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團隊監測分析顯示 三江源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2020-12-06 生活報

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區及祁連山國家公園即將正式掛牌成立。

為進一步摸清這兩個地區野生動物分布情況,去年底到今年初由相關專業科研機構和管理部門聯合組成的調查隊伍連續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近日,從近年監測到的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科學團隊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

土撥鼠學名旱獺,因為繁殖能力強,家族龐大,又與牛羊一起啃食牧草,而且有一個頗為令人頭疼的習慣——酷愛挖坑打洞,刨斷草根,一度被認為是草場的破壞者而遭到滅殺。然而,旱獺的洞,在動物界裡卻另有一番用途。我們在旱獺的洞穴旁邊,安裝了紅外線監控。在監控中,我們看到,一家兩口的荒漠貓很快搶佔了旱獺的洞穴,荒漠貓可是青藏高原的稀客,其行蹤隱秘。在其他的土撥鼠洞穴,我們分別監測到了藏狐、兔猻、狗獾等甚至還有許多鳥類。這些洞穴有的是被現任住戶搶佔的,有些是旱獺自己廢棄不用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呂植:旱獺是青藏高原的一個工程師,造房子的,很多動物都享受它創造的這個空間。

旱獺的洞穴在青藏高原為諸多動物提供了隱蔽、可供繁殖的巢穴。而它們本身更是作為一種食物,為十幾種大型食肉動物提供食物,是高原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物種。

和旱獺類似的小動物還有鼠兔,這種曾經被視作草地退化元兇的草食動物,一度跟旱獺一樣,在高原草場中是被滅殺的目標。其實,它同樣是是草原生態系統裡非常關鍵的物種。除了疏鬆土壤、提高草地滲透性之外,更是為一些高原的小型鳥類提供躲風避雨的臨時場所。 鼠兔同時也是一種食物,為狼、棕熊等提供食物,是20到30多種哺乳動物以及鳥類食物的主要或者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呂植:除了哺乳動物,還有鳥類,而像貓頭鷹、金雕等,它們吃的就是鼠兔,所以沒有鼠兔的話,也就沒有頂端的這些動物。

專家認為,過去高原上滅殺旱獺或者鼠兔的行為,在草原管理政策上仍然是存在的,但現在,已改用引進天敵的辦法。這種新的方法,從整個高原生態鏈和諧的角度考慮看,讓大自然自己協調生態平衡,是一種更好更有效的方式。

據調查,我國青藏高原上分布的8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灰狼、豺、雪豹、雲豹、豹、猞猁、棕熊、亞洲黑熊。而在三江源地區紅外監控記錄到的是:雪豹、豹、狼、棕熊、猞猁、豺等六種大型食肉動物。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呂植:青藏高原的大型食肉動物的種類是全球最多的,至少有八種。而非洲,食肉動物像獅子呀、豹子呀,數量很多,但是它的種類還沒有青藏高原多,就七種。

