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科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大四本科生任德敏在學術圈成為了話題人物。剛剛結束大學三年科研生活的她,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 10 篇 SCI 論文,總文章數 21 篇。
圖片來源:新聞標題
多發低分刊物被疑灌水
3 月,她的第 10 篇一作論文Reactions of 2-Aza-21-carbaporphyrin with Aniline Derivatives發表在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該雜誌影響因子 5.45。當時,任德敏還是大三學生。
圖片來源:論文標題截圖
經過半年的發酵和最近一段時間媒體的炒作,任德敏重新進入大眾話題,這恐怕連她自己都始料未及。然而,與半年前低調而正面的宣傳不同,任德敏如今面臨更多的,是灌水的質疑。
圖片來源:知乎
她所發的一作 10 篇 SCI 文章裡,有 7 篇都發表在Journal of Chemical Research。
雖然是本英國雜誌,但該雜誌的影響因子在近幾年一直在0.6 到 0.7徘徊。
圖片來源:SinoScript
在 2018 年該雜誌總共發表的 146 篇論文中,來自中國的論文佔比超過 65%,其中來自湖南科技大學的論文有 14 篇,佔比近一成。
湖南科技大學這 14 篇文章裡,任徳敏佔 6 篇(另有一篇發表於 2017 年)。
換言之,她在去年以平均兩月每篇的速度發表一作 SCI 論文。
有網友評論說,該雜誌基本就是學報水平,無非把學報換成了英文的;
還有的在表達敬佩的同時,也為任徳敏感到可惜;
還有人為任德敏的學術生涯擔憂……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盲目追求 SCI 數量的現象一直存在
任德敏「讓碩博汗顏」的 SCI 論文數量,只是最近 20 年來我國高校瘋狂追求 SCI 論文的一種延續,也是高校獎勵 SCI 論文的畸形惡果。
2001 年,中國 SCI 收錄化學類論文篇數第一名花落寧波大學鄭嶽青教授名下,他當時的 SCI 論文總數為130 多篇。而他「做研究」的方式,則是用固定範式給不同合金材料做測試,論文發表後,每篇學校獎勵 4000 元。
武漢某學院教授在 2003 年共發表 65 篇 SCI 論文。「研究思路」與鄭教授類似,測定晶體結構數據後發表在《晶體學報 E 卷(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每篇可獲得獎勵 1 萬元。
配圖:雜誌官網截圖
十年前,影響因子不到 1 的 Acta E 在國內一度關注度很高。
2009 年 12 月 19 日,《晶體學報》宣布,井岡山大學兩名講師在 Acta E 發表的 70 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銷,並將其所屬學校列入黑名單。
接著,網爆黑龍江大學教授高山 2004 到 2009 年的 5 年間在 Acta E 發表了 279 篇文章。
Acta E 在那時被認做中國大學提高 SCI 數據的有力推進器,幾年時間內,大陸高校陸續發表文章9000 多篇。
瘋狂的灌水導致 Acta E 的期刊質量大大降低,2011 年,該雜誌被 SCI 除名。
最近十年,學界宣傳 SCI 論文數量的風向有所變化,主角從原來的導師轉變為學生。
當然,並非所有的新聞主角都是在灌水。不過,水刊總還是有些許特點的,比如發文量巨大,對作者收取過高的版面費,發表較容易等。有人還總結說水刊往往是 OA 期刊,影響因子適中,而且中國人文章佔據發文量的大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學界對論文灌水,以及水刊的標準仍有爭議。
低影響因子也有好雜誌,雜誌上也有好文章;高影響因子的雜誌上也會發表爛文章甚至造假文章。
一言蔽之,科研評價仍然很難定量。這也是滋生各種 SCI 亂象和影響因子崇拜的現實土壤。
灌水,灌的是水,水的是整個學術圈
無論在哪一行,灌水都不是好事。
都說天地之間有桿秤,其實任何一個專業領域,大家心裡也有桿秤。文章好不好,稍微有點專業素養的人都能一眼看出來,所以,論文灌水刷出的驚人「數量」,並不會受到內行的認可,頂多就是忽悠一下外行而已。
很多網友反映,本科灌水論文太多,聯繫國外導師的時候反而會起負面作用。
不分學科的任何研究,idea 都是最重要的。具體到實驗科學,設計實驗也同等重要。灌水論文基本沒有 idea,研究範式也非常固定和落後,對培養學界後備人才非常不利。此類追求論文數量的新聞頻出,對學界本身也是種誤導。
灌水論文對學界的傷害還不止於此。從雜誌角度來說,已經有 Acta E 被 SCI 除名的前車之鑑。就現今狀況來看,中文期刊早已深受灌水之苦,如今連 SCI 也難以倖免。
另外,很少有人意識到,學術論文的發表,也代表著科研品味。科研品味從表面看是論文的行文和敘述風格。很多大牛的論文,行文都非常優美。從內核看,科研品味則是研究的角度和方式。
灌水一般都採用固定模式量產論文,在拉低科研品味的同時,也會限制研究者的學術思路,難以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
但學生不應被苛責
網絡的很多討論,都指向任德敏。但作為本科生而言,她已經足夠優秀。
任德敏無疑是勤奮的。大一進入實驗室,她只要沒課就泡在實驗室,僅用半年時間就學會了各種儀器的操作。像大部分實驗學科的研究生一樣,任徳敏晚上十點多才回寢室。
勤奮背後是興趣的支撐。高中就喜歡化學,任徳敏說
「做化學實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兩種化合物放在一起便會發生反應,進而產生一種新的物質,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挑戰、突破並一直探索,找到一個又一個新世界。」
圖片來源:新聞配圖
任德敏所在實驗室的研究條件並非一流。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發黴的牆壁,以及用作實驗儀器的一次性紙杯。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以本科生身份發表 10 篇 SCI 文章,已經沒有人可以求全責備。
而且從 2019 最新的三篇文章來看,已經有兩篇發表在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人家不是不做大文章,可能只是先把一些小結果發表而已。
無論如何,有這樣的本科生在,說明我們的科研體系還是有希望的。
作為本科生,拿灌水論文來熟悉套路,完全無可厚非。況且,能發表 SCI 論文,對本科生的精神鼓勵非常正面。
誰都想做好東西,但憋大文章,需要的不僅是個人實力,平臺基礎,很多時候也需要運氣。以任德敏現在的情況來說,已有的結果,已經是她個人奮鬥的最優解。我們應該為她點讚!
科研之路,道阻且長。新手上路,灌水無妨。
只是,不要太貪杯哦!
本文由生物學霸原創,BioWorld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