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本地家畜,沒有歐亞大陸同樣大型的哺乳動物?

2021-01-09 梵音之花雨滿天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寫道,許多用碳-14測定的遺址證明,從4萬年到3萬年前,人類已在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出現了。從開始有人居住的很短時間內,人類已擴散到整個大陸。

人類渡水前往澳大利亞/紐幾內亞。

在冰川時代,海洋中大量的水被封鎖在冰川中,全世界海平面要比現在低幾百英尺。那時,現在亞洲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和峇里這些島嶼之間的淺海當時成了乾燥的陸地。東南亞大陸邊緣比現在的位置往東700英裡。然而,在峇里島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印度尼西亞中部諸島仍然為一些深水海峽所包圍和分隔……因此,需要水運工具。早期的澳大利亞人和紐幾內亞人可能是有意識地渡水前往一些看得見的島嶼,同時由於經常使用水運工具,他們不斷地在無意中抵達了甚至看不見的、遙遠的島嶼。

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滅絕大型動物物種。

除了人類自到達歐亞大陸以來第一次使用水運工具和擴大活動範圍外,對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移民還有一個重大的第一次聯繫在一起: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滅絕大型動物物種。今天,非洲、歐亞大陸都還有許多大型哺乳動物,如犀牛、大象、老虎等。但今天的澳大利亞/紐幾內亞沒有同樣的大型哺乳動物,事實上連大於100磅重的袋鼠也沒有了。其實澳大利亞/紐幾內亞以前也曾有過它自己的一批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大袋鼠,一種一噸重的蜥蜴、一種巨蟒和陸棲鱷魚。

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的所有這些巨型動物在人類到達後全都消失了。雖然對於這些動物滅亡的確切時間存在爭議,但幾個澳大利亞考古遺址,其年綿延幾萬年之久,動物遺骨沉積驚人的豐富,在經過仔細發掘之後,竟沒有發現有關過去35000年中現已滅絕額巨型動物的一絲痕跡。因此,這種巨型動物大概在人類到達澳大利亞不久後就滅絕了。

是什麼造成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的這些巨型動物滅絕的?

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的動物曾經在沒有人類獵殺的情況下演化了幾百萬年。我們知道,加拉帕戈斯群島和南極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同樣也是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演化的,並且直到現代才看見了人,所以今天仍然溫順得不可救藥。如果不是環境保護主義者採取了保護性措施,它們可能已經很快滅絕了。在其他一些最近才發現的島嶼上,由於保護措施沒有很快實施,消滅動物的事的確發生了;一個這樣的受害者就是模里西斯的渡渡鳥,渡渡鳥其實已經成了一種絕種的象徵。我們現在還知道,在史前時代已有人移居的、如今得到詳細研究的每一個海洋島嶼上,人類的移居都導致了一陣滅絕動物的行動,這個行動的受害者包括紐西蘭的恐鳥、馬達加斯加島的大狐猴和夏威夷的不能飛翔的巨型野鵝。正像現代人像不知害怕的渡渡鳥和海島海豹走過去並把它們殺死一樣,史前人類大概也是向不知害怕的恐鳥和大狐猴走過去並把它們殺死的。

共同進化,使非洲和歐亞大陸的哺乳動物活到了現代。

因此,關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巨型動物消失的一個假設是,它們在大約4萬年前遭到了同樣的命運。相形之下,倒是非洲和歐亞大陸的大多數大型哺乳動物活到了現代,因為它們已和原人一起共同進化了幾萬年或幾百萬年。因此,由於我們祖先開始時並不高明的狩獵技巧提高的很慢,它們就有了充裕的時間來逐步形成對人類的恐懼。對渡渡鳥、恐鳥,也許還有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的巨型動物來說,它們的不幸是在毫無演化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遭遇了狩獵技巧已經充分發展起來的現代人的入侵。

當然這方面的爭論仍在繼續,比如這些動物是死於氣候的變化,在本已長期乾旱的澳大利亞發生了嚴重的旱災。但作者認為,無法理解的是,澳大利亞巨型動物在其幾千萬的歷史中,何以經歷無數的乾旱而不死絕,後來卻決定幾乎同時倒斃(至少在幾百萬年這個時間範圍內),而時間正好又和第一批人類到達的時間正好一致。這些巨型動物滅絕的地方不僅有澳大利亞中部的乾旱地區,還有潮溼的紐幾內亞/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它們滅絕於一個個棲息地,從沙漠地帶到冷雨林和熱帶雨林,無一例外。所以,極有可能這些動物確實是被人類消滅的。

大型野生動物的絕種導致了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沒有了本地家畜。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導致這些動物的滅絕,我們將看到的是,這些動物的消失對其後人類歷史帶來了嚴重的後果。這些動物絕種了,本可以用來馴化的大型野生動物也就被消滅了,這就使澳大利亞土著和紐幾內亞人再也沒有一種屬於本地的家畜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誰知道我們今天遇到的壞事,明天不會變成好事呢!