相關焦點

  • 三江源: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 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
    央視網消息:近日,北京大學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和調研人員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
  • 監測結果顯示: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監測結果顯示: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2020-03-09 18:46:12,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地區,其中,雪豹、藏羚、野犛牛、藏野驢、藏原羚、棕熊、巖羊等為青藏高原特有種,有許多已被列入全球珍惜瀕危物種。
  • 三江源:全球雪豹連片分布最集中地區
    雪豹是處於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被稱為「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其存在象徵著當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作為活躍在高山之巔的神秘物種,一直是人類高度關注的重要物種之一。雪豹數量稀少,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區域,活動隱蔽,人們在野外很難見到其蹤影,因此,監測難度大,對保護研究技術要求高。
  • 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地區,其中,雪豹、藏羚、野犛牛、藏野驢、藏原羚、棕熊、巖羊等為青藏高原特有種,有許多已被列入全球珍惜瀕危物種。文/張添福 圖/曲麻綠色江源雪豹監測隊中新社西寧3月9日電 (記者 羅雲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項目主任趙翔9日介紹,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紅外相機照片和幾萬條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同時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時間:2020-10-03 21: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 9月30日、10月1日傍晚,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
  • 食物鏈斷裂人獸衝突升級 三江源驚現「熊吃人」
    難道世界末日來了嗎?這時候熊回答她說:老阿媽別害怕,世界末日早在幾年前就已經來了!」尼尕說了一個有關熊的段子,引來旁人哈哈大笑。他坐在然曲河邊的草甸上曬太陽,離他不遠處,幾隻鼠兔探頭張望,隨後自顧自地追逐。  44歲的尼尕是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扎青鄉的書記,土生土長的雜多人,高大孔武,膚色黝黑,年輕時曾當過兵,復員後先後在雜多縣結紮鄉、莫雲鄉和昂賽鄉任職,2010年調任扎青鄉。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隊員在青海三江源地區發現罕見藏棕熊
    在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發現了四隻罕見的藏棕熊。這對於外地進入三江源地區的野調組織來說非常難得,而且可以證明三江源國家公園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種群已經向周邊擴散了。
  • 青海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通訊員 馬本元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於10月31日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發布三江源或保有我國最大的歐亞...
    青羚網訊 12月15日,《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在廣州發布,報告指出,作為中國分布最廣的水獺——歐亞水獺作為河流生態系統中的旗艦物種,近年來在青海三江源活動頻繁,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可能是歐亞水獺在中國最大、最有生存希望的地區。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劉敏超等在《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生態功能分析及其價值評估》(《環境科學學報》第25卷第9期2005年9月)中估算:三江源地區涵養水分的能力為1.6469×1010噸,即164.67億立方米,僅為年均水資源總量(448.5億立方米)的36.7%。薄弱的涵養能力使集中的降水直接轉化為江河徑流劇烈的豐枯波動。
  •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野生動物向周邊擴散
    2014年,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協助其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開展多項野外工作。「看到三江源保護區裡的野生動物生機勃勃。食物鏈關係、生物多樣性都非常完整。親眼看到了白唇鹿、雪豹、狼、猞猁,還有各種猛禽如金雕、草原雕等國家一級、二級野生動物,簡直太多、太豐富了,野生動物在此繁衍非常健康。」李理表示。「但我們沒有看到藏棕熊,所以一直念念不忘。」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三江源生物群系分布演化有兩種主導模式,即苔原和半荒漠的相互轉化。主要集中在三江源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中南部也有部分分布,共同覆蓋了三江源約45%的區域,是生物群系變化最頻繁激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應重點關注這一區域。長期以來三江源半荒漠的面積有擴大趨勢,苔原和寒溫帶草原/灌木有縮小的趨勢,從長期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是趨於退化的:苔原逐漸退化為半荒漠。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三江源生物群系分布演化有兩種主導模式,即苔原和半荒漠的相互轉化。主要集中在三江源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中南部也有部分分布,共同覆蓋了三江源約45%的區域,是生物群系變化最頻繁激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應重點關注這一區域。長期以來三江源半荒漠的面積有擴大趨勢,苔原和寒溫帶草原/灌木有縮小的趨勢,從長期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是趨於退化的:苔原逐漸退化為半荒漠。
  • 三江源國家公園多次捕捉到雪豹影像
    位於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世界雪豹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人民政府,同阿里巴巴公益、愛德基金會合作,在治多縣境內共布設58臺紅外相機,截至目前已多次捕捉到雪豹活動影像。此前報導:西寧地區首次拍攝到雪豹清晰影像「這是西寧地區首次捕捉到雪豹的清晰影像,這意味著西寧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 青海三江源地區凍土呈明顯退化趨勢
    新華社西寧11月22日電(記者張大川)青海省氣候中心日前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總體呈減小趨勢,1983年以來退化趨勢尤為明顯,平均每10年減小6.5釐米。
  • 全球海洋分析顯示: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將會崩潰
    中國科技網10月13日報導(張微 編譯)世界首個全球性的分析報告,關於海洋對人類不斷攀升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反應,為我們描繪了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嚴峻場景。  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阿德萊德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的報告說,預期的海洋酸化和氣候變暖可能導致世界範圍內支撐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以及各種關鍵物種數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