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大陸東部新近紀以來的環境演變及其對過去和現在生物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會議時間:2013年3月19日-25日

會議地點:雲南省勐臘縣勐侖鎮

承辦單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一、會議介紹

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德科學中心資助,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周浙昆研究員和德國森根堡研究所與自然歷史博物館主任Volker Mosbrugger教授聯合主持此次會議。會議將圍繞「歐亞大陸東部新近紀以來的環境演變及其對過去和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這一主題開展廣泛的討論。

新近紀是地球環境演化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質及環境變化事件,例如全球氣候系統從晚白堊世-古近紀的溫室氣候(greenhouse)向第四紀冰室氣候(icehouse)過渡、北極冰蓋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相關海氣系統的重新組合、季風環境、C4植物迅速發展、內陸乾旱氣候形成等。這些事件對今天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仍然有著重大影響。為了深入研究和認識地史時期的環境變化及其對現代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正確應對當前面臨的全球變化問題,中德兩國的科學家展開了大量的研究。

1999年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古植物學家和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古植物學家,成立了歐亞新近紀氣候演化工作組(Neogene Climate Evolution in Eurasia Working Group,(NECLIME)),開展定量重建歐亞新近紀的古氣候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在歐洲已經有400多個植物群的古氣候被重建,歐州新近紀氣候演化的趨勢,已經被認識。在東亞,李承森、周浙昆,孫柏年等人的團隊對中國北方、南方、橫斷山以及雲南新近紀古氣候的演化趨勢進行了重建。

這些已經開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績對於認識北半球新近紀氣候演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人類預測全球未來氣候變化的能力。然而,歐亞新近紀古氣候演化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不足:1)這些研究專注於所在地區古氣候重建,缺乏從北半球乃至全球的尺度對所掌握的資料進行更全面的整合;2)對青藏高原隆升所引發的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缺乏深入的研究;3)對於歐亞新近紀氣候演化的研究仍存在薄弱環節,一些關鍵地區如中亞和東亞新近紀氣候資料仍顯薄弱;4)對於新近紀氣候演化的研究也需要從單一的古氣候重建轉向古植被、古生態系統的全面重建,從而更深入地研究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及生物進化的影響。

針對中德兩國在新近紀氣候演變方面所得起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為此本次中德會議的目標確定為:交流總結中德科學家對歐亞新近紀氣候演化方面的成果,研討未來歐亞新近紀環境演化的研究方向,尋求繼續深入合作研究新近紀環境演變的切入點,提出一個新的中德聯合研究的項目。

二、會議主題

本次大會主題是「歐亞大陸東部新近紀以來的環境演變及其對過去和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包括以下四個議題:

1.東喜馬拉雅的新近紀地層年代的準確劃分及其抬升歷史;

2.高精確古環境和古植被的重建及其生物圈對過去氣候變化的響應;

3.東亞季風強度的演變及其對過去和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4.環境演變研究的趨勢及中德合作事宜。

會議將有來自中、德和第三方的科學家共40人,圍繞上述議題呈現學術報告。

三、會議承辦單位及聯繫人

中德會議主持人:

中方:周浙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德方:VolkerMosbrugger教授(德國森根堡研究所與自然歷史博物館)

大會組委會秘書:蘇濤、方春妍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地址:雲南省勐臘縣勐侖鎮

郵編:666303

電話:0691-8713226

Email:sutao@xtbg.org.cn

附件:會議學術報告人員和報告題目

Late Cenozoic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Eastern Eurasia and Its Impact on Past and Present Biodiversity (Sino-German meeting)

Time: March 19-25th, 2013

Place: Menglun, Mengla, Yunna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AS)

On behalf of the Sino-German Center, Professor Zhe-Kun Zhou from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Professor Volker Mosbrugger from 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Museum will host a meeting with a focus on the late Cenozoic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eastern Eurasia and its impact on past and present biodiversity.

A series of major geologic and climatic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eogen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greenhouse Earth of the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to the icehouse Earth of the Quaternary, the formation of the Arctic ice cap,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Systems. These events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n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human existence, and greatly influenc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lora and fauna.

