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連發 10 篇 SCI「令碩博汗顏」的本科生,最近飽受質疑...

2020-12-05 騰訊網

最近,湖南科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大四本科生任德敏在學術圈成為了話題人物。剛剛結束大學三年科研生活的她,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 10 篇 SCI 論文,總文章數 21 篇。

圖片來源:新聞標題

多發低分刊物被疑灌水

3 月,她的第 10 篇一作論文Reactions of 2-Aza-21-carbaporphyrin with Aniline Derivatives發表在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該雜誌影響因子 5.45。當時,任德敏還是大三學生。

圖片來源:論文標題截圖

經過半年的發酵和最近一段時間媒體的炒作,任德敏重新進入大眾話題,這恐怕連她自己都始料未及。然而,與半年前低調而正面的宣傳不同,任德敏如今面臨更多的,是灌水的質疑。

圖片來源:知乎

她所發的一作 10 篇 SCI 文章裡,有 7 篇都發表在Journal of Chemical Research

雖然是本英國雜誌,但該雜誌的影響因子在近幾年一直在0.6 到 0.7徘徊。

圖片來源:SinoScript

在 2018 年該雜誌總共發表的 146 篇論文中,來自中國的論文佔比超過 65%其中來自湖南科技大學的論文有 14 篇,佔比近一成。

湖南科技大學這 14 篇文章裡,任徳敏佔 6 篇(另有一篇發表於 2017 年)。

換言之,她在去年以平均兩月每篇的速度發表一作 SCI 論文。

有網友評論說,該雜誌基本就是學報水平,無非把學報換成了英文的;

還有的在表達敬佩的同時,也為任徳敏感到可惜;

還有人為任德敏的學術生涯擔憂……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盲目追求 SCI 數量的現象一直存在

任德敏「讓碩博汗顏」的 SCI 論文數量,只是最近 20 年來我國高校瘋狂追求 SCI 論文的一種延續,也是高校獎勵 SCI 論文的畸形惡果。

2001 年,中國 SCI 收錄化學類論文篇數第一名花落寧波大學鄭嶽青教授名下,他當時的 SCI 論文總數為130 多篇。而他「做研究」的方式,則是用固定範式給不同合金材料做測試,論文發表後,每篇學校獎勵 4000 元。

武漢某學院教授在 2003 年共發表 65 篇 SCI 論文。「研究思路」與鄭教授類似,測定晶體結構數據後發表在《晶體學報 E 卷(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每篇可獲得獎勵 1 萬元。

配圖:雜誌官網截圖

十年前,影響因子不到 1 的 Acta E 在國內一度關注度很高。

2009 年 12 月 19 日,《晶體學報》宣布,井岡山大學兩名講師在 Acta E 發表的 70 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銷,並將其所屬學校列入黑名單。

接著,網爆黑龍江大學教授高山 2004 到 2009 年的 5 年間在 Acta E 發表了 279 篇文章。

Acta E 在那時被認做中國大學提高 SCI 數據的有力推進器,幾年時間內,大陸高校陸續發表文章9000 多篇

瘋狂的灌水導致 Acta E 的期刊質量大大降低,2011 年,該雜誌被 SCI 除名。

最近十年,學界宣傳 SCI 論文數量的風向有所變化,主角從原來的導師轉變為學生。

當然,並非所有的新聞主角都是在灌水。不過,水刊總還是有些許特點的,比如發文量巨大,對作者收取過高的版面費,發表較容易等。有人還總結說水刊往往是 OA 期刊,影響因子適中,而且中國人文章佔據發文量的大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學界對論文灌水,以及水刊的標準仍有爭議。

低影響因子也有好雜誌,雜誌上也有好文章;高影響因子的雜誌上也會發表爛文章甚至造假文章。

一言蔽之,科研評價仍然很難定量。這也是滋生各種 SCI 亂象和影響因子崇拜的現實土壤。

灌水,灌的是水,水的是整個學術圈

無論在哪一行,灌水都不是好事。

都說天地之間有桿秤,其實任何一個專業領域,大家心裡也有桿秤。文章好不好,稍微有點專業素養的人都能一眼看出來,所以,論文灌水刷出的驚人「數量」,並不會受到內行的認可,頂多就是忽悠一下外行而已。

很多網友反映,本科灌水論文太多,聯繫國外導師的時候反而會起負面作用。

不分學科的任何研究,idea 都是最重要的。具體到實驗科學,設計實驗也同等重要。灌水論文基本沒有 idea,研究範式也非常固定和落後,對培養學界後備人才非常不利。此類追求論文數量的新聞頻出,對學界本身也是種誤導。

