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依良治: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阻礙了基礎科學的進步

2020-12-04 大洋網

人物介紹: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名古屋大學教授、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2001年,他與威廉·諾爾斯和巴裡·夏普萊斯一起,因「在手性主要學術成果:催化加氫反應方面的工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具體而言,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為了創造更多價值,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在野依良治看來,基礎科學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緣何受到阻礙?野依良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當前學術界評價體系尚存偏頗。

科學註定要進步,在每個時代,都需要勇於探索新領域的年輕人來傳承前輩們的智力資產,然而,現實情況是——無論是研究經費申請、大學招聘,還是學術推廣與表彰,都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而所其中的大部分都來自商業出版社。野依良治提出了他的擔憂:「大多數的自身同行評審都難免受到教條的嚴格限制,對新興科學的出現並不敏感,結果就是,他們拒絕了新穎的研究論文。」如《Harvard Race》拒絕了穆利(Mulli)發表關於PCR(聚合酶鏈反應)的論文,而這是一項在新冠時期非常重要的技術。

「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野依良治建設性地提出,未來,應該加倍鼓勵年輕的一代,徹底改變其觀念,通過接觸其他科學學科,最終引導他們發現新的科學或技術。在野依良治看來,近年來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科學更緊密地與社會交織在一起。他將科學及其應用和社會影響之間的差異總結為:儘管科學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但科學活動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

但當前的情況要複雜的多,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在工業技術進步的同時,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過度的人類活動導致了劇烈的氣候和環境變化、能源消耗、經濟差距擴大,人類社會陷入危機。僅憑科學並不足以改變社會,但科學家必須採取行動來推動公眾輿論和政府政策,從而致力於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是社會對科學家的要求。

基於科研與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繫,國家科研戰略又該如何制定?野依良治以日本的科學技術政策為例,具體闡述了國家科研戰略的制定應該如何做到科學、技術與人類發展的全面融合——日本提出「五年科技基本計劃」,從長遠角度出發,系統地、持續地實施政府計劃,從而提升科技創新力。起初,一個致力於改善日本科技水平的計劃,促使政府擴大研發投入,建立有競爭力的研究資金系統,並確定了四個優先的研究領域:生命科學、信息通信技術(ICT)、環境科學和納米技術材料。後來,這一基本計劃提倡科技驅動的創新,雖然基礎科學仍然是創新的基本動力,傳統的研究活動需要朝著整個各個社會部門活動的方向改進。此外,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越來越重要,重要的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影響了政府對科研策略的制定。

野依良治認為,「五年科技基本計劃」戰略一直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問題驅動型研究,但基礎科學研究主要在學術界進行,其驅動力是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源源不斷的好奇心;而問題驅動型研究專注於解決社會或經濟問題,按照國家戰略制定研究課題,其優先性落在了對產業、公共福利等方面的考量之上。

演講的最後,野依良治的目光包容而富有遠見:「儘管20世紀的全球發展以戰爭和經濟競爭為主題,但21世紀,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全球性合作應該被提上議程。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應該盡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科學界能夠做的,是不斷提升開放科學政策的重要性,不斷推進國際合作對科研工作的促進作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裕嫵 陳慶輝

相關焦點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什麼是基礎科學?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野依良治引用牛頓「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經典名言,表示出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創辦初衷的肯定和認同,匯聚頂尖智慧,啟發青科探索,推動科學發展。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什麼是基礎科學?野依良治解答到:科學追求真理,究其本質,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野依良治引用牛頓「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經典名言,表示出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創辦初衷的肯定和認同,匯聚頂尖智慧,啟發青科探索,推動科學發展。
  • 野依良治就「可持續發展」主題發表演講
    「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人類開拓知識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決重大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手段,多位國內外戰略科學家,聚焦國際科技界普遍關注、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的研究領域進行深入探討,在思想碰撞中催生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就「可持續發展」主題發表演講。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發展全新多元科研領導力
    在今天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Ⅱ」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時的演講中,深入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野依良治用「島」與「大陸」的比喻,巧妙闡釋科學的特質,並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從這層意義上說,最具顛覆性的原創新發現經常很難受到固有學科體系的認可。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科學研究裡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
    10月30日,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在演講中發表了自己的科學態度:「全世界都在為科學奮鬥,但無人可以孤軍奮戰,閉門造車。」「我們個人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任何時代下,敢於挑戰創新,並傳承前人智慧財富的都是青年人。」野依良治說。
  • 長篇回顧:手性催化劑推動產學變革|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
    也就是說在理論上它們的化學性質應該也是相同的。但實際上,手性分子和其他的手性分子結合的時候,反應的方式會有非常大的差別。因為所謂的分子之間的化學鍵其實是由分子之間三維立體的形態也就是立體結構中的凹凸部分的結合支配的。只是結合時的分子如果不是手性的話,就不會產生反應方式的差別。構成地球上所有動物體的19種手性胺基酸的分子結構都是「左手型」的。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諾獎得主野依良治:全球科研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
    「疫情給全球的科研學者帶來了衝擊,有太多的東西和論文需要去學習,當下需要我們更加高效地應對。不同以往的是,我們現在有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全球互聯地非常緊密。全球合作是解決許多科學問題的關鍵。」雖然由於疫情無法來到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還是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10月30日,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在上海舉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在論壇上發表演講時稱。在當天的演講中,野依良治從自己的研究出發,他認為即使是一項小小的研究,也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價值,還能幫助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頂尖的學術期刊,你可以從中找到當前科學前沿,你可以追尋知識,你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現在,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期刊吧!《自然》世界最悠久的、最知名的科學雜誌《自然》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特殊的領域不同,《自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綜合性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由美國麻州醫學協會所出版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研究者要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智慧財產權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昨天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的判斷。為了順應這種趨勢,野依良治建議政府給予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同時鼓勵年輕學者克服困難,樹立遠大抱負,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 物理科學學院本科生在光學知名期刊Optics Express上發表論文
    新聞網訊 近期,物理科學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2017級本科生葛家豪以第一作者在光學類國際知名期刊Optics Express(光學2區,IF=3.669)發表題為《Tunable dual plasmon-induced transparency based on a monolayer
  • 日本諾獎得主野依良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表示,「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
  • 職稱論文發表要求:所謂省級、國家級期刊,其實未被官方認可
    發表過職稱論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學術期刊有市級、省級、國家級等劃分,其中等級越高,版面費也越貴。大多數情況下,大家評職稱發的論文,省級期刊就以足夠,也有部分地區評高級職稱要求發國家級期刊。然而,所謂省級、國家級期刊的說法,其實並不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劃分,也就是說未經官方認可,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易過網給大家解釋下,所謂「省級期刊」、「國家級期刊」究竟是什麼意思?
  • 我校研究生在SSCI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朱俊奇在美國SSCI檢索知名期刊《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上發表題為《A Systematic Review of China’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 代理中介自揭論文發表期刊「版面買賣」內幕
    論文「生產」後期刊「尋租」滬上某知名高校碩士生小鄭正為如何才能在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干著急。「要發篇文章真不容易」,小鄭無奈地告訴記者,「看來還是要找點路子。」小鄭回憶,她在本科時曾以千元以上價格在某期刊上發表過一篇論文,「價格實在太高了,但不付錢我的論文根本輪不到發。」其實,小鄭所說的「路子」是目前一些高校學生常用的論文「尋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