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真的大都是食肉動物嗎?它們的食物鏈是怎樣的?

2020-12-05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在能量塔之中,而且如果用圖來表示各生物間在能量塔中的位置的話,整體來說是呈金字塔狀的。簡單的說,就是大型食肉動物們佔據能量塔的最頂端,中小型食肉動物次之,食草動物在食肉動物之下,而草木則成為了生產者,在能量塔中起到基石的作用。

從陸地生物的能量塔看,最多的是生產者,食草動物次之,最後才是食肉動物,這是由於能量在向上傳遞時遞減造成的。那麼,為什麼海洋中大多是肉食動物,食草動物卻很少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食物鏈對物種的影響

在陸地上,由於能量向上傳遞是遞減的關係,所以在食物鏈的位置中越靠上的,就需要越多的下層生物來支撐,而且食肉動物的領地範圍也是根據其領地內食草動物的密度決定的,食草動物的密度越大,食肉動物的領地範圍就越小。比如群居的非洲獅,一個獅群大約需要20平方公裡的領地就足夠它們生存,因為非洲的食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多,而獨居的東北虎則至少需要平均200平方公裡的領地範圍才能支撐它生存,這是因為東北虎領地內的食草動物密度較小的緣故。

那麼,為什麼老虎領地內食草動物數量比獅子的少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獅子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這裡草木眾多,尤其是草幾乎鋪滿了整個草原大地,而老虎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密度較大的樹木遮擋了地面的陽光,再加上落葉的覆蓋,讓老虎棲息地內的草非常的少,而對於食草動物來說,它們的主要食物還是草。因此,草的密度決定了食草動物的數量,而食草動物的數量又決定了食肉動物的數量,這就是食物鏈最物種的影響。

看似沒有遵循食物鏈關係的海洋生態

從整體上看,海洋中的食物鏈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關係,而無論是大魚、小魚都是食肉動物,除此之外,像海洋哺乳動物鯨、海豹、海象、海獅以及頭足類章魚、烏賊等等,這些清一色的都是食肉動物。從這個角度看,整個海洋生態中有90%的食肉動物,按照這個比例,只有10%的食草動物或者是生產者,而這10%的物種要撐起整個食物鏈從理論上說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這裡我們只是說了不同食性的物種的種類,並沒有說數量,並且還是表面性的。

真實的海洋食物鏈

雖然從表面上看海洋中好像是食肉動物居多,但實際上,在海洋中佔主要的還是食草動物和生產者,它們就是浮遊生物。

在任何一片海域中都有大量的浮遊生物,而浮遊生物又分為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在海洋中,浮遊植物只要以真核和原核藻類為主,比如甲藻、硅藻、鞭毛蟲等等,這些浮遊植物在海洋的上層,通過光合作用溶解水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有機化合物,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全球約有50%以上的氧氣是由浮遊植物產生的。浮遊植物不但是海洋生態的生產者,還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食物。

其次是蜉蝣動物。浮遊動物是海洋中的 異養生物,它們通過進食其他的浮遊生物為食,大都以小型的原生動物為主。與浮遊植物不同的是,浮遊動物並不局限於海水的上層,它們可以出現在任何一個海水層面,比如橈足類、刺胞動物等等。在海洋中,除了浮遊植物外,最常見也是密度最大的浮遊動物就是磷蝦了。全世界的海洋中生活在85種不同的磷蝦,其中僅僅是南極磷蝦就有著5億噸的保有量,而且這些浮遊動物的繁殖能力很強(南極磷蝦一年就能產下2萬枚卵),正是因為這樣,磷蝦才成為了大多數海洋食肉動物的食物。

因此,正是分布如此之廣,數量如此之多的浮遊生物構成了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基石物種,這些基石物種通過龐大的數量供養了上一層的海洋生物,才形成了完整的海洋系統。所以,海洋中雖然表面看大都是食肉動物,但其實,微小的浮遊生物才是數量和種類最多的,這就符合能量向上傳遞遞減的能量塔的結構。而在浮遊生物中,最底層的,相當於陸地上草一樣存在的就是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屬於初級消費者,以此類推。

總結

導致我們看到的海洋生物大都是食肉動物的原因就是因為海洋食肉動物是肉眼可見的,而且是我們經常食用或接觸的,而浮遊生物則是我們很少接觸的。尤其是數量龐大的浮遊動物,它們就相當於陸地上的形形色色的食草動物一樣。因此,實際上,海洋中還是以食草動物和植物的數量和種類最多,食肉動物相對較少的。

