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名古屋大學教授、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2001年,他與威廉·諾爾斯和巴裡·夏普萊斯一起,因「在手性主要學術成果:催化加氫反應方面的工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具體而言,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為了創造更多價值,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
在野依良治看來,基礎科學是蘇格拉底式「自知無知」的智慧,新知識的創造打開了未知的新世界,科學發現由此不斷積累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緣何受到阻礙?野依良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當前學術界評價體系尚存偏頗。
科學註定要進步,在每個時代,都需要勇於探索新領域的年輕人來傳承前輩們的智力資產,然而,現實情況是——無論是研究經費申請、大學招聘,還是學術推廣與表彰,都過於強調在所謂的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而所其中的大部分都來自商業出版社。野依良治提出了他的擔憂:「大多數的自身同行評審都難免受到教條的嚴格限制,對新興科學的出現並不敏感,結果就是,他們拒絕了新穎的研究論文。」如《Harvard Race》拒絕了穆利(Mulli)發表關於PCR(聚合酶鏈反應)的論文,而這是一項在新冠時期非常重要的技術。
「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野依良治建設性地提出,未來,應該加倍鼓勵年輕的一代,徹底改變其觀念,通過接觸其他科學學科,最終引導他們發現新的科學或技術。在野依良治看來,近年來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科學更緊密地與社會交織在一起。他將科學及其應用和社會影響之間的差異總結為:儘管科學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但科學活動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
但當前的情況要複雜的多,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在工業技術進步的同時,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過度的人類活動導致了劇烈的氣候和環境變化、能源消耗、經濟差距擴大,人類社會陷入危機。僅憑科學並不足以改變社會,但科學家必須採取行動來推動公眾輿論和政府政策,從而致力於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是社會對科學家的要求。
基於科研與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繫,國家科研戰略又該如何制定?野依良治以日本的科學技術政策為例,具體闡述了國家科研戰略的制定應該如何做到科學、技術與人類發展的全面融合——日本提出「五年科技基本計劃」,從長遠角度出發,系統地、持續地實施政府計劃,從而提升科技創新力。起初,一個致力於改善日本科技水平的計劃,促使政府擴大研發投入,建立有競爭力的研究資金系統,並確定了四個優先的研究領域:生命科學、信息通信技術(ICT)、環境科學和納米技術材料。後來,這一基本計劃提倡科技驅動的創新,雖然基礎科學仍然是創新的基本動力,傳統的研究活動需要朝著整個各個社會部門活動的方向改進。此外,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越來越重要,重要的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影響了政府對科研策略的制定。
野依良治認為,「五年科技基本計劃」戰略一直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問題驅動型研究,但基礎科學研究主要在學術界進行,其驅動力是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源源不斷的好奇心;而問題驅動型研究專注於解決社會或經濟問題,按照國家戰略制定研究課題,其優先性落在了對產業、公共福利等方面的考量之上。
演講的最後,野依良治的目光包容而富有遠見:「儘管20世紀的全球發展以戰爭和經濟競爭為主題,但21世紀,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全球性合作應該被提上議程。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應該盡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科學界能夠做的,是不斷提升開放科學政策的重要性,不斷推進國際合作對科研工作的促進作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裕嫵 陳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