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書記說下黨是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地方」 ——習近平在寧德...

2020-11-30 東南網福建頻道

採訪對象:連德仁,1945年生,福建壽寧人。1980年9月任壽寧縣副縣長,曾任壽寧縣委副書記、政協主席。2007年退休。

採 訪 組:田玉珏 薛偉江 李 政

採訪日期:2017年6月5日

採訪地點: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鸞峰橋

採訪組:連縣長您好,今天能在壽寧縣下黨鄉採訪您,我們感到很榮幸。下黨是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最牽掛的基層鄉鎮之一,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當年壽寧縣和下黨鄉的基本情況。

連德仁:上世紀80年代,閩東是福建全省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壽寧縣地處寧德東北部,藏於大山深處。明代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曾在壽寧當過4年知縣,他說壽寧是「縣在翠微處,浮家是錦棚,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可見當年壽寧山路崎嶇,跋涉艱難,被人視為「畏途」。

壽寧號稱有「三件寶」:「地瓜當糧草,棕衣當被倒,火籠當棉襖。」棕衣就是蓑衣,火籠就是當地人冬天烤火取暖的工具。這句話的意思是,那時候人們沒什麼東西吃,只吃地瓜;沒有被子,就用出門遮風避雨的蓑衣當被蓋;冬天沒有棉衣穿,就抱著火籠、圍坐在火爐邊取暖,真是窮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房不遮風」的程度。按照當時的貧困線標準,年人均純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農戶就叫貧困戶。這樣的貧困戶,當時佔壽寧縣人口的36%。

下黨是1988年建鄉的,是壽寧縣西部最偏遠的山鄉,那裡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當時,下黨是省級特定貧困鄉,是寧德地區四大特困鄉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即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全鄉總人口約7500人,農林牧漁總產值只有186萬元,貧困率達到70%。

那時的下黨,群眾生活極其艱難。沒有公路,生產、生活全靠肩挑背馱;沒有電燈,農戶家裡就用火篾(註:就是一種用毛竹製成的竹片,也有的用做篾器剩下的廢料製成,燃燒時間短、亮度小)、油盞(註:即油燈)。真可謂是「朝迎山村風寒,夜伴泥瓷燈盞」。下黨的老百姓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養大豬,都是因為沒有路,進出尤其是挑重物運輸是非常艱苦的。這裡閉塞到什麼程度呢?宣傳隊到鄉裡放電影《上甘嶺》,放映結束,小孩子們以為真的在打仗,就蹲在地上到處找子彈殼。有的困難群眾沒有吃過醬油,有的連一件能穿出門的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有的農戶家裡,一半人住,一半是牲畜,人畜混住在一起,衛生條件很差。

這就是當年習書記來寧德任職時,壽寧和下黨的基本情況。

採訪組: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第一次來下黨的經過。

連德仁:習書記1988年6月剛一上任就來壽寧縣調研,第一次到下黨鄉是1989年7月19日。當時我是壽寧縣常務副縣長,主管農業、農村工作,聽說他要到下黨鄉調研,縣裡就讓我參加接待。

下黨從來沒有接待過地委書記這麼大的幹部,也沒有正式的辦公場所,幹部平時都在王氏祠堂裡辦公,「辦公室」緊挨著牛棚,場面寒酸不說,氣味都令人窒息。一下子來這麼多人考察、調研,在哪裡歇腳、在哪裡開會?鄉裡找來找去,決定就在咱們現在所在的這座鸞峰橋上歇腳、開會。鸞峰橋是下黨的一寶,始建於清嘉慶五年,是壽寧縣木拱廊橋中最為壯觀的一座,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是當時這座橋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堆的全是雜草和牛糞,非常髒。

為了迎接習書記一行,縣委指派武裝部長和婦聯主任提早到下黨組織群眾來清理廊橋,洗刷了三天才洗乾淨。大家又把自己家的凳子、桌子、臉盤全拿來,給習書記他們歇腳、洗臉做準備。廊橋旁邊有個小學校,也收拾出來準備給他們開會用。

7月19日清早6點多,習書記帶著18個地直部門負責人,連同縣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一共30多人,從壽寧城關出發。9點多,車子開到平溪鄉的上屏峰村。所有人下車,帶上我們給準備的草帽、毛巾、木棍,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步行15華裡,2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鄉下黨村。

因為下黨窮,外人很少來,那條山間小路平時走的人也很少,全都是橫生的樹杈和高高的雜草。當時的下黨鄉黨委書記楊奕周就拿一把柴刀,在習書記前面開路,一邊走一邊砍樹杈、劈野草。還有老百姓自發地跑到中途的涼亭裡,給習書記送草藥茶和綠豆湯。

