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基層 一心為民
——記渭源縣蓮峰鎮岔口村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隊長馬金錄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薛硯 通訊員 章軍 陳剛
「岔口村變了!柏油路修進了村子,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一窮二白的『後進村』變成產業興旺的典型,還建起了文化舞臺、老年活動中心、村民文體活動中心……這多虧了省財政廳的幫扶,多虧我們有個好幫扶隊隊長馬金錄。」渭源縣蓮峰鎮岔口村村民王國瑞感嘆道。
2017年9月,省財政廳黨組選派馬金錄到渭源縣蓮峰鎮岔口村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馬金錄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深厚感情,駐村以來,他牢記責任和使命,配合村「兩委」班子,帶領幫扶工作隊隊員,健全工作機制,緊抓幫扶,竭盡全力促脫貧,幫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在省財政廳的幫扶下,岔口村於2019年底實現全村脫貧摘帽。
岔口村位於蓮峰鎮西南部,是深度貧困村。幾年前,村裡基礎設施薄弱,村容村貌髒亂,產業發展滯後、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發展能力弱,脫貧難度大、任務重。
幫扶伊始,馬金錄走村串戶與村民交談,聽民聲、察民情。馬金錄發現村裡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就從「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著手,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他帶領村「兩委」班子組織制定村規民約,製作村規民約文化牆、印製村規民約年曆,潛移默化教育培訓村民。他和幫扶隊隊員們動員鼓勵貧困戶參加養殖、種植、建築、電工、烹飪等各類技術培訓,讓每個人都能掌握實用技能。他邀請省農科院、省農業農村廳種養專家為村民講解牛羊養殖、中藥材種植等技術,提升產業扶貧「造血」能力。村民們有信心了,開始主動作為、勤勞致富。
馬金錄積極與幫扶單位對接謀劃爭取項目,銜接各相關部門,爭取資金支持。三年來,完成貧困村「暢返不暢」道路整改項目;建成岔口村鄉村文化舞臺和240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爭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建成310千瓦村級光伏扶貧發電站1處;集中連片栽植200畝烏龍頭;以省財政廳幫扶為契機,向上海證券交易所公益基金會申請募捐資金23.48萬元,為岔園富合作社新建2個大棚,擴大了規模。通過各類項目實施,岔口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產業結構加快調整,村容村貌顯著轉變,村民致富信心更足了。
為解決岔口村產業基礎薄弱、增收渠道不穩定的問題,馬金錄組織村社幹部、致富能人多次學習觀摩先進鄉村產業發展經驗做法,從養殖羊、牛、雞、兔,到種植黃芪、辣子、白菜、西蘭花等10多個項目中遴選香菇種植和基礎母牛養殖項目,並邀請省農科院和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現場評估和指導,成立了岔園富和岔園康2個合作社。
為了發揮黨員「領頭雁」作用,讓致富帶頭人「操心」合作社發展,馬金錄動員每個黨員入股,齊心協力促進合作社發展。最終,黨員帶頭入股45萬元。目前,兩個合作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務工收入、入股分紅、獎補扶持分紅、託養分紅等形式實現收入100多萬元,切實將黨組織嵌入產業扶貧之中,助推群眾脫貧致富。
「感謝黨的扶貧政策。現在我母親在家門口岔園富合作社務工,食用菌每年分紅600元,家裡申領了產業到戶獎補扶貧牛2頭,還發展黃芪種植和牛養殖產業,不僅收入穩定了,我在家照顧生病的父親也沒有後顧之憂。」郭家莊社村民韓小文稱讚說。
2020年以來,岔口村以農村垃圾、村容村貌為重點,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集中解決農村道路難行、院落破舊、垃圾亂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美化了人居環境。
說起環境改善,村民毛明明感嘆道:「村裡為我家爭取資金,拆除危舊房,修建了兩間新房子和牛圈,人畜分離了。以前,夏天屋子裡臭氣燻天,下雨天汙水橫流,現在家裡整齊漂亮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心情也更好了。」
「吃點苦、受點累不算什麼,我最高興的是村民們對我幫扶工作的肯定,把我真正當作『貼心人』。」馬金錄說,「村裡的合作社發展還得跟進,文明建設還需提升,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還需我們廣大幹部群眾一起努力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