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身體肥碩,身上黑白相間,還有兩個「黑眼圈」,讓人一眼看去,就會產生喜愛之情。不過大熊貓的最可愛之處還不只是外形,它那內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以及平躺、側躺、俯臥,伸展或蜷成一團的睡覺方式,都讓人覺得非常喜愛。
大熊貓的這種外貌和生活方式都和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聯。據動物學家的研究發現,大熊貓最初並不是黑白兩色,而是通體潔白,和雪的顏色一樣。這是因為大熊貓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八百多萬年。
八百萬年的地球正處於中新世晚期,地球上的溫度很低,幾乎一半的地區覆蓋著白雪。在白雪皚皚的世界,太陽的光照很容易傷害動物們的眼睛,所以經過不斷的進化,大熊貓的皮毛逐漸有了黑色,眼睛周圍也變成了黑色皮毛,這樣就可以防止太陽光直射眼睛,起到了對眼睛的保護作用。
而且在當時,大熊貓的動作也不是現在這般慢吞吞,而是比較的雷厲風行,因為在溫度很低的環境,食物也會相應的短缺,為了找到食物繼續生存,大熊貓必須勤勞,當時的環境不會允許大熊貓出現這種慢吞吞的生活方式。這就是達文西進化論的道理,適者生存,大熊貓能夠克服早期地球的惡劣環境,就足以說明大熊貓並非是脆弱的物種。
我國的上古傳說也有關於大熊貓的內容,話說上古時期,蚩尤大戰黃帝,騎得就是大熊貓。所以很多人懷疑,蚩尤騎著這種動作慢吞吞的萌物,能打仗嗎?難怪蚩尤會敗給黃帝。但反過來一想,就不難發現,如果大熊貓當年就是動作慢吞吞,蚩尤怎麼會騎這種動物打仗,所以通過反向證明,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大熊貓必然是一種行動快速,而且兇猛的物種。而現在的大熊貓之所以變成圓滾滾,胖嘟嘟,慢吞吞的樣子,主要是因為地球環境的改善。
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上遊的高山深谷,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兩萬平方公裡以上。這些地區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隨著地球環境的改善,這些地區逐漸成為了森林茂盛,氣溫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和水源都非常充足的地區。
優越的環境,充足的食物,再加上沒有天敵,大熊貓也就沒必要行動很快,久而久之,便養成了慢吞吞的生活方式。但即便如此,大熊貓仍是比較兇猛的,只不過因為外貌過於可愛,人們忽略了它兇猛的一面。還有說大熊貓沒有天敵,也只是沒有動物界的天敵,而人類其實也是大熊貓的天敵。
如果人類和大熊貓一對一,可能不是大熊貓的對手,但人類擅長群體協作,因此很多大型猛獸都敗在了人類之手。大熊貓自然也不會是人類的對手,特別是近代以來,武器的更新,使人類捕捉獵殺動物更加輕鬆。比如當年英王喬治五世造訪英屬印度,順便到印度各地打獵,11天行程整整打死了39隻孟加拉虎。由此可見,即使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也禁不住人類的獵殺。而大熊貓也是如此,雖然沒有動物天敵,但在成為保護動物之前,也遭到了人類的殺戮。那麼大熊貓遭到了哪些殺戮呢?
大熊貓主要生活在深山地區,在沒有成為保護動物之前,雖然數量較少,但在當地的獵戶眼中,也只是普通動物,因此肯定會遭到當地獵戶的獵殺。特別是清朝以前,當地人見慣了大熊貓,根本不會覺得這種動物有多麼稀有,但事實上,大熊貓只分布在我國境內,在1869年之前,世界其他地區都不知道大熊貓這一物種。
真正把大熊貓公之於眾的人,是一個法國的傳教士,他名叫阿爾芒·戴維德,於1862年來到中國。在中國居住期間,他聽聞四川一帶有很多外界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於是便從上海來到了四川。
1869年的春天,戴維德到了四川西北部的寶興縣,在途中路過一戶姓李的獵戶人家,突然,掛在牆上的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深深地吸引了他。經過仔細的觀察,戴維德異常興奮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動物界的新物種,他或許將因此成名,於是他開始僱傭當地獵人大肆搜捕大熊貓。
幾天後,獵人們送來了第一隻很小的「大熊貓」,遺憾的是,為了便於攜帶,獵人們已經殺死了它。戴維德不滿意,再次僱人尋找,捉到了一隻活的大熊貓。戴維德最早將它稱為「黑白熊」,試圖將它帶到法國,結果還沒有回到成都,這隻大熊貓就已經奄奄一息,很快死去。戴維德於是將其做成了標本,帶到了法國,一下轟動了整個世界。
從那以後,一批又一批西方動物販子來到大熊貓產區大肆搜捕,一時間很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到了20世紀,西方不再滿足於標本,開始追求活的大熊貓,很多西方人甚至把大熊貓當成了寵物。
此後各西方大國竟相到中國捕捉大熊貓,英國甚至還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捕獵隊伍,將很多大熊貓運到了英國,僅1936年到1938年的3年間,就有6隻大熊貓被帶到了英國,在捕獵過程中,死亡的大熊貓數量更是多不勝數。幾十年的殺戮和捕捉,大熊貓數量越來越少,所以說大熊貓之所以成為保護動物,和這些西方捕獵者的殺戮有著很大的關聯。大熊貓成為了保護動物之後,才總算獲得了安全。隨著我國多年的不斷保護,大熊貓的數量也開始增加,避免了滅絕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