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大熊貓保護為大型食肉動物保護帶來機會

2020-12-03 界面新聞

近日,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野生動物生態與保護實驗室研究員李晟及其團隊在《自然-生態與演化》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大型食肉動物在大熊貓分布區減少的大趨勢。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對此作出回應,全文如下:

近期,我們注意到李晟教授團隊所發布的研究報告(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across the giant panda distribution range),展示了大型食肉動物在大熊貓分布區減少的大趨勢。我們認為,這個研究成果表明應該更加重視大型食肉動物在健康的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它們的保護,而非大熊貓保護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沒有貢獻。

相比食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對棲息地要求更高、對人類活動的幹擾也更敏感。在全球範圍內都經歷了大規模的退縮。李晟教授團隊在論文中也援引文獻,說明他們所研究的四種大型食肉動物的消退趨勢與這些物種在全球範圍內的減少趨勢是一致的。

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脫離了單純的「物種搶救」的階段,逐漸從單一物種的保護策略向生態系統保護轉變。WWF 1998年在四川省王朗大熊貓保護區啟動綜合保護與發展(ICDP)項目時,所設計的保護策略(approach)就已經不是僅針對大熊貓這一物種,而是從保護棲息地的角度來保護大熊貓野生種群,並使整個生態系統受益。

對比四川省(佔全國3/4棲息地和種群數量的區域)大熊貓第三次(2001年)和第四次調查(2011年)的結果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大熊貓棲息地範圍內,大中型草食動物和中型食肉動物的分布都是在擴大的。由此可見,大熊貓作為傘護物種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是非常明顯的。

大型食肉動物對生態系統的作用和保護價值是毋庸置疑的。WWF在中國倡導多傘護種保護策略,並從2019年開始,在岷山山系、邛崍山系、相嶺山系和涼山山系逐步開展對大型食肉動物的調查與監測工作。在岷山山系的局部區域,我們觀察到由於大型食肉動物的缺失,導致有蹄類動物不受控制地增加。而當有蹄類動物的數量太多時,大熊貓棲息地的植被就會被過度啃食,或者喬木樹皮受損後增加病蟲害的危險,甚至導致棲息地質量下降。如果我們採取針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措施,受益的不僅是雪豹和狼這樣的動物,對大熊貓也有益處。

在大熊貓分布區,關於大型食肉動物的調查數據至今都非常缺乏,並且存在著調查方法不系統、調查時間不連續等問題。大部分的大熊貓保護區根本沒有開展過專門針對大型食肉動物的調查和監測。

WWF中國副總幹事(項目)周非表示:「未來,我們希望在有精準數據的支持下,一方面有針對性的開發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方案並推動針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和保護地體制改革等機會,進一步推動將大型食肉動物保護作為重要的內容和指標融入到大熊貓保護的整體戰略中。」

