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2020-10-31 中國青年網

「疫情給全球的科研學者帶來了衝擊,有太多的東西和論文需要去學習,當下需要我們更加高效地應對。不同以往的是,我們現在有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全球互聯地非常緊密。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年輕時,野依良治曾到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回憶自己剛到美國,野依良治說當時就感覺美國有很多有天賦,有能力的學生,而自己對科學、技術的學習遠未及他們。

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現代科學起源與歐洲,然後轉移到美國,開始發展壯大。現在科研的中心轉移到了中國和日本等亞太地區,從西方轉到了東方。」 野依良治說。

以前,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學生會積極地向美國和歐洲的學生學習,但現在我們的學生更多的是和歐美學生合作。

因此,野依良治認為,包括日本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必須共同協作,這裡將會是未來科研新的中心。而青年學者的參與和力量必不可少。

在他看來,讓更多其他亞洲國家的青年學者和科學家參與到頂尖科學家論壇中,因為頂尖科學家的激勵對於他們的進步來說至關重要。

「在我10歲的時候,我的父親帶我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其中一個學者關於尼龍材料的演講給我刻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激發起了我最初對於化學的興趣。」他說,「參加這樣的活動,尤其是年紀小的時候參加,會調動起你的抱負,對年輕人的成長非常關鍵。」

科學家最重要的責任是發現真理

從自己的科研經歷出發,在採訪中,野依良治提到,與過去相比,如今的科研自由度變得更大了。這對於青年科學家來說是好事。

他表示,以前做研究可能會受制於政府、學校甚至是一些公司機構的影響,要求科學家實現更多的成果。

「其實,是否會有科研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科學家最重要的責任是不斷地挑戰未知。」他告誡青年學者道。

「不要太受工業界的影響,也不要被大學科研機構追著完成任務。科學家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科學家要做的就是追求真理。只有給予科學家自由,科學家才有發現新事物的雄心。這一點需要整個社會給予保障。」野依良治說。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疫情給全球的科研學者帶來了衝擊,有太多的東西和論文需要去學習,當下需要我們更加高效地應對。不同以往的是,我們現在有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全球互聯地非常緊密。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30 11:34 來源: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
    「全球科研的重心正在從歐洲和北美向其他地區遷移,相信東方會成為全球與歐美並列的新的科研中心。」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
    「全球科研的重心正在從歐洲和北美向其他地區遷移,相信東方會成為全球與歐美並列的新的科研中心。」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日本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9-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 往屆諾獎得主看AI: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科研 幫材料學家篩選新材料
    諾獎得主怎麼看編者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中國科學院有一個特殊群體——外籍院士,可能大家有和我一樣的疑問:什麼樣的科學家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些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發展全新多元科研領導力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互聯」是科學發展的關鍵詞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任何新知的增加,都是為全人類的知識積累做貢獻。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京都大學是一所世界級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作為日本國內的最高學府之一,京都大學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其培育出的人才和學術成果享譽世界,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我們來看看獲得諾貝爾獎的知名校友有哪些。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具體而言,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為了創造更多價值,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什麼是基礎科學?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具體而言,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為了創造更多價值,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什麼是基礎科學?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原因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日本著手打造能夠孕育出這些諾獎級研究的科研環境,其中包括對很多富有獨創性研究的研究者的大範圍支援。」正如松尾清一所言,經澎湃新聞統計,17位諾獎得主的獲獎研究平均在27.65年前完成。比如,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大隅良典對「細胞自噬」的研究就發表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表示,無人可以孤軍奮鬥,我們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慷慨地鼓勵年輕科學家們熱愛基礎學科。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頂科協」成立時,科學家會員有51位,其中諾獎得主3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12位。現在,會員已經擴大到72位頂尖科學家:諾獎49位、沃爾夫獎6位、拉斯克獎8位、圖靈獎4位、麥克阿瑟天才獎2位,菲爾茨獎1位、傑出科學家2位——「頂科協」成為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協會計劃在 2年內將會員擴展至100位。
  • 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21世紀以來日本諾獎得主已有19人,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21世紀初日本曾制定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
  •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0-31 07:26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