11點多,習書記他們到達下黨鄉,每個人都是大汗淋漓。他們在鸞峰橋這兒簡單洗了洗,就開始開會,進行現場辦公。聽取鄉黨委和政府的工作匯報後,習書記作了講話,對下黨鄉的發展進行具體指導,並決定率先解決通鄉公路、水電照明和辦公場所這三大問題。

開完會,習書記一行就在鸞峰橋上用餐。雖然下黨條件不好,但老百姓都竭盡所能地拿出飯菜來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地府」,泥鰍、田螺、糯米餈等都是土菜,但代表著下黨群眾的一份盛情。習書記他們就在高高低低、長長短短的桌凳前,端起老百姓精心準備的鄉村小菜,香噴噴地吃了起來。午飯後,習書記等稍作休息,就進村入戶,訪貧問苦。下午3點多,他們又途經溪後、大坵下、下屏峰幾個自然村,步行20多華裡到達溪源村,晚上8點多才回到壽寧縣城,整整一天,往返一共14個小時。許多同志的腳底、腳趾都磨出了血泡。

相關焦點

  • 跟著習書記幹工作有動力有幹勁 | 青春讀書會
    他在寧德主政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給寧德的幹部群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楊有志說:習書記具有極強的科學決策能力。我們福鼎這個地方,地處寧德最北端,與浙江的溫州市接壤,是福建省3個重要的省邊界窗口之一,另外兩個是南平市浦城縣,靠近浙江西部;漳州市詔安縣,靠近廣東汕頭。雖說是接壤,但經濟發展水平卻和溫州相差很大很大。那時候,溫州改革開放勢頭很猛,鄉鎮企業發展很快,到處生機勃勃。
  • 「習書記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初心」(上)
    《習近平在福州》是記錄習近平總書記成長曆程的系列採訪實錄的第五部。 1990年4月,習近平同志從閩東的寧德地委書記調任省會城市福州的市委書記,在這裡工作了整整六年。他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福州發展作出頂層設計,主持編制被稱為「3820」工程的《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並堅持不懈抓好實施。
  • 跟習近平學習如何挖「窮根」
    習近平到福建任職一開始是廈門市副市長,1988年,去寧德任地委書記前,省領導找習近平談話,「派你去寧德,就是讓你用特區的闖勁、特區的精神到那兒去衝一衝,把寧德帶起來。」當時,福建9個地市,寧德經濟排第9,寧德的同志到省裡開會,都坐在最後一排,不敢大聲說話。到了寧德,習近平首先給寧德幹部表明態度「我來不是燒『三把火』的,而是來潑『三盆水』的。
  • 習近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一輩子的事
    今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主題教育何以取得重大成果?新起點上怎麼幹?可以清晰看到這樣六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 永恆課題習近平在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必須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恆課題和全體黨員、幹部的終身課題常抓不懈。
  • 習書記鼓勵我們要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習近平總書記到來的那天早上,我們早早地就來到六樓的實驗室作準備。我們先讓大鼠在八臂迷宮裡試著走了幾次,都非常成功。大概上午9點多,我聽見走廊裡陸續傳來腳步聲。隨後,習書記與時任校黨委書記張曦、校長楊衛等領導先後進入實驗室。實驗室的空間非常狹小,站滿了嘉賓領導、實驗人員及工作人員等。作為實踐團隊成員,我先為習書記簡單介紹了實驗的大致情況和主要機理,他聽得非常認真,還不時點頭示意。
  • 青年習近平的奮鬥故事
    在梁家河的七年歲月裡,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也樹立了為老百姓辦實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理想理念。  1974年1月,習近平當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一直琢磨著如何能改變梁家河面貌,改善村民們的生活質量。一天,習近平在《人民日報》看到四川大辦沼氣的報導。他趕到四川學習考察,回來後開始著手試驗辦沼氣。然而,難題一個接著一個,遠比想像的多。
  • 習近平:當個貪官整天提心弔膽 很容易得心臟病
    甚至有的地方,戴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進入全國百強縣之列。還有一些扶貧款項被各級截留,移作他用。對此他直言自己非常"憤怒"。  習近平回憶自己在寧德工作時,有的鄉村沒有通路,幾個幹部不得不拿柴刀砍雜草開路下鄉。習近平提醒幹部,要因地制宜搞建設,不能"不顧質量大幹快上",更不能搞政績工程,甚至虛報數據,欺上瞞下。
  •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無論身在什麼地方、身處什麼崗位,他總希望找各種機會和青年人在一起,總想著和青年人多交流。上世紀80年代,書信往來是大學生們主要的交流方式,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給包括河北農大在內的全國各大學正定籍大學生寫信,通報家鄉發展情況,鼓勵大家學成回鄉貢獻力量。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校園刊物《閩東大學生》上,深情寄語在祖國各地學習的閩東大學生。據大家回憶,寄語在當時屬於創新之舉。
  • 我們的好校長習近平同志——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六)
    1990年6月21日,根據福州市人民政府文件(榕政人[1990]9號),習近平同志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我記得文件下發不久,大概是7月份的一天晚上,習校長讓工作人員通知我去福州市委辦公室。一方面,他是想與時任閩大校領導班子的主要成員提前見個面。另一方面,他也是想了解一下閩大的基本情況。應該說這算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整個見面持續一個多小時。
  • 白髮人送黑髮人,真的一輩子都忘不了嗎?
