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發現了7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卻沒有佔領,留下一堆野狗

2020-12-03 騰飛說史

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地理課本上有這樣一句話:澳大利亞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的面積高達700多萬平方公裡,而人口卻只有2000多萬,於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這樣形象化的描述,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亞資源豐富,但人口稀少。緊接著,我們又有一個疑問,既然澳大利亞的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古代的中國人為什麼沒有移民到澳大利亞呢?其實,中國人的祖先曾經到達過澳大利亞,但是後來,並沒有成為這裡的居民。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澳大利亞的歷史。

澳大利亞大陸

第一:黃河流域農業人群與長江流域農業人群

在澳大利亞有一種野生動物,被稱之為「澳大利亞野犬」,澳大利亞野犬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野犬,而是已經馴化的家犬的野化種,澳大利亞野犬其實是中國人的祖先帶來的。公元前1500年左右,源於中國華南地區的南島語系民族經印度尼西亞多次登陸澳大利亞大陸,但是,在經過短暫停留之後,他們就離開了。接下來,我們將要討論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南島語系民族的起源與澳大利亞的社會發展模式。

澳大利亞野犬

隨著古DNA研究技術的發展,南島語系民族的起源問題在學術界正逐步獲得共識,即:南島語系民族是長江流域農業人群的後代。當然,在古DNA研究未取得進展的情況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和考古學家,根據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的相關研究,也推測出了一些結論,並且事實證明,這些結論與古DNA的研究結果是一致。

2017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系教授大衛·賴克主持的實驗室,在越南出土的古人類遺骸中提取了DNA,證實了古越南人與中國長江流域的農業人群有血緣關係,他們是長江流域農業人群與更早之前(5萬年前至1萬年前)分離出去的東亞人支系的混血兒。長江流域農業人群與黃河流域農業人群是在9000年前至1萬年前逐步形成的,黃河流域農業人群為我國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貢獻了絕大部分的血統,而長江流域農業人群則為東南亞、南太平洋等地的南亞語系人群與南島語系人群貢獻了大部分的血統。

越南語、柬埔寨語、孟語都屬於南亞語系,馬來語、爪哇語、峇里語、夏威夷語、毛利語皆屬於南島語系。我國臺灣省的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也屬於南島語系,我國臺灣省的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有:泰雅語、阿美語、卑南語等等。南島語系民族起源於我國的華南地區,他們首先在我國的福建沿海一帶活動,然後渡過臺灣海峽,進入臺灣島,最後,遷徙至東南亞、南太平洋的各個島嶼之上。

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範圍十分的廣泛,北起我國的臺灣島、海南島,南至紐西蘭,東起復活節島,西到馬達加斯加島,均是南島語系民族的分布區。南島語系民族如此高超的航海技術,其實是受到了長江流域文化的影響,他們在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生產生活,在我國的東南沿海與臺灣海峽,發展出了高超的航海技術,他們是新石器時代最偉大的航海者,乘坐獨木舟快艇駛向了印度尼西亞與南太平洋。當然,這一遷徙歷程是緩慢的,南島語系民族的擴散,是接力賽式的,從一個島嶼進入另一個島嶼,而不是像大航海時代的航海者那樣進行「蛙跳」,從這個島嶼直接跳躍很遠的島嶼上。

復活節島上土著居民也是南島語系民族

黃河流域農業人群為我國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貢獻了絕大部分的血統,藏族與漢族的血統最為親近,漢族與藏族分享著大部分共同的基因,我們的祖先都是黃河流域的農業人群,關於這一點,我們從語言上也能看得出來,漢語與藏語同屬於漢藏語系。現在的漢族走進青藏高原往往會有高原反應,而藏族則適應了高原的缺氧環境,既然藏族與漢族擁有共同的祖先,那麼,為什麼漢族會有高原反應呢?因為藏族的祖先攜帶了丹尼索瓦人的一個基因片段,這個基因片段幫助藏族很好地適應了高原環境。東亞人的基因組大約有0.2%來源於丹尼索瓦人,生活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現代美拉尼西亞人和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則擁有5%至6%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現代美拉尼西亞人的祖先、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與丹尼索瓦人發生基因交流的地點是在亞洲的南部。美拉尼西亞人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但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形成則較為複雜。

人類大約是在4萬年前至5萬年前進入澳大利亞的,最初的時候,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澳大利亞土著人群起源於單一的祖先族群,是第一批離開非洲的現代人類的分支,這一假說被稱之為「南方路線」,但是,現在隨著古DNA研究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群、紐幾內亞的巴布亞人和菲律賓的馬馬努亞人都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尼安德人與現代智人發生基因交流的時間是在5.4萬年前至4.9萬年前,而亞洲的現代智人與丹尼索瓦人發生基因交流的時間則是在4.4萬年前至4.9萬年前,這說明了什麼呢?

