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這裡!三江源: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 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

2020-12-05 央視網新聞

央視網消息:近日,北京大學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和調研人員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

土撥鼠學名旱獺,因為它們繁殖能力強,家族龐大,又與牛羊一起啃食牧草,而且有一個頗為令人頭疼的習慣——酷愛挖坑打洞,刨斷草根,一度被認為是草場的破壞者而遭到滅殺。然而,旱獺的洞,在動物界裡卻另有一番用途。我們在旱獺的洞穴旁邊,安裝了紅外線監控。在監控中,我們看到,一家兩口的荒漠貓很快搶佔了旱獺的洞穴,荒漠貓可是青藏高原的稀客,其行蹤隱秘。在其他的土撥鼠洞穴,我們分別監測到了藏狐、兔猻、狗獾等甚至還有許多鳥類。這些洞穴有的是被現任住戶搶佔的,有些是旱獺自己廢棄不用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呂植:「旱獺它是青藏高原的一個工程師,造房子的,很多動物都享受它創造的這個空間。」

旱獺的洞穴在青藏高原為諸多動物提供了隱蔽、可供繁殖的巢穴。而它們本身更是作為一種食物,為十幾種大型食肉動物提供食物,是高原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物種。

和旱獺類似的小動物還有鼠兔,這種曾經被視作草地退化元兇的草食動物,一度跟旱獺一樣,在高原草場中是被滅殺的目標。其實,它同樣是是草原生態系統裡非常關鍵的物種。除了疏鬆土壤、提高草地滲透性之外,更是為一些高原的小型鳥類提供躲風避雨的臨時場所。 鼠兔同時也是一種食物,為狼、棕熊等提供食物,是20到30多種哺乳動物以及鳥類食物的主要或者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呂植:「除了哺乳動物,還有鳥類,而像貓頭鷹、金雕等,它們吃的就是鼠兔,所以沒有鼠兔的話,也就沒有頂端的這些動物。」

專家認為,過去高原上滅殺旱獺或者鼠兔的行為,在草原管理政策上仍然是存在的,但現在,已改用引進天敵的辦法。這種新的方法,從整個高原生態鏈和諧的角度考慮看,讓大自然自己協調生態平衡,是一種更好更有效的方式。

