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文/濤聲依舊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
-
作為諾貝爾獎大國,日本擁有哪些世界領先的尖端科技?
諾貝爾獎是迄今為止全球最高的科學獎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和實力。從2000年至今,日本先後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69人),英國(22人),位居世界第三。那麼在尖端科技領域,日本究竟哪些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全球晶片業大變局:臺積電的野望和英特爾的潰敗-虎嗅網
英特爾的潰敗曾經的英特爾,是晶片領域的王者。在這家公司於1971年為日本Busicom研發出定製的4004處理器時,他們應該沒想到,這塊處理器開啟了它們的輝煌歷程,也讓這家公司坐上了全球半導體的頭把交椅。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這時候,日本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正在發生著一場深刻的改革,教育機構也在不斷地增多,大學擴招為國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日本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改革卓有成效。與歐美國家諾獎獲得者相區別的是,日本的諾獎得主基本上都是在國內的高校完成所有的學習。可以說他們第二次教育改革獲得了極大的成果,國民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最後,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結果,日本經濟的增長遠遠超過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所定下的「在今後10年中計劃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兩倍以上,尤其是1961年後的三年間要將平均經濟增長率維持在9%」這一目標。 和湯川秀樹有深交的,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佐藤文隆在接受日經社採訪時就提到了經濟要素對科技發展的作用:「70年代之後日本科學十分具有活力。伴隨著經濟發展,日本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都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強國,世界科技中心,在發達的經濟基礎,優質的教育資源,開放的人文環境,加上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等多維因素疊加下,持續收割著全世界的高水平人才,諾貝爾獎的領先地位無可厚非。日本在2000年以來共有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種高密度爆發式 「井噴」現象,難到真的是2000年初日本政府提出的未來50年出30個諾貝爾獎得主所發揮的引導作用?
-
諾貝爾獎揭曉,日本化學家又一次獲獎,我們能學到什麼?
科技君不免在想,日本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已經有19名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獎,人數僅次於美國(25人)。拋開諾貝爾獎存在的一些爭議不談,這一獎項的確代表著人類目前的最高智慧,獲獎者也大多是一些默默無聞、一心投身科學事業的學者。這一部分純學術性的諾貝爾獎,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尊敬!
-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是唯一的發達國家,不過在諾貝爾獎獲獎次數上,日本的地位卻無人能及。在過去的20年,也就是從2000年至2019年,日本總共19次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拿一個,創造了一個東方奇蹟。相比之下,韓國至今只獲得一次諾貝爾和平獎,中國也僅有兩人獲得諾貝爾獎。
-
日本今年獲諾貝爾獎無望,以後希望更加渺茫?
但是,日本今天收穫的科技成果,大多數是多年前努力付出的結果,一定程度上並不能完全展現日本今天的科技發展狀況和未來的前景。日本人自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2018年12月,獲得當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的日本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宣布將他獲得的約5700萬日元將近全部捐贈出去,用於設立一個扶持年輕研究者的基金。當然,這些錢是遠遠不夠的,本庶佑希望以此為契機,號召社會共同參與,設立一個數百億至上千億日元規模的基金。這正是日本研究者對於日本基礎研究領域危機感的體現。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5日 15:15 來源:新華網 雖然討論會的主題是基礎科學發展,但每次在這種會議上,主持人和與會者都不會漏掉一個問題——「韓國人能否在科學技術領域獲得諾貝爾獎?」 韓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痴迷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從2004年10月到次年2月,韓聯社和韓國科學文化財團以「挑戰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為主題,向全國436名科學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是黃禹錫。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真正有意義的是,大家都知道他們的華人背景,他們在世界各地經常被認為是中國人,他們在感情上對中國也很親近,很樂於幫助中國發展。例如丁肇中在領取諾貝爾獎時,堅持要用中文演講。美國駐瑞典大使給他施加壓力,想讓他不用中文,被他堅決拒絕了。想一想這些人在世界上有沒有為中國爭光,答案是一目了然的:他們當然是為中國贏得了很多榮譽,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7名為日本籍。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
日本的諾貝爾獎神話及對中國的警示
新世紀以來,已有19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獎項,其中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居多,令日本成為歐美國家之外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日本科研成果主要由大學主導,其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受到全球矚目。與此成就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近年來在幾家著名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日本高校地位持續下降,入選世界前100位高校的只剩下2至6所。
-
日本諾獎熱:從過去榮光到未來目標
日本從基礎科學到應用工程,研究實力雄厚;日本在研究方向和科研體制上與世界同步,不斷獲得認可。21世紀剛過20年,日本已豪取19個諾貝爾獎,平均每年獲獎一次,其中大部分是自然科學獎,貨真價實,所言不虛。 自諾貝爾獎誕生以來,日本僅國內已經產生了22位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者,總體趨勢是獲獎數穩步增長,特別是 2000 年以來的獲獎數量和頻率都大幅增加,震驚世界。在日本獲得的諾貝爾獎中,物理學獎有11次,化學獎有8次,生理學醫學獎有5次,自然科學超過全部獲獎數的85%。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強國,世界科技中心,在發達的經濟基礎,優質的教育資源,開放的人文環境,加上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等多維因素疊加下,持續收割著全世界的高水平人才,諾貝爾獎的領先地位無可厚非。日本在2000年以來共有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種高密度爆發式 「井噴」現象,難到真的是2000年初日本政府提出的未來50年出30個諾貝爾獎得主所發揮的引導作用?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該計劃明確提出了一項數量目標:今後日本應在以諾貝爾獎為代表的國際級科學獎的獲獎數量上與歐洲主要國家保持同等水平,力爭在未來50年裡使本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達到30人。該計劃還提出將集中投資在生命科學、信息通訊、環保和納米材料四個領域,以競爭性的研究資金吸引和培養年輕的研究人員等。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真正有意義的是,大家都知道他們的華人背景,他們在世界各地經常被認為是中國人,他們在感情上對中國也很親近,很樂於幫助中國發展。例如丁肇中在領取諾貝爾獎時,堅持要用中文演講。美國駐瑞典大使給他施加壓力,想讓他不用中文,被他堅決拒絕了。想一想這些人在世界上有沒有為中國爭光,答案是一目了然的:他們當然是為中國贏得了很多榮譽,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