現代智人離開非洲之後,與尼安德特人發生了基因交流,時間是在5.4萬年前至4.9萬年前,然後,非洲以外的現代人分離為歐洲人與東亞人,東亞人在4.4萬年前至4.9萬年前與丹尼索瓦人發生基因交流之後,又分離為東亞人、巴布亞人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群,在中國的東亞人,逐步形成了長江流域農業人群與黃河流域農業人群,遷徙到紐幾內亞與澳大利亞的東亞人,則形成了巴布亞人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群。這說明巴布亞人、澳大利亞土著人群與中國人在更久遠之前有一個共同祖先,這個共同祖先生活在4.4萬年前至4.9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祖先,曾經在亞洲南部居住過一段時間,才遷徙到了澳大利亞,他們大約是在4.4萬年前至4.7萬年前,遷徙到了澳大利亞。

亞洲大陸

中國北京周口店發現的田園洞人生活在4.2萬年前至3.85萬年前,比山頂洞人生活的年代要早1萬多年,科學家們從田園洞人的古遺骸中提取了DNA,相關的研究表明,田園洞人與亞洲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有血緣關係,它們攜帶有少量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因此,我們可以作如下推斷,從非洲遷徙而來的東亞人,有一部分在中國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進行採集狩獵活動,並在9000年前至1萬年前形成了黃河流域農業人群與長江流域農業人群;還有一部分人經過西伯利亞遷徙到了美洲,為美洲的印第安人貢獻了部分基因;而在田園洞人出現之前,中國人的祖先已經與巴布亞人、澳大利亞土著人群分離了。中國人的祖先與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分離的地點是在亞洲的南部。

第二:南亞語系民族與南島語系民族

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於4萬年前至5萬年前進入澳大利亞,時間如果定準確一點,大概就是4.7萬年前,但是,這部分原住民到達澳大利亞之後,並不表明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群就與東亞人徹底分道揚鑣了,在後期,仍然有著有限的基因交流。這顯示,澳大利亞從古至今,都不是一個完全與世隔絕的大陸。究其原因,就是人類可以通過獨木舟,進行接力賽式的航海活動,經過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而到達澳大利亞。

為什麼中國長江流域的農業人群為生活在東南亞的南亞語系民族與生活在南太平洋的南島語系民族貢獻了大部分的基因呢?因為在1萬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人類發明了農業。地球上各個地區的人群都獨立馴化了當地的農作物與牲畜,農作物與牲畜的起源地,大致可以分為五個區域:新月沃地、中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美洲、巴布亞紐幾內亞。

水稻的馴化地點在中國的長江流域

各地農業的起源時間是不同的,新月沃地和東亞的農業起源最早,小麥和山羊是在新月沃地被馴化的,時間是在公元前9000年前,因為新月沃地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已經馴化了的小麥與山羊,因此,這我們通常認為人類在1萬年前發明了農業;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出現在中國的長江中上遊地區,湖南彭頭山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穀,農業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會因考古發現而不斷提前,因此,我們一般認為在距今9500年前至8000年前,中國人開始在長江流域廣泛種植水稻,在距今8000年前至7000年前,中國人開始在黃河流域廣泛種植粟,與此同時,中國人還馴化了豬;高粱至遲約於4000年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馴化,當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並未馴化任何大型哺乳動物;玉米是在中美洲的墨西哥被馴化的,根據最新的研究,玉米馴化的時間可追溯至9000年前,馬鈴薯則於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在秘魯的南部被馴化,美洲的印第安人還馴化了南瓜和甘薯,美洲唯一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是羊駝;香蕉、甘蔗是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被馴化的,但是馴化的時間無法確定,暫定於公元前7000年左右。