據調查,我國青藏高原上分布的8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灰狼、豺、雪豹、雲豹、豹、猞猁、棕熊、亞洲黑熊。而在三江源地區紅外監控記錄到的是:雪豹、豹、狼、棕熊、猞猁、豺等六種大型食肉動物。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呂植:「青藏高原的大型食肉動物的種類是全球最多的, 我們至少有八種,而非洲,食肉動物獅子呀、 豹子呀,數量很多 ,但是它的種類還沒有青藏高原多,就七種。」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地區,其中,雪豹、藏羚、野犛牛、藏野驢、藏原羚、棕熊、巖羊等為青藏高原特有種,有許多已被列入全球珍惜瀕危物種。文/張添福 圖/曲麻綠色江源雪豹監測隊中新社西寧3月9日電 (記者 羅雲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項目主任趙翔9日介紹,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紅外相機照片和幾萬條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同時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 科學團隊監測分析顯示 三江源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區及祁連山國家公園即將正式掛牌成立。為進一步摸清這兩個地區野生動物分布情況,去年底到今年初由相關專業科研機構和管理部門聯合組成的調查隊伍連續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近日,從近年監測到的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科學團隊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土撥鼠學名旱獺,因為繁殖能力強,家族龐大,又與牛羊一起啃食牧草,而且有一個頗為令人頭疼的習慣——酷愛挖坑打洞,刨斷草根,一度被認為是草場的破壞者而遭到滅殺。
  • 監測結果顯示: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監測結果顯示: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2020-03-09 18:46:12文/張添福 圖/曲麻綠色江源雪豹監測隊  中新社西寧3月9日電 (記者 羅雲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項目主任趙翔9日介紹,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紅外相機照片和幾萬條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同時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 三江源:全球雪豹連片分布最集中地區
    雪豹是處於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被稱為「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其存在象徵著當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作為活躍在高山之巔的神秘物種,一直是人類高度關注的重要物種之一。雪豹數量稀少,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區域,活動隱蔽,人們在野外很難見到其蹤影,因此,監測難度大,對保護研究技術要求高。
  • 海洋生物真的大都是食肉動物嗎?它們的食物鏈是怎樣的?
    簡單的說,就是大型食肉動物們佔據能量塔的最頂端,中小型食肉動物次之,食草動物在食肉動物之下,而草木則成為了生產者,在能量塔中起到基石的作用。從陸地生物的能量塔看,最多的是生產者,食草動物次之,最後才是食肉動物,這是由於能量在向上傳遞時遞減造成的。那麼,為什麼海洋中大多是肉食動物,食草動物卻很少呢?
  •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時間:2020-10-03 21: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 9月30日、10月1日傍晚,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
  •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隊員在青海三江源地區發現罕見藏棕熊
    「我們傍晚5點左右架設好設備,非常驚喜的是,6:30左右就拍到藏棕熊了,當時非常興奮!」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介紹。此前,他們在周邊地區開展了一些走訪,有用的信息並不多。但隊員們發揮野生動物追蹤方面的特長,根據糞便、足跡等,在巴塘草原一帶劃定大型野生動物出沒的範圍,並設點蹲守,沒想到很快就成功了。
  •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野生動物向周邊擴散
    2014年,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協助其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開展多項野外工作。「看到三江源保護區裡的野生動物生機勃勃。食物鏈關係、生物多樣性都非常完整。親眼看到了白唇鹿、雪豹、狼、猞猁,還有各種猛禽如金雕、草原雕等國家一級、二級野生動物,簡直太多、太豐富了,野生動物在此繁衍非常健康。」李理表示。「但我們沒有看到藏棕熊,所以一直念念不忘。」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這是為什麼?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在動物世界裡每當演到非洲大草原,永遠都少不了非洲獅、鬣狗和長頸鹿等生物。在非洲大草原上,鬣狗和獅子是競爭者,它們有著共同的食物來源,並且時常會相互搶奪對方的食物,屬於夙敵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那種。
  • 食物鏈斷裂人獸衝突升級 三江源驚現「熊吃人」
    然而,「犯案」的藏棕熊是國家重點保護獸類,近年來人獸衝突加劇,這是動物保護人士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棕熊傳說  「一個老阿媽在野地裡豎了個房子,她去打水回來看到一隻熊進了家門,嚇了一跳說:太可怕了!難道世界末日來了嗎?這時候熊回答她說:老阿媽別害怕,世界末日早在幾年前就已經來了!」尼尕說了一個有關熊的段子,引來旁人哈哈大笑。
  • 動物世界中的「致命誘惑」:大型食肉動物經常用肉吸引小型動物
    在世界許多地方,食物鏈不平衡。如果沒有像狼和灰熊這樣的頂級捕食者,那麼像郊狼和狐狸這樣的小型食肉動物,或者像鹿和麋鹿這樣的食草動物,它們的數量會急劇膨脹,不受控制。這會引發生態不平衡。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型捕食者在控制小型捕食者和鹿方面扮演著關鍵但卻出人意料的角色。
  • 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它們都是天生的掠殺者,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陸地頂級食肉動物有哪些?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其實非常多,在陸地上根據動物生活的地域不同,很多動物幾乎都沒有天敵,是當之無愧的食物鏈霸主,可能第一眼我們就會想到老虎,獅子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其實除了它們還有許多強大的掠食者,無論是獨居還是群居,它們都能在整個自然界打下一片生活區域。
  • 三江源國家公園多次捕捉到雪豹影像
    位於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世界雪豹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人民政府,同阿里巴巴公益、愛德基金會合作,在治多縣境內共布設58臺紅外相機,截至目前已多次捕捉到雪豹活動影像。此前報導:西寧地區首次拍攝到雪豹清晰影像「這是西寧地區首次捕捉到雪豹的清晰影像,這意味著西寧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 世界自然基金會:大熊貓保護為大型食肉動物保護帶來機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對此作出回應,全文如下:近期,我們注意到李晟教授團隊所發布的研究報告(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across the giant panda distribution range),展示了大型食肉動物在大熊貓分布區減少的大趨勢。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吃?
    朋友們,你有沒有發現似乎我們人類只吃食草類型的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如此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下食物鏈就知道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而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全球大型食肉動物面臨消失
    非洲獅是日漸消失的大型食肉動物之一。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由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展開的研究稱,獅子、豹、狼、水獺和熊等大型食肉動物的不斷減少正逐漸改變全球地貌。 研究人員通過對31個食肉物種進行分析,指出生境喪失、人類迫害、獵物缺失等環境危機共同導致了食肉動物銳減。其中,75%正在逐漸減少,17個物種的規模是從前的一半不到。東南亞、南非與東非以及亞馬遜河流域是多種大型食肉動物銳減的主要地區。在西歐和美國東部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少大型食肉動物已經滅絕。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俄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系統和社會學系教授威廉?
  • 看似荒涼的南極實則生機盎然,這裡生活著全球最多的食肉哺乳動物
    提起荒漠,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乾旱炎熱的撒哈拉大沙漠,但地球上最大的荒漠不是撒哈拉,也不是澳大利亞,更不是我國大西北,而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大陸。極端最低氣溫為-89.2℃,最大風速每秒90米以上,全洲平均年降水量55毫米,是全球最冷、風力最大、最乾燥的大陸,被稱為「白色荒漠」。1911年挪威探險隊首次到達南極極點,目前該大陸無居民,只有科考站和考察基地。南極海豹概況這麼一看,南極洲應該是生命的禁區,但實際上,這裡的生物難以想像的多,尤其擁有數量最多的食肉哺乳動物——海豹。
  • 遍布亞歐北美的大型食肉動物,其數量約為三大貓科猛獸總和的四倍
    按照能量金字塔的原理,處於生物鏈頂端的物種,數量要遠遠小於底端的物種,比如大型食肉動物,它們的數量要遠遠小於昆蟲老鼠,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獵物和大面積的棲息地,在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之下,這些大型食肉動物往往最先受到影響,數量急速下降,一部分走向滅絕,一部分瀕臨滅絕。
  • 《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發布三江源或保有我國最大的歐亞...
    青羚網訊 12月15日,《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在廣州發布,報告指出,作為中國分布最廣的水獺——歐亞水獺作為河流生態系統中的旗艦物種,近年來在青海三江源活動頻繁,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可能是歐亞水獺在中國最大、最有生存希望的地區。
  • 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狼獾保護食物有奇特招式,將尿液撒在食物周圍
    在動物世界中,鼬科動物的體型比較小,但它們的個性是非常兇猛好鬥,包括獾、黃鼠狼和水獺等都是兇猛的獵食者,而其中體型最大的陸地上鼬科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