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次的諾貝爾獎季,幾乎所有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會關注有哪些人獲得,哪些國家的人獲得,哪個大學或者研究所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和文學獎有太多的政治因素,但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還是認為比較權威的,所以特別受到關注。
日本的諾貝爾獎井噴
很多人,尤其是中國人對這個獎項不以為然,認為這個獎就是一個獎項而已,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不能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依據。這句話也並不是沒有道理。但是,目前為止,最有公信力的最有影響力的自然科學獎項毫無疑問還是諾貝爾獎。這個獎項還是有很大的指標意義。
咱們中國的老鄰居日本,最近幾十年可謂在諾貝爾獎方面大出風頭。以一年一個的速度瘋狂的獲獎。十九年獲得了十九個諾貝爾獎。這個數量不但在亞洲國家遙遙領先,就算在歐洲國家,也排名靠前。但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咱們中國的另外一個鄰居,同樣是發達國家的韓國的獲獎情況。
韓國沒有自然科學諾貝爾獎
要是不搜索,大家猜一下韓國獲得了多少個諾貝爾獎?估計大家可能會對韓國的獲獎情況很意外。到我發文為止,韓國只有一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並且不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就是韓國的前總統金大中,他因為採取「陽光政策」,曾在2000年成功進行南北雙邊會談,並在同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大家可能對這個數字很奇怪,就是同樣是發達國家,為什麼日本獲得了那麼多的諾貝爾獎項。而同樣是發達國家,並且有很多優異表現的韓國在獲得諾貝爾獎方面會如此慘澹那?並且韓國是為數不多沒有獲得過諾貝爾自然科學領域的發達國家。
其實韓國之所以沒有像日本那樣獲得一定數量的諾貝爾獎和他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有直接關係。韓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日本完全不一樣,韓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是依靠產業轉移,韓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實質是通過轉移日本的產業。韓國雖然對轉移過來的產業有一定的研究和創新,但是本質上是在原有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而諾貝爾獎對一個領域內的改進式的創新往往並不感冒,所以韓國人雖然有很多優秀的科技發明,但是缺乏原創性的技術創新,因此韓國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
中國和韓國情況類似
中國在這方面其實和韓國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就是原創性的科學技術的發明和發現不足。但是改良和改進式的發明和發現表現還不錯。換做網際網路語言,就是中國和韓國目前缺乏從零到一的能力,但是從一到一萬的能力還不錯。而諾貝爾獎比較青睞從零到一的能力,因此目前看,韓國和中國都不會像日本那樣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
首先要小小的解釋一下,從科研到成果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周期,從成果到被諾貝爾獎認可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考驗。屠呦呦就是最好的例子,屠呦呦團隊的研究成果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成果,但是等到前幾年才得到諾貝爾獎的認可。
日本最近得獎的大多也都是上個世紀的成果。而目前的中國其實還沒有到成果的爆發期。按照規律來說,再過二三十年後才是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爆發期,當然這一點也適合韓國。也就是諾貝爾獎其實是評價三、四十年前的科研成果的獎項,中國三四十年前其實科研水平還比較弱。
雖然目前看,中國和韓國的處境差不多,但是將來看,中國和韓國的未來不一樣。雖然韓國經濟總量沒有中國大,但是韓國對科技的投入並不低。按照比例來說可以排在全世界第五位。但是中國和韓國還有一定的不一樣。就是中國最近十多年大幅提升了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投入,但是韓國目前的研發方向還是放在應用方向。這也導致了韓國在基礎研究上很難有突破,韓國未來在基礎原創性研究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但是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和比例都和十幾年前有了本質的區別,未來中國的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會越來越多的被承認。也就是未來中國很可能會像日本那樣獲得一定數量的諾貝爾獎。
最後,目前看,中國在科技領域還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的教育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異。並且這個差距其實才是最有實際價值的差距。目前很多中國人其實並不能清醒地看到這種差距。人要先認識到不足,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有進步的可能,才有進步的動力。明人不說暗話,你都看完了,麻煩點個讚,要是加一個關注就更好了。
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提高閱讀量,讓更多的人讀到我的東西。本人高校教師,教育類的話題,本人很願意和各位分享。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告知。本文原創,禁止任何形式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