豬的馴化地點,也是在中國

農業的起源對於世界歷史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大事,但是,各個地區的農業所產生的影響力是不同的,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農業,是在新月沃地和中國。新月沃地和中國的農業,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並且改變了亞歐大陸的人口結構。為什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美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農業產生的影響力比較小呢?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地區並未馴化任何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而這些地區的土著居民之所以沒有馴化大型哺乳動物,是因為當地沒有可供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斑馬、河馬、犀牛、大象,但是,這些動物都無法被馴化,至今它們仍然不能被馴化;美洲馬和美洲駱駝早在農業產生之前,就因印第安人的狩獵而滅絕了,美洲只剩下了小型的羊駝可供馴化;巴布亞紐幾內亞與澳大利亞的大型哺乳動物同樣在人類定居這裡之後也滅絕了,比如:雙門齒獸和地懶,剩下的小型哺乳動物,比如袋鼠和考拉都是不適合作為牲畜的。

人類進入美洲和澳大利亞,之所以會導致當地的大型哺乳動物大規模滅絕,是因為人類在進入美洲和澳大利亞之後,狩獵工具已經十分先進了,當地的大型哺乳動物來不及等到人類發明農業就已經滅絕了。它們長期與世隔絕,沒有見識過人類的工具,不懂得與人類保持距離,而亞歐大陸上的大型哺乳動物,比如牛、馬、豬,已經與人類相處了幾十萬年的時間了,它們知道與人類保持距離。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現在地球上的野馬、野牛、野豬都非常懼怕人類,因為它們的祖先已經見識過人類的狩獵活動了,相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袋鼠卻不怎麼害怕人類。

澳大利亞西部的自然景觀

我們都知道,在農業產生之前,人類是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我們一般稱這些人群為「採獵人群」,在採集和狩獵的時代,人口數量是非常少的。率先進行農業生產的地區,其人口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人口一旦增長,必然是向周邊擴散,農業人口的擴散,使得地球上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農業人群每到一個地方,必然會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將森林、沼澤、草地等自然景觀改造為農田,播撒上小麥、水稻的種子,生產糧食,並把自己已經馴化的動物圈養起來。村莊、農田取代了原先的森林、草地,當農業人群向周圍擴散時,當地的採獵人群要麼放棄採集和狩獵,轉而生產糧食、飼養牲畜,過上從事農業的生活,要麼是遷徙到更偏遠的地區,繼續從事採集和狩獵活動。於是,我們會發現,農業人群會不斷取代當地的採獵人群,當然,有一部分採獵人群也融入到了農業人群之中。

中國長江流域的農業人群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大背景下,從我國的南方地區遷徙到了東南亞、南太平洋等地,與當地的採獵人群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南亞語系民族與南島語系民族。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東南亞國家的南亞語系民族與散布在各個島嶼上的南島語系民族,都是中國長江流域農業人群的後代。

日本列島的情況也是如此,現代日本人是繩文人與彌生人的混血兒,繩文人是日本的採獵人群,而彌生人是日本的農業人群。現代智人大約是在5萬年前遷徙到東亞的,人類遷入東亞之後,部分東亞人約在3.8萬至1.8萬年前經中國的東南沿海、朝鮮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相繼遷徙至日本列島,形成了繩文人,直到3000年前,繩文人還一直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中國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農業人群形成之後,於2000年前至3000年前,開始大規模移民日本列島,彌生人與中國長江流域的農業人群密切相關,他們擁有有發達的稻作文化,彌生人與繩文人不斷混血,形成了日本人。日本人有80%的血統源自於農業人群,而只有20%的血統源自採獵人群。

日本彌生時代的遺址,此時已經有農業了

同樣的情況,在歐洲也發生了,但是,歐洲的地貌比較開放,歐洲的混血情況較為複雜,新月沃地產生農業之後,來自於安納託利亞高原的農業人群,迅速向歐洲擴散,融合併取代了歐洲當地之前已經遷入的採獵人群。當然,歐洲的混血事件更為複雜,在後來的歷史時期,還經歷過幾次大規模的民族遷徙,才形成了今天的歐洲人,本文在此不贅述。

