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型食肉動物面臨消失

2021-01-19 人民網環保

非洲獅是日漸消失的大型食肉動物之一。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由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展開的研究稱,獅子、豹、狼、水獺和熊等大型食肉動物的不斷減少正逐漸改變全球地貌。

研究人員通過對31個食肉物種進行分析,指出生境喪失、人類迫害、獵物缺失等環境危機共同導致了食肉動物銳減。其中,75%正在逐漸減少,17個物種的規模是從前的一半不到。東南亞、南非與東非以及亞馬遜河流域是多種大型食肉動物銳減的主要地區。在西歐和美國東部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少大型食肉動物已經滅絕。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俄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系統和社會學系教授威廉?裡普爾(William Ripple)表示:「全世界的大型食肉動物都在減少,其中很多已瀕臨滅絕,數量不斷減少。但直到這些動物瀕臨消失,人類才開始意識到他們具有重要的生態效應。」

研究人員梳理出7大具有廣泛生態效應或「營養級聯」的物種,包括非洲獅、豹、歐亞猞猁、美洲獅、灰狼、海獺和澳洲野狗。

研究小組記錄了美洲獅和狼對重建森林林分、恢復黃石公園等北美國家公園中岸棲植物的影響。他們發現,食肉動物的減少促進了鹿和麋鹿等食草動物的生長,但也因此導致植被生長紊亂,影響了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的生態狀況,並大規模改變了其他生態領域。

此外,科學家們對歐亞猞猁、澳洲野狗、獅子和海獺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在非洲某些地區,獅子和豹的減少導致了東非狒狒的激增,對農作物和家畜造成了威脅。在阿拉斯加東南部水域,虎鯨的掠食使得水獺數量銳減,導致海膽數量上升,海藻層受損。

研究人員呼籲全世界聯合起來,共同保護大型食肉動物和人類和平共處,食肉動物在生態體系中扮演著多種角色,影響著社會和經濟效益,人類應增強對大型食肉動物生態系統影響力的了解。

裡普爾表示:「人類對這些食肉物種的接受度是動物保護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這些動物具有生存權,但它們也為人類創造了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價值。」

相關研究紀錄顯示,保護食肉動物的措施有碳封存、河岸恢復、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疾病控制。通過在大型食肉動物棲息地開展保護措施,如狼出沒的美國黃石公園和歐亞猞猁的聚集地芬蘭,當地生態系統已迅速產生變化。

裡普爾說:「黃石公園生態環境的恢復能力驚人,雖然不是所有地方都快速發生變化,但部分地區的生態系統已經開始好轉。自然內部緊密相連,一個物種可以通過不同渠道影響很多物種,科學家應懷著謙虛的態度去看待自然世界裡的各種聯繫。」(顧璨)