Chinese and German scientist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studying past environmental changes because they consider them crucial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ngoing global change; particularly its impact on present environments and ecosystems. In 1999, scientists mainly from Germany and China set up the NECLIME (Neogene Climate Evolution in Eurasia) network in order to cooperate on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s of Neogene climates in Eurasia. So far, collaborations initiated by this network have lead to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hundreds of floras. These results have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Neogene climate change in Eurasia.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alibration datasets, as well as new techniques, will provide further insight into paleovegetation and paleoecologic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paleoclimate change.

The aims for this meeting are:

(1) Build a consensual stratigraphical framework for the eastern Himalayan Neogene;

(2) Provide concise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s and study the response of the biosphere to past climate change;

(3) Address and discuss the uplift history of the eastern Himalayas;

(4) Study the evolution of monsoon intensity and its impact on past and present biodiversity throughout the Neogene and analyze the triggering mechanism.

We are also grateful if you forward this message to your friends and colleagues.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you in Xishuangbanna!

Sincerely yours,

Prof. Zhe-Kun Zhou

Vice-Director i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AS

Prof. Volker Mosbrugger

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Museum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meeting, please contact Dr. Frédéric MB Jacques (email: jacques@xtbg.org.cn)

Attachment: List of the oral presentation

相關焦點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本期,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為我們梳理了近年來與歐亞東部人群相關的重要古DNA研究,為我們展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以來不同人群棲息和在歐亞東部大陸遷徙與互動的圖景,以及這些遠古人群在我們當今現代人的基因圖譜裡留下的遺傳印記。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本期,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為我們梳理了近年來與歐亞東部人群相關的重要古DNA研究,為我們展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以來不同人群棲息和在歐亞東部大陸遷徙與互動的圖景,以及這些遠古人群在我們當今現代人的基因圖譜裡留下的遺傳印記。1、舊石器時代的歐亞東部大陸有過哪些現代人群?
  • 《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出版
    該書利用最前沿的生物地層學、同位素年代學和磁性地層學斷代方法來界定哺乳動物在亞洲大陸的發展,是世界上第一本致力於亞洲新近紀哺乳動物生物地層學和地質年代學的巨著(厚達752頁)。作者們是在亞洲各地工作的專家,因此該書充分利用了整個大陸上具有豐富哺乳動物化石記錄的許多盆地的資料,為陸生哺乳動物的進化建立一個突破性的地質年代學框架。
  • 大地脈動:大陸板塊演變之中生代與新生代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大陸板塊演變的歷史進程,昨天說完了古生代,今天我們就走進中生代與新生代。中生代的時間範圍是2.5億年前-6500萬年前,包括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與白堊紀。昨天說到,盤古大陸的形成始於泥盆紀,而等到其最終形成時,已經是三疊紀的晚期了。
  • 一條隱形的分界線,把歐亞大陸分割成了亞洲和歐洲
    亞洲和歐洲在地理上是沒有明顯分割的。亞歐大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地理板塊。為什麼並不是一個洲,更多是因為文化,宗教,歷史等方面的原因而非地理因素。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也更多的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地理概念。下面就來詳細說一下這裡面的玄機。
  • 和640萬年前有關,中國昭通又有重大發現
    猴科最東部的代表——奔德裡中猴在中國昭通的發現》和《東亞最古老的疣猴類跟骨》為題,發表了兩篇論文。2009年和2010年,是這一物種到達歐亞大陸最靠東部的化石記錄,也是該屬種在東亞的首次發現。>水塘壩靈長類下頜骨出土 王溢/攝修復後的昭通中猴下頜骨歐亞大陸新近紀不同時期中猴的分布
  • 歐亞大陸卻一直在降溫