第三:澳大利亞真實的地理環境

本文的前兩節內容,都是在為第三節內容作鋪墊,為了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亞的氣候環境與歷史,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人類起源的相關故事,在前兩節的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來自於中國的南島語系民族,曾經遷徙到了巴布亞紐幾內亞,並且還登陸過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留下了已經馴化的狗,後來,這些狗重新野化,變成了澳大利亞野犬,那麼,接下來,我們將要討論的是,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沒有發現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野犬的幼崽,非常像中華田園犬

長江流域的農業人群向東南亞、南太平洋的遷徙活動,其發生的時間,要遠遠早於西周王朝建立的時間。本節內容所要討論的「古代」,特指先秦、秦漢之後的古代。

澳大利亞雖然地處南半球,但是,離中國並不是很遙遠,因為有東南亞作為中轉站。起源於中國的南島語系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登陸過澳大利亞了。西周王朝建立之後,中國的航海技術、農業技術是越來越發達,按照道理來說,中國人應該繼續移民澳大利亞,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明清時期,中國有大量的漢族人口,遷徙至東南亞,形成了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社群,這一歷史事件稱之為「下南洋」,然而,我們卻並未發現有大量的華人經過東南亞移民至澳大利亞,這一塊7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並沒有等待中國人去開發,反而讓歐洲人捷足先登了。

在世界歷史的學習中,我們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知,那就是認為澳大利亞是歐洲的航海家發現的,其實人類很早就知道有澳大利亞了,澳大利亞並不是像美洲大陸那樣,完全與世隔絕。

19世紀,歐洲人移民澳大利亞

早在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之前,澳大利亞北部的土著居民就與印度尼西亞的望加錫保持著貿易往來,在公元1000年左右,即北宋與南宋時期,每一年都有獨木舟從印度尼西亞的望加錫航行至澳大利亞的北部一帶,這些獨木舟來到澳大利亞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海參。海參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名貴的食材,因為古代的中國人認為海參具有大補的功效,歐洲人一般不吃海參,海參在歐洲不受歡迎。古代的中國人特別熱衷於海參,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人,也比較喜歡海參,但是,日本人就不太熱衷於海參了,因此,海參對於東南亞、澳大利亞當地的居民來說,並不是什麼名貴的食材,而海參一旦到了中國,價值立刻翻倍,因為古代的中國人喜歡海參,所以,每一年都有獨木舟從印度尼西亞的望加錫航行至澳大利亞運載海參,然後再經印度尼西亞出口到中國。

澳大利亞沒有發展出農業文明,其根本原因在於澳大利亞的地理環境不適合農業的發展,澳大利亞實際上是地球上最乾旱、最貧瘠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的中間是一塊巨大的沙漠,正因為澳大利亞乾旱、貧瘠,所以,澳大利亞的人口才少。澳大利亞旱災的劇烈程度也是人們難以想像的,時而乾旱,持續數年不下雨,時而又傾盆大雨,這主要是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澳大利亞之所以經常出現持續時間很長的森林大火,就是因為澳大利亞的乾旱天氣引起的。澳大利亞叢林大火,對於澳大利亞人來說,其實是經常出現的事件。因此,在古代,開發澳大利亞的土地用以農耕,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氣候溼潤時,人口會增加,而到了乾旱時,人們就無法生存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寧願選擇採集和狩獵,維持一個人口密度較低的社會,也不願意種莊稼,這都是因澳大利亞特殊的氣候環境而被迫做出的選擇。

19世紀,澳大利亞的一場乾旱天氣

澳大利亞內陸是廣袤的沙漠,這裡的氣候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澳大利亞的面積是700多萬平方公裡,而沙漠和荒漠地帶,則多達340萬平方公裡,幾乎達到了整個澳大利亞大陸面積的一半。北部和西北部靠近東南亞的部分,是熱帶草原氣候,整體而言,也比較乾旱,不太適合小麥、水稻的生長。中國人從東南亞移民到澳大利亞,首先登陸的地點就是澳大利亞的西北部、北部一帶,而這些地方都不適合農耕。因此,古代的中國人只對澳大利亞的海參感興趣,而不會在意澳大利亞廣袤的沙漠和草原。