如果你對人類歷史還有更深厚的興趣,小編推薦你閱讀《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動物在其他大洲沒有出現?比如鴨嘴獸、考拉?
    澳洲有袋動物沒有出現在其他大洲,因為海洋隔離了澳洲大陸。澳洲的動物獨立演化,與其他大洲動物都不同。我們先來看澳洲大陸和其它大陸之間的生物分界線,華萊士線。再說分界線怎麼形成的,澳洲動物為什麼會跟其他地方的動物不一樣。
  • 為什麼沒有微型哺乳動物和大型昆蟲?
    縱觀動物界,哺乳動物的體型和重量往往會大大超過其它動物,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也是哺乳動物——藍鯨!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沒有更微型的哺乳動物,和比較大型的昆蟲呢? 哺乳動物沒法變得更小 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
  •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在恐龍的時代,哺乳動物是弱小的群體,長期遭到恐龍的欺壓。在恐龍生存的整個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小,大部分和今天的老鼠、黃鼠狼個頭差不多。古生物學家曾經在爬獸的胃中發現了還沒有完全消化的幼年鸚鵡嘴龍化石,證明了爬獸曾經捕捉過幼年的鸚鵡嘴龍,它也成為唯一一種曾經以恐龍為食的哺乳動物。
  • 為什麼歐亞大陸才是人類文明黃金開局的世界島呢?
    我們的祖先在上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這片大陸上了,薪火傳承數萬年而不絕,那可是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偉大的,對比一下其他大陸上的土著居民,比如美洲的印度安人,澳洲的澳洲土著,非洲的非洲黑人,他們有的幾乎被滅種,有的丟失了祖先土地,有的至今仍極度貧困,而曾經殖民他們的人,幾乎都是從歐亞大陸上走出去的人,從今天的世界格局來看,我們可以理所讓然的認為,從歐亞大陸上走出來的人徵服了全世界。
  • 豬這種這麼弱的動物為什麼沒有被滅絕?看看它的老祖宗就知道了
    豬這種生物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在我們大部分人印象中豬是貶義詞,豬這種動物也是不好的,好吃懶做,很肥唯一作用就是宰著吃,豬這種生物成天懶洋洋的,好像全天下都和他無關,那為什麼豬這種一點攻擊力都沒有,跑的又不快,有沒有保命技能的動物可以繁衍到現在呢?要知道體型大毫無攻擊力還跑不快,在自然界的掠食者眼中,這就是移動的食物。
  • 人類的出現造成了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從面積上來說,非洲大陸比北美洲大,生活在非洲大陸的哺乳動物大小應該介於歐亞和北美洲大陸之間,但是研究人員發現,12.5萬年前,非洲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平均只有歐亞大陸或北美洲大陸的一半。而隨著人類祖先和古人類的足跡散布到世界各地,各地的哺乳動物個頭也發生了改變。比如當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原始人遍布歐洲和亞洲時,當地的哺乳動物平均數量減半。
  • 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北極熊可以在南極生存嗎?
    為什麼南極洲沒有北極熊?簡單地說,因為南極洲在北極熊出現之前就與其他大陸分離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在恐龍時代早期地球上只有一塊超級陸地,被一片超級海洋包圍著,後來這塊超級大陸分為兩塊:北方大陸和南方大陸,前者包括今天的歐亞(除印度次大陸外)和北美,後者包括今天的非洲、印度次大陸、大洋洲、南極洲和南美洲。北極熊是從古代棕熊演化而來的,它們都屬於真獸亞綱的食肉目熊科。
  • 闢謠:澳大利亞沒有食肉動物?從古至今,這裡從不缺少食肉動物
    在熱帶氣候的影響下,澳大利亞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動物的「天堂」。澳大利亞擁有「哺乳動物之鄉」的稱號。原因是世界上的哺乳動物可分為三大類-有袋類,卵生單孔類以及胎盤類,而澳大利亞坐擁兩大類的哺乳動物,比如有袋類的袋鼠、樹袋熊等,單孔類有鴨嘴獸、鼴鼠等等。並且有袋類動物更是澳大利亞的「特產」,所以,澳大利亞又被稱為「有袋類的天堂」。
  • 澳大利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為什麼說澳大利亞的狗是中國的狗?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澳大利亞的歷史,長期以來,我們對澳大利亞的歷史與地理存在誤解,認為澳大利亞地大物博,但人口卻很少,即人均資源佔有量非常的豐富。認為澳大利亞大陸長期與世界隔絕,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在歷史上肯定與中國人沒有任何的往來。
  • 為什麼人類是哺乳動物,但是卻沒有像動物一樣濃密的毛髮?
    我們為什麼在進化的途中,將動物般的毛髮進化沒了,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科學家對此提出了很多假說。寄生蟲假說遠古時期,人類有著濃密的毛髮,並且當時並沒有衛生這一個概念,在髒亂的毛髮中,很容易滋生蝨子等寄生蟲,給人類帶來疾病,甚至有些導致人類的死亡。
  • 為什麼沒有綠色哺乳動物的存在?
    小時候,我們經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雞為什麼要下蛋?為什麼晚上是黑的?豬為什麼不會飛?為什麼沒有外星人來訪?但有沒有人問過:為什麼沒有綠色的哺乳動物?我們日常生活經常會接觸各種各樣的動物,似乎從沒見過綠色皮毛的哺乳動物。