灌水論文對學界的傷害還不止於此。從雜誌角度來說,已經有 Acta E 被 SCI 除名的前車之鑑。就現今狀況來看,中文期刊早已深受灌水之苦,如今連 SCI 也難以倖免。

另外,很少有人意識到,學術論文的發表,也代表著科研品味。科研品味從表面看是論文的行文和敘述風格。很多大牛的論文,行文都非常優美。從內核看,科研品味則是研究的角度和方式。

灌水一般都採用固定模式量產論文,在拉低科研品味的同時,也會限制研究者的學術思路,難以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

但學生不應被苛責

網絡的很多討論,都指向任德敏。但作為本科生而言,她已經足夠優秀。

任德敏無疑是勤奮的。大一進入實驗室,她只要沒課就泡在實驗室,僅用半年時間就學會了各種儀器的操作。像大部分實驗學科的研究生一樣,任徳敏晚上十點多才回寢室。

勤奮背後是興趣的支撐。高中就喜歡化學,任徳敏說

「做化學實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兩種化合物放在一起便會發生反應,進而產生一種新的物質,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挑戰、突破並一直探索,找到一個又一個新世界。」

圖片來源:新聞配圖

任德敏所在實驗室的研究條件並非一流。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發黴的牆壁,以及用作實驗儀器的一次性紙杯。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以本科生身份發表 10 篇 SCI 文章,已經沒有人可以求全責備。

而且從 2019 最新的三篇文章來看,已經有兩篇發表在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人家不是不做大文章,可能只是先把一些小結果發表而已。

無論如何,有這樣的本科生在,說明我們的科研體系還是有希望的。

作為本科生,拿灌水論文來熟悉套路,完全無可厚非。況且,能發表 SCI 論文,對本科生的精神鼓勵非常正面。

誰都想做好東西,但憋大文章,需要的不僅是個人實力,平臺基礎,很多時候也需要運氣。以任德敏現在的情況來說,已有的結果,已經是她個人奮鬥的最優解。我們應該為她點讚!

科研之路,道阻且長。新手上路,灌水無妨。

只是,不要太貪杯哦!

