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童話故事,說的是兩隻猴子分一棵桃子樹,強猴子爭要了掛滿成熟果實的樹冠部分,弱猴子只得了樹幹和樹根部分。
從此以後,強猴子沒有桃吃了,而弱猴子總有桃子吃。
世界各國在教育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競爭中就有這樣的實例。
很多國家在常規思維的指導下,會進口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產品。
因為這樣的產品買回來就可投入使用或生產,效益明顯。
也會搞一點反向研究,但終究難得要領。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大家都認為他們在吹牛。
截至2019年,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為19人,僅次於美國。
這是一年一個諾獎的節奏,實現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無懸念。
日本是一個比中國省還小的國家,能實現這麼宏大的目標,有以下幾點經驗可供我們參考。
第一,非常重視基礎教育。
他們的辦學標準是嚴格統一的。
那怕只有幾個學生,也得要有相應的師資力量、室內球場和遊泳池等基礎設施。
教學目標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鼓勵孩子們走進社會和親近大自然。
第二,日本的社會分配機制值得借鑑。
日本的公務員、教師和掃地的清潔工人工資都是差不多的。
這樣就使得日本人的心態十分的平和,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的培養孩子,靜下心來好好的學習和研究。
日本人十分敬重學術性的工作,並不強調個人的經濟地位。這樣就不會導致什麼掙錢學什麼,什麼大學爭錢就報上什麼大學了。他們的各個大學都有人報考,各種項目都有人在研究。
第三,日本的科研評價機制和眼光也值得我們借鑑。
科學研究幾十年不出成果是正常的現象。
在日本,只要你在做研究,就會得到人們的敬重,哪怕你是在研究一個並不起眼的項目 。
日本在科學技術產品進口方面也有獨到的眼光。
他們並不熱衷於購買現成的產品,而是熱衷於進口世界最先進的實驗儀器和設備。
他們的研究有了比別人更好的基礎設施,就更容易研究出原創性成果,也就更容易獲得諾貝爾獎了。
比如他們發現了藍光原理,根據這個原理製造出了LED燈 ,獲得了諾貝爾獎,並申請了專利,每年從世界各地收到的專利費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除此以外,他們在化學、物理、生物等各科研究中也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屠呦呦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們的教育和科研經費在逐年的增加,也在不斷地培養自己的科研人員和引進科研人才,努力建設自己的實驗室和購買最先進的實驗設備,只要我們做好這些基礎工作,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