為什麼歐洲人發現了澳大利亞之後,澳大利亞有了小麥帶和牧羊帶呢?因為歐洲人是從東南部和西南部開始定居的。澳大利亞大陸最溼潤的地區是東南部和西南部,小麥帶與牧羊帶就位於東南部與西南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是亞熱帶溼潤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西南部則是地中海式氣候。因此,澳大利亞的農業能夠發展起來,必須等到大航海時代,只有跨區域的遠洋航行,人們才有可能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定居。那麼,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為什麼沒有在相對溼潤的東南部與西南部發展出農業呢?因為澳大利亞大陸的本土缺乏可供馴化的穀類植物與大型哺乳動物。現在,澳大利亞的農作物和牲畜,幾乎都是歐洲人帶來的,沒有一種農作物與牲畜是本土的。在歷史上,南亞語系民族與南島語系民族,曾經在澳大利亞大陸的邊緣登陸過,但是,他們很快就放棄了定居,因為這裡的氣候非常的乾旱,即便是有部分南亞語系民族與南島語系民族融入到了澳大利亞當地的土著人群中,他們也是過著採集與狩獵的生活,澳大利亞當地的土著人群與亞洲大陸的居民維持著有限的基因交流。

澳大利亞適合農業的地方東南部與西南部

事實上,在古代,更為遙遠的紐西蘭,都比澳大利亞更適合農業,公元1200年左右,屬於南島語系民族的毛利人乘坐獨木舟來到紐西蘭,並逐步擴散至紐西蘭的北島與南島以及周圍的一些小島上,毛利人種植甘薯、芋頭,還飼養豬,紐西蘭的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與牲畜的飼養。

通過對澳大利亞歷史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澳大利亞雖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卻是一個小國,關於這一點,澳大利亞與日本的情況是恰恰相反的,日本看上去很小,但是卻不是一個小國。澳大利亞的面積是70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數量卻不足3000萬,日本的面積只有3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數量卻高達1億多。澳大利亞人口少,是因為被環境因素限制了,有40%多的土地是沙漠和荒漠,無法發展農業,自然也就無法支撐龐大的人口數量,如果澳大利亞與北美一樣,有大量的土地適合農耕,那麼,經過幾百年的移民,澳大利亞的人口數量與美國的人口數量是不相上下的。澳大利亞大陸是地球上最乾燥、最乾旱的大陸,澳大利亞人口少,是一個小國,而非我們想像的那樣,是一個大國。

