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鏡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21-01-19 參考消息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


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


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今年10月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又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算起來,從2001至2018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這樣一年一個的節奏,「50年30個」目標,幾乎已沒有懸念。


看看日本,想想中國。毫不客氣地說,中國確實應該感到慚愧。


最近40年,中國經濟成就世界矚目,但科研水平呢?


自然,進步也是巨大的。但作為巔峰水平的重大發明發現呢,就以諾貝爾科學獎為例,到目前為止,還只有屠呦呦一個人獲得過,而且獲獎的項目,還是40多年的發現。


日本人那麼頻繁能拿諾獎,難道是日本人更聰明?


我相信,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贊同。想想古代中國,我們一個又一個重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難道現在的中國人都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綜合媒體報導過的一些側面,探討一下日本人的科研水平吧。



1 貨幣上的秘密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日本的紙幣,確實讓人深思。


在絕大多數國家,鈔票上的人物,往往都是政治家。


日本則是例外,清一色學者。


一千元日元鈔票,上面人物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1928年,他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因傳染上病毒而去世,他的墓碑上寫著:「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五千元日幣上的人物,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葉,說起來,她還當過《朝日新聞》的記者。


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的那個人物,則是日本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他被認為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當然,也必須指出,他是一個軍國主義教育者,是侵略中國的一個積極鼓吹者。



看到一位朋友曾撰文這樣感嘆:將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個國民、每天都在數次進行的日常活動裡,意味著最隆重的懷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對知識淵博的人表達最大敬仰。


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坦率地說,中國與日本,確實還有一段距離。


當年甲午海戰,清朝戰敗,賠償白銀2億多兩。按照一些文章介紹,當時的日本明治政府,從中提取1000萬日圓(佔賠款總額的2.8%),設立了教育基金,資助日本的義務教育。


由於這筆資金,到1898年,日本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7%;到1910年左右,日本已完全普及了國民教育。直到今天,我們也很難說普及了義務教育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在有些地方,對比一下政府大樓和學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一句口號。


想想確實讓人扼腕,中國的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建頤和園,日本卻用中國賠款加強軍備、普及義務教育。教訓慘痛啊!


2 這樣對待失敗


看到一位赴日科學家的文章,談了他的一個親身感觸:


我第一次參加日本實驗室內的小組會(seminar)。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對待所謂"錯誤"結果的態度。他們會非常認真地研討結果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錯。但他們不會對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評。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道理人人皆知,日本人真正做到了。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往往壓制失敗,動不動就追責。那麼以後,誰還敢去嘗試新的東西呢?甚至,誰還敢說真話呢?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隨著科研體制改革的推進,中國的情況未必這麼不堪。但在我們這個社會,很多時候,多做事多犯錯,什麼都不做,反而最受好評,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大家心裡都有一把尺子。



當然,日本也有轟轟烈烈的科學造假。


記得2013年,日本「美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等人,宣稱成功培育出能分化為多種細胞的新型「萬能細胞」——STAP細胞。這一重大成果,當時被譽為「諾貝爾獎級別」。


但拿到諾貝爾獎是不可能的,因為隨後很多科研人員就指出,這個發現疑點太多,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調查後認為,美女科學家在論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問題,存在嚴重學術不端。


科學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


最後的結果,小保方晴子的導師、日本著名科學家的笹井芳樹自殺身亡。很多人認為,笹井芳樹無法面對學生欺詐的現實,覺得只有自殺才能洗刷恥辱。


自殺當然也不可取,但類似小保方晴子的學術不端,中國應該也有不少吧,有幾個人像笹井芳樹這樣認真、剛烈呢?


3 對科學的真正重視


重視不重視,歸根到底,還是得看投入。


就看以前的數據吧: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


可以說,在科研投入比重方面,日本比美國還要高!