    儘管全球變暖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由於冷卻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並不均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變化可能不能真正反映氣候波動的性質。近年來大量的研究發現了歐亞大陸中部地區大範圍的冬季降溫現象,這是我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的。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歐亞大陸中部地區的降溫趨勢主要出現在冬季(12月至2月)。
  • 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
    古DNA技術給此前人類演化研究中的爭議性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目前已在歐亞大陸的材料上普遍開展。此前有關歐亞大陸東部的研究顯得稍有滯後,近年來相關區域發布多項研究成果。論文回顧了基於古DNA研究的歐亞大陸東部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全新世的史前現代人人群歷史(圖1、2)。
  • 新近紀,生物專欄:史前古象族譜
    ,但象類的繁盛還主要集中在新近紀。大象屬於一個獨特的族群:非洲獸總目。關於他們的起源,這還得從距今6000萬年前的非洲溼熱雨林說起。起源:目前已知最早的長鼻目祖先,是發現於摩洛哥的原象獸,他生活在距今6000萬年前的古新世,體型只有家貓大小。
  • 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
    秦大河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主持南極、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先後主持了《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和《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迄今發表論文200餘篇,著作12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
  • 溫室氣體真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真的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嗎?  1月13日,在南京舉行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上,來自古生物學、地球生物學、地層學領域的26位院士、500餘名專家對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機理與環境演變的關係進行了一輪細緻的梳理。
  • 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本地家畜,沒有歐亞大陸同樣大型的哺乳動物?
    從開始有人居住的很短時間內,人類已擴散到整個大陸。人類渡水前往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在冰川時代,海洋中大量的水被封鎖在冰川中,全世界海平面要比現在低幾百英尺。那時,現在亞洲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和峇里這些島嶼之間的淺海當時成了乾燥的陸地。東南亞大陸邊緣比現在的位置往東700英裡。
  • 歐亞分界線是如何形成的?大陸分界線的故事:界碑、小鎮和人家
    由於歐亞大陸太大,更重要的是兩邊有著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所以歐亞兩洲的分界線一直存在,但分界線的位置一直在變化。,不可能存在地理學意義的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劃分與界定。但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詞已出現,意思為日落之地和日出之地。這些文明社會從自己的地理位置上觀察,日落之地和日出之地一定在歐亞大陸的某處。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名詞只代表模糊的地理方位。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近幾十年來區域內湖泊生態環境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尤其是受人類活動幹擾強烈的一些大型湖泊和中小型城市湖泊退化尤為嚴重。這些退化湖泊的共同特點是生物群落結構趨於簡單化,生態系統完整性遭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服務功能退化。湖泊退化問題已威脅到流域甚至區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 東北地理所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湖泊變遷記錄著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是全球變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湖泊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受到關注。湖泊溫度是湖泊重要的物理特徵,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氣候變化參量。開展湖泊溫度的相關研究,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湖泊的綜合響應、湖泊演化和格局的驅動機制等具有理論意義。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為什麼歐亞大陸才是人類文明黃金開局的世界島呢?
    你要知道,人類可以馴化的動物和農作物非常有限,迄今為止人類也不過完全馴化了38種動物,這些動物大部分分布在歐亞非三塊大陸上,而美洲大陸僅有三種動物能夠被人類馴化,農作物則更是少的可憐,這就意味著美洲的原住民再怎麼聰明也無法靠自己發展出成熟的農業文明,只能採摘狩獵,過著原始的生活。
  • 外媒:在歐亞大陸的一個不毛之地,中國將建起世界上最大陸港
    外媒驚嘆,不毛之地建起了世界上最大陸港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先進,但仍有不少內陸地區還相對落後許多,霍爾果斯就在其中之一。霍爾果斯位於中哈邊境,土地貧瘠,皆是草原,可以稱得上是不毛之地。當初中國決定在這裡開發建設的時候,也遭到了外界的質疑。
  • 影響歐亞大陸的極端天氣
    在地球上,冰川的問題直接影響我們全球氣候的變化,而近年來,我們地球的環境在破壞中不斷的加強,導致我們全球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冰川面臨被消失的局面,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科學家們已經看到了我們的北冰洋冰川的急劇融化,越來越多的冰川區域開始形成海洋,所以現在科學研究者們稱,大西洋在不斷的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