相關焦點

  • 中國至今還有哪些領土沒有被收回?佔領我國領土的國家有多少?
    中國至今還有哪些領土沒有被收回?佔領我國領土的國家有多少?之後諸侯紛爭,秦國最後打敗了所有的國家,完成了大統一,從那時候開始,雖然經歷了無數的朝代更替,但是每個朝代的領土始終都是完整的,而且一直在對外擴張,直到清朝的時候有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加上混亂的內戰,以至於直到現在的我國,領土依然不完整。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中國至今還有哪些領土沒有被收回?佔領我國領土的國家有多少?
  • 俄羅斯遠東五大城市,有四座曾經是我國領土,看看它們發展怎麼樣
    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人習慣的叫法就是西伯利亞,這個地區面積真大,面積621多萬平方公裡,人口卻只有630多萬,很多地方是地廣人稀,荒涼無比。在16世紀末以前西伯利亞還不是俄國的領土,17世紀至19世紀時,沙俄東擴強佔了我國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正是有了這些中國領土,俄羅斯在亞洲才有了立足之地。伯力,改名哈巴羅夫斯克,俄羅斯遠東第一大城市,曾為中國領土,城區面積156平方公裡,人口約120萬。
  • 巴丹群島,中國人最早發現的島嶼,現在歸菲律賓
    位於兩條海峽中間的群島叫做巴坦群島(又叫巴丹群島),共有50個島嶼,面積209平方公裡。北邊距離臺灣島142公裡,是菲律賓最北邊的領土,其中只有3個最大的島嶼有人居住:伊巴雅特(Itbayat)、巴丹(Batan)和沙坦(Sabtang)。島上的原住民講南島語系,與臺灣達悟人語言近似。戰略位置重要,中國軍機繞臺經常經過巴士海峽,這裡也是颱風經常經過的地方。
  • 六年前中國悄悄收回一片領土,約為30個澳門,回歸前一夫可娶七妻
    ,僅在西北和東方邊陲就割讓領土140萬平方公裡以上。中國人深深領會了什麼叫弱國無外交。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力日益昌盛,經濟、政治、軍事等建設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就,特別進入21世紀後加速奔跑,一舉超過俄羅斯、日本等昔日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事務舞臺上的話權語越來越重要,中國人揚眉吐氣,徹底站立起來!中國這頭雄獅和巨龍也徹底甦醒了!
  • 晚清「最有能力」的中國人:將遺棄多年領土收回,相當於4.5個日本
    那麼,今天小編特意為你們介紹一位同樣是晚清的中國人,此人非常有能力,把清朝遺棄10多年、相當於4.5個日本的領土給收回了。要知道,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一敗再敗,不斷地被列強掠奪中國的領土以及在華的資源,那時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 亞洲唯一沒有加入聯合國的國家,一半領土被鄰國佔領,靠外援為生
    其中,巴勒斯坦是唯一沒有加入聯合國的亞洲國家。;約旦河西岸位於以色列中東部,約旦的西部,面積為5800平方公裡。1947年11月,在歐美國家的推動下,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決定將巴勒斯坦地區劃分兩個國家-以色列、巴勒斯坦,兩國分別佔有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55%、45%的領土,耶路撒冷則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
  • 離關島基地最近的塞班島,如今為美國領土,為何多為中國人
    塞班島曾經多次易主,如今成為美國領土,為何島上大多是中國人,塞班島是美屬北馬裡亞納群島聯邦最大島嶼和首府所在地,它位於太平洋,是北馬裡亞納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地理位置上位於亞洲,更像是東南亞的海島,但塞班島卻真真實實的屬於美國,他是美國的領土,島上的居民都持有美國的護照,整個島嶼面積約185
  • 英國最大海外屬地,面積超170萬平方公裡,世界各國至今都不承認
    3367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相當於全世界陸地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但是英國的鼎盛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迎來了歷史的轉折點「二戰」。但是在英國人眼裡他們並不止這些領土,他們對外宣稱大英帝國擁有英倫四島以及14塊海外領土,其面積高達200多萬平方公裡。其中最大的一塊領土十分受英國珍視,它的面積高達170多萬平方公裡,比南非大陸還要大,但英國的這塊海外領土至今都不被世界各國承認。
  • 此國有600多萬華人,每年許多中國人去旅遊,卻侵佔南海3個島礁!
    此國有600多萬華人,每年許多中國人去旅遊,卻侵佔南海3個島礁!亞洲有很多國家,有的是發達國家,也有的是發展中國家,就像我大中華,就是發展中國家。當然,我們發展中的國家就要互相幫助,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但是有這樣一個國家馬來西亞,島上有600多萬的華人,不知道大家了解嗎?這裡在九十年代突然經濟很發達,到現在已經是亞洲四小龍的一個,這些年來的旅遊產業發展得非常快。而且這個地方資源又很多,氣候也很好,新興的產業在這裡有著很好的條件,所以馬來西亞藉助這個時機,得到了飛速進步,至今還是許多國人旅遊的首選地,每年都有很多人旅遊。
  • 世界上欺軟怕硬的國家,佔領弱國3/4領土,卻看著自己國土被佔領
    世界上欺軟怕硬的國家,佔領弱國3/4領土,卻看著自己國土被佔領人與人之間有實力的強弱之分,其實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有,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實力更強的人或者國家會有更強的話語權,而落後的人或國家就只能受別人的欺負。