相關焦點

  • 動物世界中的「致命誘惑」:大型食肉動物經常用肉吸引小型動物
    他們的「致命吸引」理論發現,較小的掠食者被剩餘的殘渣吸引到大型掠食者的捕殺地點,如果大型食肉動物躲在附近,這些小型掠食者可能會被捕殺。這項研究於3月18日發表在《生態學快報》雜誌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各地的幾十處景觀中,研究食肉動物的捕殺和清除活動。作者說,從他們的分析中得出的模式可以用來對全球大型食肉動物做出重要的管理決策。
  • 大型食肉動物喪失逾九成棲息地—新聞—科學網
    大型食肉動物的生存範圍越來越受到限制。不過,在這些有著神賜能力的捕獵者面臨極大的困難時,土狼的表現要好很多。對大型陸地捕食者生存範圍進行的首次全球性研究得出了上述結論。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 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Chris Wolf和William Ripple分析了大型食肉動物的歷史記載以及它們在公元1500年左右的首選棲息地地圖。
  • 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地區,其中,雪豹、藏羚、野犛牛、藏野驢、藏原羚、棕熊、巖羊等為青藏高原特有種,有許多已被列入全球珍惜瀕危物種。文/張添福 圖/曲麻綠色江源雪豹監測隊中新社西寧3月9日電 (記者 羅雲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項目主任趙翔9日介紹,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紅外相機照片和幾萬條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同時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 世界自然基金會:大熊貓保護為大型食肉動物保護帶來機會
    我們認為,這個研究成果表明應該更加重視大型食肉動物在健康的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它們的保護,而非大熊貓保護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沒有貢獻。相比食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對棲息地要求更高、對人類活動的幹擾也更敏感。在全球範圍內都經歷了大規模的退縮。
  • 大熊貓身邊的大型食肉夥伴越來越少了,專家呼籲高度關注
    相比20世紀中期,已經有95%的豺、81%的豹、77%的狼、38%的雪豹在保護地內消失。僅存的大型食肉動物則主要集中在2個區域性保護地網絡——秦嶺中部自然保護區群和邛崍山自然保護區群。研究稱,豹、雪豹、狼和豺這四個物種已經在相嶺和涼山兩個南部山脈地區功能性滅絕。
  • 監測結果顯示: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監測結果顯示: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2020-03-09 18:46:12文/張添福 圖/曲麻綠色江源雪豹監測隊  中新社西寧3月9日電 (記者 羅雲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項目主任趙翔9日介紹,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紅外相機照片和幾萬條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同時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大型食肉動物試圖「接管」人類城市被一網打盡
    為了躲避和消滅這場可怕的瘟疫,全球各國不得不停止生產生活,讓人們進入隔離狀態,曾經繁華的街道已經空無一人,人類活動已經降到最低,地球似乎停止了轉動。人類空出來的「生態位」,很快就有動物來覬覦了,日本鹿、泰國猴、義大利的海豚和野豬,都紛紛走上城市街道或人類海港,悠哉悠哉地覓食嬉戲。
  • 三江源: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 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
    央視網消息:近日,北京大學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和調研人員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
  • 比起掠食者 大型食草動物更有可能滅絕
    一般來說,在我們的認知裡,食肉動物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更大。但最新一項針對超過24000種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研究表明,食草動物,尤其是大型動物的生存更加危險。該報告於8月5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這篇論文讓我們注意到,在營養循環、森林再生和其它關鍵生態系統服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食草動物,在人類活動中極其脆弱。」邁阿密大學的生態學家Mauro Galetti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陸地十大食肉動物排名,陸地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嗎!
    十大陸地食肉動物有多強,哪種食肉動物最厲害,陸地上生活著許多大型食肉猛獸,由於生活環境和區域不同,導致它們演變出了各自的生存技巧,有獨行的、有群居的、有擅長偷襲的、有擅長正面進攻的,如果將所有食肉動物作比較,到底哪種動物戰鬥力更強,更兇猛呢?
  • 食肉動物頭上都沒有角?錯,這種食肉動物頭上有兩個
    「角」常見於食草動物的頭部,比如鹿、羊、牛、羚羊等等,而我們常見的食肉動物,比如獅虎豹等都是沒有角的。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食肉動物都沒有角呢?答案是否定的。大自然千奇百怪,動物的形態也各異,只不過長角的食肉動物相對較少而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誰是長角的食肉動物?
  •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自然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只有你足夠強大,才可以在惡劣的環境當中生存下來,否則你面臨的只能是淘汰,這就是達爾文曾經說到過的優勝劣汰,在動物當中分為食肉性動物和食草性動物,食肉動物體型非常的強大,並且異常兇猛,而食草性動物體型相對比較小,性格也會更溫順一些,這些食肉動物是以食草動物為食的,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在看到食肉動物之後,食草動物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跑
  • 丟食肉動物的臉,明明是食肉的大熊貓,怎麼成了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 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闢謠:澳大利亞沒有食肉動物?從古至今,這裡從不缺少食肉動物
    有許多的小夥伴認為,澳大利亞之所以動物泛濫是因為這裡沒有食肉動物導致的。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許多人把澳大利亞生物泛濫的根本放在沒有食肉動物上,其實,澳大利亞是有食肉動物的。從上新世開始,澳大利亞就有著兇猛的食肉動物,從已發現的化石看,澳大利亞最早的大型食肉動物就是袋狼。袋狼是一種有袋類食肉動物,屬於哺乳綱袋鼬目。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袋狼最早出現在上新世的中期,距今約400萬年前。袋狼有著1.2米的體長(不含尾巴),平均30公斤的體重。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因此,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中,獸孔目下的動物有食肉動物也有食草動物,所以 ,說上面的說法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最終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動物,而真犬齒獸類是原始的食蟲類動物,所以,說它是食肉動物也在情理之中。為什麼原始的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為食草動物?
  • 遍布亞歐北美的大型食肉動物,其數量約為三大貓科猛獸總和的四倍
    按照能量金字塔的原理,處於生物鏈頂端的物種,數量要遠遠小於底端的物種,比如大型食肉動物,它們的數量要遠遠小於昆蟲老鼠,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獵物和大面積的棲息地,在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之下,這些大型食肉動物往往最先受到影響,數量急速下降,一部分走向滅絕,一部分瀕臨滅絕。
  • 當山中缺少虎豹等大型捕食者後,食草動物正慢慢改造環境
    因為這座島與澳洲主大陸上有海峽相隔,殖民者暫時未觸及此地,給了袋狼一段喘息的時光,只是後來隨著殖民者的登島,袋狼唯一的棲息地消失了,而它們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澳洲唯一最主要的食肉動物消失了,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導致當地植物群落之間被另一個植物群落所取代,且直接改變了澳洲當地野生動物的生存格局。
  • VOA慢速 | 食草動物面臨滅絕的風險更高
    But a wide-reaching new study finds that plant-eating animals, or herbivores, are at higher risk of extinction.科學家們常常擔心世界上的食肉動物滅絕。但一項涉獵廣泛的新研究發現,以植物為食的動物或食草動物面臨的滅絕風險更高。
  • 沒有獅虎豹和狼群的澳洲,最厲害的食肉猛獸是什麼動物?
    導讀:沒有獅虎豹和狼群的澳洲,最厲害的食肉猛獸是什麼動物?袋鼠是澳大利亞的國寶級動物,長得五大三粗,實力也很強,特別是它的尾巴,橫掃過去的話估計能夠打斷人類的肋骨。不過即便是袋鼠再怎麼兇悍,它也是吃素的所以在性格上面並沒有食肉動物那麼兇,攻擊性也沒有那麼強,根本不能用猛獸來形容它們。那麼澳大利亞的猛獸究竟缺乏到什麼程度呢?可以從兩個事跡看出來。首先第一個就是當年泛濫成災的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