相關焦點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這是為什麼?
    黑魚就是非常兇猛的肉食動物,價格上也相對高一些。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在動物世界裡每當演到非洲大草原,永遠都少不了非洲獅、鬣狗和長頸鹿等生物。在非洲大草原上,鬣狗和獅子是競爭者,它們有著共同的食物來源,並且時常會相互搶奪對方的食物,屬於夙敵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那種。
  • 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它們都是天生的掠殺者,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陸地頂級食肉動物有哪些?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其實非常多,在陸地上根據動物生活的地域不同,很多動物幾乎都沒有天敵,是當之無愧的食物鏈霸主,可能第一眼我們就會想到老虎,獅子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其實除了它們還有許多強大的掠食者,無論是獨居還是群居,它們都能在整個自然界打下一片生活區域。
  • 人吃的大都是食草動物,為何卻不吃食肉動物?原因都在這裡
    導語:人吃的大都是食草動物,為何卻不吃食肉動物?原因都在這裡!民以食為天,食物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東西。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之中最講究的就是葷素搭配,肉類蛋白質非常豐富,蔬菜可以補充維生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人類所吃的肉大部分都來自於草食性動物,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們不吃肉食性動物的肉呢?其實是因為這三個原因。第一,植食性動物更容易捕捉。大多數植食性動物都是比較愚笨的,因為大自然中草和樹葉隨處可見,所以它們根本就不需要為了爭奪食物而花費大量的心機和時間。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吃?
    朋友們,你有沒有發現似乎我們人類只吃食草類型的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如此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下食物鏈就知道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而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可以吃生肉,它們不怕寄生蟲嗎?
    但是,人類可以烹飪食物,對於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會有寄生蟲。那麼它們就不怕寄生蟲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寄生關係在自然界中,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無法擺脫寄生蟲的困擾。從寄生關係來說,寄生蟲與寄主的寄生關係可以分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種。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從上面這些動物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動物的繁殖能力強弱也是人類選擇這種動物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綜上,人類吃的動物是有選擇性的,而能夠被人吃的動物大都是已經被馴化的野生動物,而不是真正的野生動物,而作為食肉動物的狗,之所以相對吃的人不那麼普遍,原因是狗一直以來是作為人類的夥伴存在的,而貓由於體型較小,而且它也是人類的「幫手」,所以吃的也相對較少。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但是,選擇食草動物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在所有食肉動物的生境中,食草動物不管是種類還是數量都是很龐大的,如此龐大的基數就保證了食肉動物有著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要多很多,是食肉動物選擇它們作為食物的主要原因。
  • 為何食肉動物只吃肉卻不會生病?它們真的不需要吃素嗎?
    導讀:為何食肉動物只吃肉卻不會生病?它們真的不需要吃素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一種感覺,長時間沒有吃素之後,感覺渾身都不自在了,必須吃點青菜水果才能好受一點,這種情況在營養學裡面叫做均衡飲食,可能很多人會問了,為什麼人類需要做到均衡飲食呢?
  • 食肉動物為什麼很少吃食肉動物?是因為肉不好吃嗎?
    在大自然中,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法則,在自然法則的面前,一切都要按照規則來,就比方說食物鏈,幾千年來各類動植物也都是遵循著食物鏈的法則才能綿延至今。但是大家也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仔細想一下是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肉不好吃嗎?
  • 人和蚊子在食物鏈中的關係是怎樣的?是上下級關係嗎?
    細菌、病毒、微生物這些我們人類無法用肉眼發現的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人的健康,而即使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物,我們也無法完全的控制住它們,比如「四害」。那麼,作為「四害」之一的蚊子與人類在食物鏈中是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什麼是食物鏈?
  • 人吃的大都是食草動物,為何卻不吃食肉動物?主要有三個原因
    在這個藍色星球上,不僅僅是生活著我們人類,還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動物與植物,也是因為如此,現在的地球才能夠有盎然生機,各自都依靠著對方生存,而我們人類也是一樣,但人類總是只吃食草動物,幾乎從來不會選擇去吃食肉動物,你知道為什麼嗎?
  • 食物鏈頂層的5大頂級食肉動物
    【每日科技網】   任何人任何動物都不願面對頂級捕食者,它們大搖大擺坐在食物鏈的頭把交椅上,隨時準備進食或戰鬥,要麼先大戰一場再進餐,要麼邊吃邊戰,任何妄圖挑戰它們王者地位的不自量力的小丑,死亡才是它的最終歸宿。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我認為導致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體型小的原因有三個。01 食物獲取食肉動物,顧名思義就是以肉為主要食物的動物。這些動物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需要自己捕獵(食腐動物除外)。而食草動物就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動物,它們不需要自己捕獵。這就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最大的差別。
  • 三江源: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 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
    央視網消息:近日,北京大學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和調研人員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
  • 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只吃豬牛羊這樣的食草動物,你發現了嗎?
    毫不誇張的說人類是食物鏈頂端的人物,我們卻發現人類在生活的過程中卻只是一些食草動物,比如說豬牛羊,很少會吃一些食肉性的動物,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象呢?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到底有哪些區別?人們為什麼只吃食草性的動物呢?
  • 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
    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作用一:控制數量眾所周知,在食物鏈中,能量的傳遞呈遞減狀態,也就是說,在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中,低級的動物獲取能量的方式比較的簡單,比如牛吃草,只需要低頭,而食肉動物作為食物鏈上級的動物對能量的獲取相對比較的難。因此,在自然界中同一區域內,食草動物的數量是要遠大於食肉動物的數量的。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可以說只有不想吃的,幾乎沒有吃不到的。而在我們的食譜中,肉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必不可少,像牛肉,羊肉,豬肉等。 這些肉的做法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是美味佳餚,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所吃的肉,大部分都是食草動物們的肉,很少會有食肉動物們的肉。這是為什麼?
  •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可以說只有不想吃的,幾乎沒有吃不到的。而在我們的食譜中,肉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必不可少,像牛肉,羊肉,豬肉等。這些肉的做法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是美味佳餚,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所吃的肉,大部分都是食草動物們的肉,很少會有食肉動物們的肉。這是為什麼?
  • 縱觀人類的食譜,為什麼都是食草動物,很少食肉動物?
    人類,處在地球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尤其是咱們中國廣東人。可以說只有我們不想吃的,沒有我們吃不到的。但是回想一下,我們吃的肉類,幾乎都是食草動物,很少有食肉動物出現在我們餐桌上,那這是為什麼呢?咱們一起聊聊這個有意思的話題。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