本文由生物學霸原創,BioWorld獲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又是10+SCI,「破格」操作合理麼?
    【新智元導讀】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一條這樣的微博引發熱議,一方面,大家認同這位同學的學術水平;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又對「破格」二字心存疑問。近日,一則人人豔羨的學霸消息衝上熱搜。
  • 太優秀:南科大一本科生又連發2篇SCI論文,已累計14篇SCI了!
    近日,美國化學會旗下的SCI一區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8.456)及Wiley 《Solar RRL》連續在線發表以南科大化學系許宗祥課題組2016級本科生胡啟錕為第一作者的兩篇論文,報導了課題組近期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空穴傳輸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
  • 韓春雨事件最新:「實名質疑」又添 10 位學者
    2017 年 1 月底完成調查Nature biotechnology  就韓春雨及同事所著論文「利用 NgAgo 進行 DNA 引導的基因組編輯」發表「編輯部關注」(全文拉到底),稱將在 2017 年 1月底之前,與原作者保持聯繫,並為其提供機會以完成調查。
  • 未來四天美國航天有望演繹「五連發」
    這很可能意味著:未來四天美國迎來「4天5連發」高密度發射時段,按照既定發射時間表依次為:>●全球今年第65發——美東時間8月28日2:08(北京時間8月28日14:08):ULA動用全球第二強火箭德爾塔4重型部署美國國偵局一顆絕密偵察衛星獵戶座10號,任務代號NROL-44。
  • 網狀口罩惹爭議,Lena Del Ray掀起「公然說謊」質疑
    戴「網狀口罩」參加籤書會「Del Rey 簡直在示範如何成為『防疫破口』。」《Michigan Daily》上就有篇文章對 Del Rey 的行為予以譴責,直指 Del Rey 戴這副口罩不是為了防疫,只是想要乘著時事譁眾取寵,在這麼嚴峻時刻做出這種事,不只沒禮貌,簡直就是「沒在用腦」:「戴口罩已經是一種受到大眾認可、具備智商和身為人最基本的禮貌。」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去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在過去近一年之後,近日,這個話題再度被提起。小編發現,當事人鄧漢宇博士,目前已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胸外組)醫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科生導師。擔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多個SCI雜誌審稿人。
  • 本科生發表14篇SCI論文,一作9篇發在一區top期刊
    一位本科生如何取得這樣的科研成績?近日,他講述了在南科大的學習和科研經歷 在南科大探索 胡啟錕 2016級本科生 最近剛剛發表了兩篇論文,又收穫了國獎,對我來說是幸運的一件事情。
  • 中國90後CNS一作大盤點,博士三年6篇Science比曹原還開掛!
    ▲麻省理工學院96後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這才是真正的學術界大神啊但是,像曹原這樣年輕有為青年科研人員在中國還有很多下面且看國內90後CNS作者大盤點 ▽▽▽首先,當然先介紹最近火的:96後中國博士生!
  • 本科生一作發10篇1區SCI,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
    5月,南科大全體畢業年級本科生陸續返校。致仁書院、化學系2016級本科生胡啟錕在返校後便迅速投身到了闊別已久的實驗室。這「親切的」實驗室對於就要畢業遠行的他,也是即將分別的實驗,胡啟琨的眼裡滿是不舍。 在南科大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胡啟錕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
  • 本科生一作發表10篇SCI,累計影響因子90+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
  • 科普時刻 物理也說:「沒錯,蟻人可能會回不來.」
    我們來看看對岸的一篇來自Pansci的科普文章吧Pansci泛科學是全臺灣最大的科學知識社群,類似於中國的果殼網。最近有國外神人透過蟻人的動作分析,證明蟻人的動作並不符合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來推測蟻人的動作應該要更加「奇怪」才對。 朋友都說這是沒有意義的研究,畢竟這是電影,是一部科幻電影,跟它認真其中的科學成分就輸了。
  • 「深度」谷歌再次聲明實現量子霸權,IBM:我不服!
    兩家重量級企業,加上量子計算,再加上亮眼名詞的出現,很容易讓網友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瓜,拿起鍵盤飛速搜索「什麼是量子霸權」。什麼是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中文翻譯為量子霸權,這裡的「霸權」並不是我們常理解的霸權主義的那個「霸權」,量子霸權屬於專有名詞,意思是在處理同一個問題時,量子計算擁有了超越所有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實現了量子計算機的特有優勢。在物理實驗上,迄今還沒有任何一臺量子裝置在實際實驗中展現出這種能力。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魔角石墨烯的最新進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而另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中,曹原的名字同樣在列。似曾相識?恭喜你答對了。就在2年前,Nature同樣在同一天裡連刊2篇曹原的一作文章。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Semenza)三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撤稿聲明寫道:「重做實驗發現,這些酶不會以要求的活性和選擇性進行催化反應。仔細檢查了第一作者 Inha Cho 的實驗記錄,發現缺少同期條目和關鍵實驗的原始數據」。
  • 研二學子「訴苦」:碩士發「SCI」?Nature附體也不好使!
    一位研二的學生最近吐槽課題組加了一條新規定,那就是必須有一篇SCI,即使學校可能沒有這樣的論文規定!本來這種規定應該適用於下一屆的研一,然而現在就要開始實施,於是他只能感慨好難!明明應該用新不用久!直博要5分以上單獨一作sci,一般就是3分以上單獨一作。你以為那論文都是乾貨嗎?c刊上一次需要多少錢?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來源 |納米人、材料科學與工程、Pubmed等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 黃安質疑「美國太空人沒登月」陸網嗆爆:反美到弱智
    據臺灣媒體報導:57歲資深藝人黃安長年在大陸發展,多次表明政治立場,而近年來中美爆發衝突,黃安也時常發表反美言論,引起兩派網友交戰,日前他再度發文表達立場,大談第二位登月的太空人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質疑當初根本沒有登上月球,不料卻引來大陸網友炮轟。
  • 楊永信靠電人,發了SCI和近百篇核心期刊
    他因為獨創的「電擊治療網絡成癮」被全國人民所熟知。又因為這一治療引發的爭端在這兩年淡出公眾視野。然而你是否知道 ?除了精神科醫生外,楊永信還是一名碩果纍纍的科研工作者。這三篇文章都是楊永信與其他人並列第一作者,分別以 67 名、33 名和 27 名患有「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 IGD ),即網路遊戲障礙」的男性青少年作為實驗對象。在核對了作者信息、作者單位和涉及的專業領域後,我們確認作者中的 Yongxin-Yang,正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楊永信。
  • 巨頭的恐懼、薛丁格的「馬斯克新冠」和新造車的「冷水」| 極客一周
    11 月 10 日一大早,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此前,市場監管總局已經密集公布了《經營者集中審查暫行規定》《規範促銷行為暫行規定》《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加強對網際網路平臺的審查。都沒有「反壟斷意見稿」帶來的反響大。不久前螞蟻暫停上市的「警鐘」猶在耳畔,沒人敢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