績就能獲獎,即使文學獎都需要經過很多成績累積起來。而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醫學等科學獎項同樣經常很長時間的檢驗才能確定獲獎人。從日本獲獎人員看,主要集中在化學、物理、生理學或醫院領域,而這些領域的獲獎者,他們的成果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時間回到本世紀之初,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一經發布,便首先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整個日本輿論基本上一邊倒,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看到日本的「科普教育」,我明白了
    當時他們拿到諾貝爾獎,全網高興了好幾天,畢竟諾貝爾獎對於我國來說實在是太稀少了。 日本之所以能保持平均一年一個諾貝爾的記錄,源於20年前日本政府一個非常大膽的決策——「科技計劃」: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政府提出這個決策後,還受到了同年剛拿到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的嘲笑,因為在過去的100年裡,日本只出了9位諾貝爾獎得主。
  • 日本口出狂言,50年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結果呢?
    對於科技的發展,幾乎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科技發展計劃,比如日本瘋狂的諾貝爾獎科學計劃:「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結果如何呢?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然而從1901年到2001年的百年歷史中,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也只有9位諾貝爾獎得主。當時對於這個計劃不光是其他國家覺得不可思議,就連日本人都覺得瘋狂,不可理喻。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201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陸續公布了,這次日本又雙叒叕獲得了諾貝爾獎。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來源:朝日新聞網站可以說從1949年日本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開始,就像開了掛一樣,尤其是進入到了20世紀後,平均一年一個。截止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海外探客 2016-10-04 22:10:02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這個話在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吹牛,包括一些日本學者也認為不現實:做科研應該腳踏實地,不應該放大話。 為啥學界會出現反對的聲音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就在提出這個諾獎計劃之前,日本的考古界曾經鬧出了急於求成的笑話,一個叫藤村新一的考古巨騙20年來參與發掘了178處遺址,通過「石器年代測定」將日本的歷史往前推進了70萬年。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19年斬獲19個諾貝爾獎,如果算上那些日本後裔和上個世紀的獲獎者,前後共有近30位。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因此,如果要從宏觀視角探尋導致21世紀初期日本諾貝爾獎出現井噴現象的原因,有必要將視線投向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乃至六十年代。當時的日本社會一定發生了某種巨大的變化,使得當時的科學家有條件取得足以獲諾貝爾獎的研究突破。
  • 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諾貝爾獎歷史上的悲劇:這項可怕的前腦葉白質切斷術,毀了上萬人
    自1895年創立以來,諾貝爾獎一直是全世界聲譽最高、含金量最重、影響力最大的科學獎項。諾貝爾獎的評判標準是在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五大領域「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回顧諾貝爾獎上百年的歷史,康拉德·倫琴發明的X射線廣泛應用於醫療領域;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挽救了無數瘧疾患者的生命;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的青黴素(盤尼西寧),作為大名鼎鼎的抗生素,拯救的人更是數不勝數。絕大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發明、發現都是造福人類。
  • 科學網—日本諾貝爾獎為何「井噴」
    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此日本榮獲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的人數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進入新世紀後獲獎的。日本為何會出現諾獎「井噴」現象? 這些導師都曾目睹技不如人的日本在戰爭後期被科技強國碾壓,因此對科技競爭的殘酷性和重要性有著深切的感悟;對解決科技問題與發表期刊論文之間的關係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對科研選題的新穎性和科研數據的準確性要求非常嚴格。這種精神氣質當然會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他們的學生。他們的學生在其耳提面命下都甘願為增強日本的科技實力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