文章開頭提到的日本「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計劃,其實正顯示了日本對科研的重視。


這帶來的,是科研人員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威望。


據介紹,在日本,科學家被稱為「先生」。而「先生」一詞不是誰都能用的,只有民眾心中最為崇高與敬仰的職業,才能有此殊榮。


日本科學家的待遇,反正大大高於政治家,更別提普通職員。哪怕一段時間內沒有科研成果,科學家也不用擔心丟掉飯碗,也不用費盡心機找各種發票來報銷。


正是這樣,日本科學家才能專注於科學研究,才成就了最近18年諾貝爾獎的爆發。諾貝爾科學獎有滯後性,有時可能長達20年,但日本的這種厚積薄發,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國慶長假,不想多說,簡單總結一下吧:


日本有日本的國情,中國有中國的特殊性。日本的做法也未必都可取,比如就是想捕鯨魚來吃,日本人也要虛偽地打著科研的旗號。


但科研來不得半點虛假,在這方面,日本確實還有很多讓我們慚愧的地方。他山之石,總可以攻玉吧。


日本人能夠取得的成就,中國人難道真做不到嗎?


來源 | 牛彈琴(ID:bullpiano)

編輯 | 王恩泰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相關焦點

  • 日本真正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來源:牛彈琴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文/濤聲依舊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
  • 低欲望失落的二十年18年18個諾貝爾獎 哪個才是真正的日本?
    最近,一年一度的世紀大獎諾貝爾獎又牽動了全球的神經。日本又低調的映入了全球的眼帘!我們一面感嘆日本工藝水準的同時,心中有有了一絲狐疑,以前似乎很少聽到日本在科技領域有重大的成果。眾所周知,本世紀之初日本政府就喊出了「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北師大教授: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的教育有何特別之處?
    至此,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日本何以在科學方面有如此令人驚嘆的成績?日本人如何看待這一點?日本的教育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之前在視頻裡我說到了日本為何痛失了網際網路風口,經濟持續不振20年。就有一位網友啊,在我的視頻評論區留言了,說: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世界第一。(意思是說日本很牛,沒有我說的這麼差。)他這個呢,雖然說的不準確,但也的確差不多。
  • 日本曾誇下海口,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情況如何?
    諾貝爾獎,是如今全球最權威的國際獎項之一,一般是用來獎勵在各個領域對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目前諾貝爾獎有6個領域,分別是諾貝爾化學獎截止到2019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對個各個國家而言,拿到諾貝爾獎的數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在科學教育等領域也投入很大,他們對諾貝爾獎也非常執著,曾經放下豪言,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了,他們是否能實現自己的諾言?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時間回到本世紀之初,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一經發布,便首先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整個日本輿論基本上一邊倒,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日本為何能18年獲18個諾獎?學者:全靠這門課程,卻常被學校忽視
    諾貝爾獎發展至今,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不僅可以獲得諾貝爾獎所頒發的獎金,而且贏得了聲譽,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意義是非常大的。 從1901年至2015年,據相關資料顯示,日本與瑞典旗鼓相當,均是27人,文學家莫言則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拿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在鄰國日本,也有這樣大器晚成的人,他就是田中耕一,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又有怎樣傳奇的人生呢?普通甚至平庸的前半生天性害羞內向的田中耕一在18歲時進入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在本科在讀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平平無奇,甚至還因德語必修課不及格慘遭留級,妥妥的學渣一個。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教過最差的學生。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日本還揚言要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已經完成了目標的一大半。
  • 為何日本能18年奪18個諾獎?專家:全靠這門課程,被我國忽視多年
    200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一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然而該計劃一經出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有些「不自量力、口出狂言」,因為在該計劃中提出——日本將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中央高層智囊深刻反思中日差距!
    2、日本人為什麼能頻繁拿諾獎? 導讀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口號永遠比行動喊的響亮,但是日本人卻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口號。
  • 日本20年斬獲18個諾貝爾獎,為何我國卻少有人獲得,到底差在哪裡
    當前,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莫言老師獲得了文學獎,再到後來屠呦呦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談及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有疑惑,中國人口眾多,為什麼卻很少獲得諾貝爾獎呢?而日本卻在20年間出了1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同為亞洲國家,我們到底差在哪裡呢?
  • 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了解完背景,正式進入主題:早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在50年時間裡,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這很可笑,因為過去百年的時間裡,日本人總共就拿了九項諾貝爾獎。五十年三十項?痴人說夢。
  • 2:18,中國獲諾貝爾獎人數被日本碾壓,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這也是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