  •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提到有袋類動物,人們首先會想到袋鼠和考拉。事實上,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後獸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
  • 為什麼沒有綠色毛髮的哺乳動物
    有人說說哺乳動物毛髮只有黑、褐兩種色素的回答——因為這雖然沒錯,但什麼都沒有解釋更加反對上面說的什麼陸生哺乳動物大都生活在地面或樹幹上,綠色不是保護色——這就是真錯了,它們的毛髮顏色正是保護色,橙黃褐色的毛髮就是綠色的保護色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我儘量壓縮那些「擴展內容」,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我會用很通俗的方式表述一些專業知識,但未必嚴謹,相關專業人士請輕拍
  • 西部地區都有大片荒漠,為何美國有大型沙漠城市,澳大利亞卻沒有
    位於北美大陸上的美國和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都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國土面積都非常的大(美國有93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澳大利亞有769萬平方公裡,分布排行世界第四和第六),而且這兩個國家都分布著大面積的荒漠,美國的西部和澳大利亞的西南部都是戈壁荒漠。
  • 澳大利亞:扛得住物種入侵危機嗎?
    東西半球的驟然相遇,使得歐亞大陸與美洲之間產生了空前緊密的物種交流,缺乏免疫力的美洲原住民遭受了以天花為代表的舊大陸流行病的侵襲,人口銳減,社會崩坍。而歐洲動植物則在「新大陸」找到了繁衍的樂土,大範圍擠壓甚至取代了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原產於美洲的物種也被殖民者散播到世界各地,以玉米及馬鈴薯為代表的新作物深刻地重塑了地球上植被的景觀。
  • 為何南極沒有北極熊?
    好多人會問我們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為何企鵝不在北極出現?這些我們從來都是認為理所當然的現象,就好像當年瓦特盯著跳起的壺蓋一樣,如果稍微花點心思就會發現,我們周圍的世界這樣的問題太多了。蒸汽機的原理就在那,不多不少!我只是多問了個為什麼。
  • 中國人發現了7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卻沒有佔領,留下一堆野狗
    為什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美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農業產生的影響力比較小呢?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地區並未馴化任何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而這些地區的土著居民之所以沒有馴化大型哺乳動物,是因為當地沒有可供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
  • 澳大利亞的動物都有什麼地方特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特狀況?
    澳洲缺乏大型食肉動物,就連真獸下綱的哺乳動物都很稀少,這裡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是某些猛禽、中大型爬行動物和食肉的中等體型有袋類動物,就連野生的澳洲野犬都不是澳大利亞的土著動物,而是大約公元前3000年時被原住民引進的。澳大利亞的物種地域性和獨有性都很高。在澳大利亞擁有的所有原生野生動物中,有大約84%的哺乳動物、45%的鳥類、89%的溫帶魚類是澳大利亞獨有的。
  • 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科學家發現12萬年前腳印
    海外網海外網9月18日電 科學團隊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的古代腳印,顛覆了科學家以往關於「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的結論。綜合加拿大《國家郵報》《沙特公報》報導,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團隊的科學家們日前調查發現,人類曾通過內陸穿越沙烏地阿拉伯北部。
  • 全球大型食肉動物面臨消失
    非洲獅是日漸消失的大型食肉動物之一。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由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展開的研究稱,獅子、豹、狼、水獺和熊等大型食肉動物的不斷減少正逐漸改變全球地貌。東南亞、南非與東非以及亞馬遜河流域是多種大型食肉動物銳減的主要地區。在西歐和美國東部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少大型食肉動物已經滅絕。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俄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系統和社會學系教授威廉?裡普爾(William Ripple)表示:「全世界的大型食肉動物都在減少,其中很多已瀕臨滅絕,數量不斷減少。但直到這些動物瀕臨消失,人類才開始意識到他們具有重要的生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