    葉廣芩去三官廟的時候正好是曾周去世一周年,碰見了從廣東汕頭趕來的曾周的父親,獨自坐在墓前整整一上午都不說話,葉廣芩便在一旁陪著他。老人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只有曾周這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是以汕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大的,卻永遠留在了三官廟。臨走的時候,老人對著大山喊:曾周,爸爸走了,爸爸年紀大了,以後不會再來看你了。
  • 習近平強調以求真務實作風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
    他說,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僅要在大慶、在整個石油戰線,而且要在全國始終不渝地大力弘揚。    在調研中,習近平詳細了解傳達學習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情況。他強調,要把全會精神貫徹好,首先要把全會文件學習好、把握好。
  • 習近平「尊老」的10則小故事
    此時習近平31歲,剛履新河北正定縣委書記一年。 這篇作於30年前的文章中,習近平引用鄭板橋的詩句「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來稱讚老幹部的價值。他指出,在我們幹部隊伍內部,實現新老交替不是個人或對立集團之間的權力轉移,不是什麼權勢之爭,而是為著同一個目標、同一個事業。
  • 臺媒:在閩17年聽懂閩南語 習近平與臺灣淵源深
    (新華社)華夏經緯網10月26日訊:據臺灣《旺報》評論文章表示,「閩南民眾常說愛拼才會贏,其中是蘊含著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這是今年9月廈門金磚峰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談話,臺灣民眾聽了超有親近感,習近平對臺淵源深,在福建發跡、結婚、被拔擢,前後在福建17年,雖然不會講臺語,但也聽得懂,這位公認的「知臺派」領導人,將繼續帶領大陸,走向新時代。
  • 北師大學生披露製作「習大大」標語故事(圖)
    習大大的話  不贊成課本刪經典詩詞  經典要嵌在學生腦子裡  昨天上午9時20分,習近平來到北師大主樓,在校黨委書記劉川生、校長董奇陪同下,參觀「尊師重教、築夢未來——慶祝第三十個教師節主題展」。  北師大黨委書記劉川生回憶說,總書記在參觀展覽時,拿起一本北師大教師參與編寫的教材翻看。  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習近平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他說:「『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 平遠舉辦村(社區)支部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培訓
    為進一步抓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升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素能,10月17日,平遠縣舉辦2019年村(社區)支部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培訓班,全縣各村(社區)支部書記共143人參加培訓。
  • 習大大到紅太陽照邊疆的地方來啦
    習大大此次延邊之行,不僅是考察調研,更是用實際行動為守諾作出表率,給了延邊百姓實實在在的信任。其實自習大大任職以來,一方面改革反腐,致力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親民愛民,以實幹俯身取信於民。他敢於做出承諾,更勇於兌現承諾,其立說立行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二「秧」。「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 習近平關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摘編
    編者按:2019年第13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回信、賀信、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書記都是如何說的?求是網整理摘編了總書記2013年至今的52段重要論述,並按時間順序進行編排,方便各位更加深入系統地學習。
  • BBC紀錄片解讀習近平:深受人民愛戴
    紀錄片隨之問到:「那麼,他(習近平)是一個什麼樣的夥伴呢?」紀錄片接著表示,習近平是一位大受歡迎的領導人。作為國家領導人,他與眾不同,經常深入基層,來到群眾中間,還在小餐館排隊買飯,與民眾一同進餐。在梁家河村史館,當地講解員說:「1969年1月,不到16歲的習近平同志同北京其他14名知青來到梁家河插隊」,後來成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在一名村民家中的牆上,掛滿了習主席重返梁家河探望時的照片與合影。這名村民回憶了當年習近平的情況,表示習近平當年喜歡閱讀,經常讀書讀報。
  •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引起熱烈...
    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論斷,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深有體會。她說,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目標、原則和任務進行了深入闡述,提出了明確要求。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對學生的歷史觀教育,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重視教工隊伍建設,重視工作方法的探索完善,從民族發展復興的高度,幫助學生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自覺把握科學規律、社會規律,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引發一線思政工作者共鳴。
  • 「核電+地方」經濟圈 寧德核電助力周邊經濟發展
    「2018年,柏洋村集體財政收入已超過600萬元,其中有530多萬元跟寧德核電項目有關。加上工業、農業和養殖業,柏洋村2018年實現社會生產總值2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30元。」5月16日下午,福建省福鼎市寧德市硤門畲族鄉柏洋村黨委書記王周齊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