  • 面積60多萬平方公裡,地處熱帶的馬達加斯加為何只有2000多萬人口
    從世界地圖上看,細心的人就會發現,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和澳洲大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在大陸的右下角伸出了「一隻腳」。歐亞大陸在其右下方有臺灣島,呂宋島等島嶼,澳洲大陸在右下方擁有著紐西蘭的南北兩島,而古老的非洲大陸在右下方有著面積60萬平方公裡的馬達加斯加島。
  • 新中國成立後收復了哪9塊領土?其中一塊領土相當於176個澳門
    旅順港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中心白玉山南,地處黃海渤海要衝,為京津重要門戶,與山東廟島列島、登洲頭共扼渤海海峽咽喉,為天然的北方不凍良港,自古就是中國領土。1894年被日本佔領,直到1945年8月22日,旅順港才由蘇聯紅軍解放。新中國成立後,與蘇聯重新籤訂條約,規定不遲於1952年末,蘇聯無條件歸還所有權利和財產給中國。
  • 中國人不僅是最先發現命名了南海,還最早管理了南海諸島
    南海南北縱跨約2000公裡,東西橫越約1000公裡,面積約350萬平方公裡,其中中國領海總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我們翻開中國地圖,看到南海九段線,距離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距離很近。那麼為什麼說南海的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的領土呢?作為中國人,必須要了解這段歷史。
  • 美國領土增加25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英國
    ,就是美國領土增加了25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英國那麼大,原本美國的領土面積為937萬平方公裡,現如今已經達到了963萬平方公裡,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要知道美國近年來雖然在國際上橫行霸道,對外發動了很多的戰爭,但是從來沒有聽說美國主動侵略了某些國家,原來美國增加的25萬平方公裡土地,是在1997年那一年增加的,那麼1997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西班牙面積相當於四川,經濟相當於江蘇,南端土地被英國佔領
    歷史上的西班牙可謂全球大帝國,在亞非拉地區有著廣闊的殖民地,雖然殖民時代的光輝早已謝幕,但西班牙文化和西班牙語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的菲律賓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通過本文我們來了解一下現在的西班牙。西班牙緯度相當於河北,面積相當於四川,人口相當於廣西西班牙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6度至43度之間,和我國的華北地區的河北省緯度相當。
  • 我國還能恢復清朝領土麼?
    從世界歷史來看,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最大基礎,其實就是領土,領土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所以古代多數的戰爭和戰亂都是因為領土,即使到現在,世界範圍內之所以還有那麼多的矛盾,那麼多糾紛,也都是因為領土問題,而且還多數因為固有的領土,很多國家都想要收回自己的故土,以保障民族的發展和不辜負祖先的創造,最典型俄羅斯就是如此。
  • 野兔野狗尚未解決,又一物種在澳洲泛濫成災,中國人餐桌上很常見
    澳大利亞雖是發達國家,氣候環境對人類卻並不宜居,而動植物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瘋狂繁衍生息,外來物種更是能輕而易舉發展成大家族,諸如野兔野狗這類入侵生物,讓澳洲人頭疼不已。兔子和狗在我們中國人眼裡是很可愛的動物,也有一些中國人喜歡吃它們,但是就拿野兔來說,百年間澳洲野兔數量一度高達百億隻,澳大利亞投入大量成本,才讓野兔數量減少至上億隻,可惜問題依然得不到徹底解決。
  • 野兔野狗尚未解決,又一物種在澳洲泛濫成災,中國人餐桌上很常見
    澳大利亞雖是發達國家,氣候環境對人類卻並不宜居,而動植物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瘋狂繁衍生息,外來物種更是能輕而易舉發展成大家族,諸如野兔野狗這類入侵生物,讓澳洲人頭疼不已。兔子和狗在我們中國人眼裡是很可愛的動物,也有一些中國人喜歡吃它們,但是就拿野兔來說,百年間澳洲野兔數量一度高達百億隻,澳大利亞投入大量成本,才讓野兔數量減少至上億隻,可惜問題依然得不到徹底解決。
  • 我國領土面積已經增加了,不再是960萬平方公裡,國人都應該牢記
    從我們接觸地理的時候就知道,中國的領土有960萬平方公裡,這個面積超越了整個大洋洲。但這個數據只是一個約估,當時測量出來的數據還沒有到達960。最新的土地面積測量結果,表示中國領土已經增加了,再也不是960萬平方公裡了,達到了973萬4230平方公裡,一下子多出十幾萬,都多出來的面積都已經超過了一個韓國了,日本滿世界跑找不到一塊島,中國彈指一揮間就有了三分之一個日本。國人都應該牢記了,以後出門將的時候不要再說中國只有960了,不然的話963的美國人就要問為什麼你們比我們少排名還靠前?
  • 南極洲上演"領土爭奪戰"
    來源:廣州日報    英國挑起「戰爭」    據報導,英國政府計劃向聯合國提出一項動議,要求獲得南極海底大片海床所有權,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裡,並享有在這一區域開採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權利。英國外交部目前已經證實了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