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野生動物生態與保護實驗室研究員李晟及其團隊在《自然-生態與演化》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大型食肉動物在大熊貓分布區減少的大趨勢。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對此作出回應,全文如下:
近期,我們注意到李晟教授團隊所發布的研究報告(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across the giant panda distribution range),展示了大型食肉動物在大熊貓分布區減少的大趨勢。我們認為,這個研究成果表明應該更加重視大型食肉動物在健康的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它們的保護,而非大熊貓保護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沒有貢獻。
相比食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對棲息地要求更高、對人類活動的幹擾也更敏感。在全球範圍內都經歷了大規模的退縮。李晟教授團隊在論文中也援引文獻,說明他們所研究的四種大型食肉動物的消退趨勢與這些物種在全球範圍內的減少趨勢是一致的。
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脫離了單純的「物種搶救」的階段,逐漸從單一物種的保護策略向生態系統保護轉變。WWF 1998年在四川省王朗大熊貓保護區啟動綜合保護與發展(ICDP)項目時,所設計的保護策略(approach)就已經不是僅針對大熊貓這一物種,而是從保護棲息地的角度來保護大熊貓野生種群,並使整個生態系統受益。
對比四川省(佔全國3/4棲息地和種群數量的區域)大熊貓第三次(2001年)和第四次調查(2011年)的結果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大熊貓棲息地範圍內,大中型草食動物和中型食肉動物的分布都是在擴大的。由此可見,大熊貓作為傘護物種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是非常明顯的。
大型食肉動物對生態系統的作用和保護價值是毋庸置疑的。WWF在中國倡導多傘護種保護策略,並從2019年開始,在岷山山系、邛崍山系、相嶺山系和涼山山系逐步開展對大型食肉動物的調查與監測工作。在岷山山系的局部區域,我們觀察到由於大型食肉動物的缺失,導致有蹄類動物不受控制地增加。而當有蹄類動物的數量太多時,大熊貓棲息地的植被就會被過度啃食,或者喬木樹皮受損後增加病蟲害的危險,甚至導致棲息地質量下降。如果我們採取針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措施,受益的不僅是雪豹和狼這樣的動物,對大熊貓也有益處。
在大熊貓分布區,關於大型食肉動物的調查數據至今都非常缺乏,並且存在著調查方法不系統、調查時間不連續等問題。大部分的大熊貓保護區根本沒有開展過專門針對大型食肉動物的調查和監測。
WWF中國副總幹事(項目)周非表示:「未來,我們希望在有精準數據的支持下,一方面有針對性的開發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方案並推動針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和保護地體制改革等機會,進一步推動將大型食肉動物保護作為重要的內容和指標融入到大熊貓保護的整體戰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