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生代氣候演變(圖)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古生代氣候的專著。它基於氣候敏感沉積物,特別是煤、鋁土、膏鹽、高嶺百、鈣結殼、特殊碳酸鹽巖及海相紅層,以及對氣候敏感的各生物門類的特定屬種這兩大資料庫,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各主要地體從寒武紀至二疊紀各時期的氣候特徵,以及它們所處的氣候緯向帶的演變。除文字論述之外,這一演變規律還集中地反映在14幅以中國各塊體為主的全球古氣候演替的重建圖中。
    本書以古氣候演變為主體,綜合論述了與之相關的中國古生代各時期的沉積相和生物相的主要分布規律,論證了生物地理分布及不同等級生物地理區系的演變規律,同時論證了中國各主要塊體在整個古生代地質歷程中的運移和聚散。
    本書供研究古氣候學、古生物地理學、古地理學、沉積環境、全球構造重建和現代氣候的學者參考,對於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生和大學生亦是一本帶有教科書性質的參考書。
    著譯者:陳旭,阮亦萍,A.J.布科  出版者:科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
    秦大河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主持南極、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先後主持了《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和《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迄今發表論文200餘篇,著作12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
  • 科研速遞|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關鍵地史時期生物與環境演變過程及其機制」等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共同完成的有關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於1月17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中國新發現一枚古生代蠍子化石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日消息,該所與雲南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新發現了一枚產自內蒙古烏達煤礦的蠍子化石,這是中國發現的第二枚古生代蠍子化石。 研究團隊將這枚保存較為完整且精緻的蠍子化石歸入始蠍屬、未定種。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地球氣候的演變歷史
    他開創了測量冰芯包裹氣體性質的古氣候研究領域:建立了冰期與間冰期生物圈生產力與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關係,發展了海盆全球尺度碳通量與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檢測系統,為進一步認知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2020-01-17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古生代 | 進化的歷史012
    古生代泥盆紀摘要:本文主要講述了古生代的物種進化歷史。古生代科學家認為寒武紀之前的生物已經進化出了集中的神經網絡。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冷,當時的南極冰蓋迅速擴大,海平面下降150米之多,導致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驟然減少,三葉蟲等海洋動物大量死亡。約有百分之七十的生物滅絕。
  • 古生代、泥盆紀
    古生代是地質年代的第三個代,約開始於6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泥盆紀是其中的第四個紀。泥盆(Devonshire)為英國得文郡名,因地質學家研究了該地的地層而得名,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泥盆紀的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原始菊石外,昆蟲開始出現,其他各門動物也有發展。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6月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誰是古生代的「顏值擔當」?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古生代的「顏值擔當」。但是在介紹主角之前,我們還是先回顧幾個知識點,關於一個我們很熟悉的朋友,這個「老朋友」就是三葉蟲。首先,讓我們確認一下:三葉蟲是昆蟲嗎?答案是:No!三葉蟲是一類已經滅絕的早期節肢動物。
  • 鸚鵡螺家族在古生代曾非常繁盛 現僅存2屬6種
    鸚鵡螺家族在古生代曾非常繁盛 現僅存2屬6種 2014-07-14 10:36:55  鸚鵡螺家族在古生代曾非常繁盛,經過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後衰落,此後沒能再度崛起,現在僅存2屬6種。在中生代的海洋裡,取代鸚鵡螺散布全球的是它們的後裔菊石。  菊石因殼體表面通常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最早出現在古生代晚志留世,繁盛於中生代,白堊紀末滅絕。菊石的殼體大小差別較大,小的直徑不到1釐米,大的直徑超過2米。殼形多數旋卷,有些是直形、螺卷或其他不規則的形狀。
  • 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有哪些存在時間相對很短的動物?
    古生代和中生代是兩個大的地質年代,而且時間跨度很大,單就古生代就跨越了2.91億年,其中共經歷了6個紀,不同的紀由不同的生物構成,因此,這個問題很麻煩。下面,我們就要從這幾億年中找出存在時間相對短的動物來。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 古生代最大的怪物魚,遠古海洋霸主,為何消失在海中
    我們現在要說的是鄧氏魚,鄧氏魚是古生代最大的魚,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有著堅固的盔甲包裹,是古生代最大的甲冑魚,稱霸與當時的生態系頂端,悠然自得地遊蕩在大海裡,推斷它用它那強而有力的巨大下巴襲擊並噬各種魚類。
  • 我國積雪時空演變特徵研究
    原標題:中國積雪時空演變特徵及其與海氣環流因子的時序關聯性摘要:積雪時空變化作為表徵增暖背景下冰凍圈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中或多關注局地積雪的時空演變;或關注單次積雪的大氣物理過程;或多關注青藏高原積雪對中國東部地區氣溫和降水的影響。而從全國範圍開展長時期的積雪時空變化診斷相對較少,也未有相對清晰的認識。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行,全面科學了解我國積雪時空演變特徵及其與相關氣候因子的關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科學意義。
  • 專家在貴州凱裡找到古生代六個紀古生物化石
    新華網貴陽9月13日電(記者 周芙蓉)有關專家通過在貴州黔東南的凱裡市野外實地考察,找到完整的古生代六個古地質海相地層。  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巫宜山的帶領下,幾年來有關人員經過160多次野外實地考察探明了凱裡市範圍內的古生代地層和古生物資源,共採集到了2萬餘件古生物化石標本。
  • 盤點上古洪荒巨獸(古生代),地球顯生宙史詩–歷史學習筆記3
    地球進入顯生宙時代以後,生命在一個特殊的時間段產生爆發式增長,這就是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惡劣的氣候下逼迫著生命進行千奇百怪的變化,接下來以時間線的方式介紹古生代各個時期的主要的上古怪獸。(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寒武紀-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前這是所有怪獸的進化始祖,細菌在這一時期大量進化,變成了數不清種類的節肢動物和軟體動物(無脊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