相關焦點

  • WWF:大熊貓作為傘護物種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非常明顯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晟等人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自然》雜誌子刊)的一篇研究報告(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across the giant panda distribution range)展示了大型食肉動物在野生大熊貓分布區減少的大趨勢
  • 大熊貓身邊的大型食肉夥伴越來越少了,專家呼籲高度關注
    然而,記者8月5日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項有該局參與的最新研究顯示,在大熊貓分布區內,大型食肉動物種群過去數十年間經歷了劇烈下降。該項研究成果論文日前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上,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晟表示,這一發現提醒,不應過度依賴於單一物種保護政策來保護某地區全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制定應更多考慮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
  • 從瀕危降為易危,大熊貓憑什麼能夠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logo?
    答案必然是大熊貓。相較於中國其他的特有動物,樣貌猙獰的揚子鱷和要求有知識背書的中華鱘、朱䴉似乎更適合內部消化。而大熊貓,不用投入任何學習成本、不需要跨越任何審美階級,動則圓滾生趣,靜則定格出一張天然黑白照片,憑藉老天賞飯的天然萌,「胖達」成為老少皆宜、通吃全世界的硬通貨,甚至一躍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封面人物。
  • 保護了大熊貓就等於保護了其他動物?|紐約時報
    人類能夠投入在動物保護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種需要保護的動物都保護到。
  • 把自己玩成保護動物的動物——大熊貓
    說起大熊貓,不用說我們,想必全世界都知道這種體色為黑白兩色,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也是我們的中國的國寶。可是大家知道嗎?大熊貓之前可是瀕危物種之一。
  • 大熊貓在被人類保護以前,是靠什麼活到了今天?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它憨態可掬,讓人很難把它跟「食肉」、「猛獸」這些詞聯繫起來。而且目前大熊貓要麼在動物園中被人精心照料著,要麼在野生環境下也是在保護區內,有專人保護。那麼,問題來了,大熊貓在被人類「照顧」以前,是如何在猛獸眾多的自然界中生存下來的呢?它真的像表面看起來那樣「人畜無害」嗎?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安踏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
    3月27日,安踏集團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今日籤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探索建立長遠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廣「MOVING TO NATURE與自然同行」的環保理念,在野生動物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逐步展開合作,共同推動紡織服裝等行業可持續發展全球化標準和平臺建立,支持巡護中國及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宣傳推廣活動等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保護動物 中國走在前列
    保護動物 中國走在前列  趙中華認為,野生動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保護野生動物,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中國創造了兩項值得載入世界動物保護史冊的成就:大熊貓脫離瀕危行列與全面禁止象牙貿易。這兩項成就是全人類在動物保護史上標誌性的大事件。」 他說。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動物保護的引領者之一
    近年來,中國採取的一系列保護野生動物的舉措,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近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辦公室負責人趙中華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動物保護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話題,對於促進國際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動物保護的引領者之一。
  • 英特爾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攜手 用人工智慧技術保護東北虎
    吉林長春2018年7月29日電 /美通社/ -- 今天,英特爾公司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吉林省長春公園舉行合作籤約儀式,共同宣布將運用英特爾人工智慧技術實施東北虎保護項目,以更先進的創新科技保護這一世界瀕危野生動物。
  • 秦嶺羚牛局部泛濫,傷害人類,可為什麼它的保護等級堪比大熊貓?
    在過去,秦嶺羚牛的數量受到華南虎、豹子等大型食肉動物的壓制,種群數量難以增長;而當華南虎以及豹子逐漸從野外消失後,人類又取代了老虎和豹子,成為壓制秦嶺羚牛數量的存在,甚至導致秦嶺羚牛數量不斷下降,面臨滅絕危險。為了保護它們,我國將秦嶺羚牛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等級和大熊貓相當。
  • 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 安踏推動野生動物及生態環境保護
    北京商報訊(記者 藍朝暉)3月27日,安踏集團正式宣布,已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北京代表處籤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探索建立長遠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廣「Moving to Nature與自然同行」的環保理念,在野生動物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與WWF逐步展開合作
  • 全球大型食肉動物面臨消失
    非洲獅是日漸消失的大型食肉動物之一。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由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展開的研究稱,獅子、豹、狼、水獺和熊等大型食肉動物的不斷減少正逐漸改變全球地貌。 研究人員通過對31個食肉物種進行分析,指出生境喪失、人類迫害、獵物缺失等環境危機共同導致了食肉動物銳減。其中,75%正在逐漸減少,17個物種的規模是從前的一半不到。東南亞、南非與東非以及亞馬遜河流域是多種大型食肉動物銳減的主要地區。在西歐和美國東部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少大型食肉動物已經滅絕。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俄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系統和社會學系教授威廉?
  •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導語: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隨著近現代以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自然的能力相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卻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野生動物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失去家園和食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熊貓。一直以來我國在動物保護,尤其是大熊貓身上花費了巨量的精力,如今付出有了回報,我們達成了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 為自然發聲,榮耀30系列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名禮盒發布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愛護地球環境人人有責,今日榮耀也宣布成為了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戰略合作夥伴,攜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承諾與它保持距離」,為守護自然發聲。WWF世界自然基金會1961年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格朗。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
  • 沒有人類保護,大熊貓就會滅絕嗎?
    原本野生動物保護的原則是不幹預自然規律,對於野生動物之間的獵殺打鬥不做幹預,對於自然原因造成的傷病是不做救治的。但是對於瀕危和極度瀕危的大型動物是可以例外的。這次事件中,村民,林業局,碧峰峽都做的很棒。
  • 丟食肉動物的臉,明明是食肉的大熊貓,怎麼成了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 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國西部大熊貓與雪豹雙旗艦保護聯盟」在成都成立
    本號訊(10月29日)近日,「中國西部生物多樣性(大熊貓與雪豹雙旗艦)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WWF北京代表處)在第四屆國際熊貓日到來之際聯合舉辦了此次論壇,論壇圍繞大熊貓和雪豹的協同保護展開了深入探討。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對此,中國國家林業局昨天回應表示,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來看,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表示,我們的確應該為現在所取得的這一成就感到欣喜,但與此同時,必須清楚,野生大熊貓依然面臨嚴峻的生存風險,仍需更廣泛的保護措施。
  • 大熊貓成為保護動物之前,遭到了哪些殺戮?
    在白雪皚皚的世界,太陽的光照很容易傷害動物們的眼睛,所以經過不斷的進化,大熊貓的皮毛逐漸有了黑色,眼睛周圍也變成了黑色皮毛,這樣就可以防止太陽光直射眼睛,起到了對眼睛的保護作用。但即便如此,大熊貓仍是比較兇猛的,只不過因為外貌過於可愛,人們忽略了它兇猛的一面。還有說大熊貓沒有天敵,也只是沒有動物界的天敵,而人類其實也是大熊貓的天敵。 如果人類和大熊貓一對一,可能不是大熊貓的對手,但人類擅長群體協作,因此很多大型猛獸都敗在了人類之手。大熊貓自然也不會是人類的對手,特別是近代以來,武器的更新,使人類捕捉獵殺動物更加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