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掠食者 大型食草動物更有可能滅絕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一般來說,在我們的認知裡,食肉動物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更大。但最新一項針對超過24000種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研究表明,食草動物,尤其是大型動物的生存更加危險。該報告於8月5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這篇論文讓我們注意到,在營養循環、森林再生和其它關鍵生態系統服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食草動物,在人類活動中極其脆弱。」邁阿密大學的生態學家Mauro Galetti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由於人類狩獵和棲息地的破壞等活動,許多動物已經瀕臨滅絕,數量之多令人警醒。領導這項工作的猶他州立大學生態學家特麗莎·阿特伍德說,在保護生物學領域普遍持有的觀點是,諸如老虎和北極熊等頂級捕食者可能尤其處於危險之中。事實上,阿特伍德自己也研究過這種掠食者,但是,她開始意識到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是站不住腳的。

有幾篇論文是關於鯊魚或特定的陸地掠食者的,阿特伍德解釋說,「每個人都把那些論文當作信條……並認為是捕食者(處於危險之中)。但是,目前還缺乏對最受威脅的陸地動物類型的廣泛分析。她說,「這真的激發了我們去調查。」

該研究團隊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收集數據,該聯盟是全球物種滅絕風險的權威機構。該組織列出了最近消失的物種,並對所有現存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以及70%的現存爬行動物進行了風險評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也對魚類、兩棲動物和昆蟲物種進行了風險評估,但阿特伍德說,這些物種的名單還遠遠不夠完整,因此該團隊將這些數據排除在了他們的研究之外。

為了弄清食肉動物是否真的是最有滅絕危險的陸生動物,研究小組比較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脆弱」、「瀕危」或「極度瀕危」的食草動物、雜食動物和食肉動物的比例。令他們驚訝的是,食草動物佔據了大約25%的瀕危物種的首位,大約比雜食動物高8%,比食肉動物高10%。

阿特伍德說:「當我們得到結果時,我們非常震驚。」但是,無論他們如何分析數據——按分類組(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地理區域或棲息食草動物分類——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最脆弱的。

即使在研究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出的過去500年歷史上的滅絕事件以及文獻中記錄的更新世晚期的滅絕事件後,他們發現還是食草動物比雜食動物或食肉動物更有可能消失。

阿特伍德和同事們繼續研究物種滅絕的驅動因素,這或許可以解釋食草動物的特殊易感性。他們發現,體型大小與所有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滅絕風險呈正相關,而不考慮營養類,對食草和雜食性爬行動物也是如此。雖然「我們知道食草動物總體上傾向於體型更大。」阿特伍德說,「但這並不能解釋一切。因此,該團隊還研究了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狩獵、棲息地改變和汙染,使用來自IUCN的特定物種的人類威脅數據。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無法建立起統計上的緊密聯繫。「我跟你說實話。我們有點不知所措。」阿特伍德說。

埃克塞特大學的生態學家大衛·霍奇森說,無法找到特定人為關聯「肯定不讓我們擺脫困境。」他沒有參加這項研究。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人類影響非常繁雜和交織,個體是無法檢測的影響。

這項研究可能無法最終解釋為什麼食草動物是脆弱的,但是,霍奇森說,「這篇論文的激動人心之處在於,它聲稱推翻了一些相當經典的假設真理:這是這個世界上的掠食者——牙齒鋒利、爪子鋒利的動物——是最受威脅的。」他補充說,通過挑戰這種先入之見,「這將有希望促使人們更深入地研究食草動物的滅絕。」

關於那些動物最容易滅絕,科學界一直有不同的聲音。2017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提出屬於「金髮區」(不太大也不太小)的物種滅絕的風險最低,而非常大和非常小的動物面臨的風險最大。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資料庫,來研究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上超過27000種脊椎動物的體重、範圍大小和滅絕風險之間的關係。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第一作者比爾·瑞波表示,「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不僅是最大的脊椎動物物種受到的威脅最大,即使是最小的也面臨著滅絕的高度威脅。」

瑞波認為,「了解動物體型大小與某個物種受到威脅的可能性之間的關係,為我們評估許多我們知之甚少的物種的滅絕風險提供了一個工具。」

研究人員還發現,狩獵、誘捕和捕魚威脅著較大的物種,而水汙染、伐木、農耕和開發威脅著較小的物種。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相關焦點

  • 這才是遠古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圖3體長21米,可能仍未滅絕
    這才是遠古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圖3體長21米,可能仍未滅絕
  • 為什麼有貓科動物這種頂級掠食者,還會有犬科動物?
    首先貓科動物有14屬38種,犬科動物有13屬36種,都是食肉目下的動物。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在食物鏈上都屬於頂級掠食者,頂級掠食者是可以在一個生態系中並存的,前提是這個生態系統裡的生物多樣化要足夠健康,食物鏈足夠豐富。
  • 以猛獁象為食的劍齒虎,比老虎更兇猛,為什麼滅絕了?
    在它們剛剛斷奶時,體型還不夠大,牙齒也不夠鋒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是一個機會,此時劍齒虎可以僅憑自身就能捕獲2-4歲的猛獁象,而一群劍齒虎有能力捕獲一頭9歲左右的猛獁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指出,劍齒虎、狼和獅子等會殺死17%的乳齒象和其他大型食草動物的幼崽。
  • 食肉動物就是掠食動物嗎--中國數字科技館
    食肉動物就是掠食動物嗎?回答是,「不。」不是所有的食肉動物都被歸類為掠食者,只有那些主要依靠獵捕活物為生的才能被納入此列。大型貓科動物、北極熊、斑鬣狗、狼和豺都是掠食者,而獼猴和黑猩猩則不是,雖然它們也能殺死和吃掉其他小動物。那些捕食昆蟲(如蝙蝠)或者以腐肉為食的動物(如禿鷲)則不屬於掠食者。
  • 大型食草動物有助對抗全球變暖影響—新聞—科學網
    北美馴鹿和其他大型食草動物或能減緩永久凍土融化。
  • 人類的屠刀,終究讓動物瀕臨滅絕!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William Ripple是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他接受了國家地理的採訪,與我們探討了人類對這些大型食草動物肉的偏好是如何對其構成威脅的。   確切說,大型食草動物面臨威脅並不算新聞。本研究能告訴我們哪些新知識呢?
  • 大型動物快滅絕了,人類成為自然界"超級捕食者"
    人類文明程度越高,大型動物的繁榮程度就越低,因為我們總在捕殺大型哺乳動物,減少我們所看到的大陸動物種群數量。猛獁、長毛犀牛、地懶都已消失滅絕,在殺戮這些大型動物的過程中,剛開始我們以欣賞的方式重塑這個世界,現在我們開始逐漸擔憂該過程對地形環境產生的重要影響。
  • 有大型貓科動物,為什麼沒有體型相當的犬科動物?
    這是一種需要持久耐力的捕獵方式,犬科動物會消耗很多熱量,過於龐大的體型顯然有點不合時宜。在整個演化過程中,並沒有出現體型越來越大,同時又比正常體型更有生存優勢的犬科動物。狼的體型已經趨於完美,它們在捕獵中消耗的熱量,與最終獲取的熱量,達到了巧妙的平衡。與貓科動物不同,犬科動物的四肢和爪子並沒有被用作主要的武器,也就沒有必要演化得像獅子或老虎一樣。
  • 遼陽龍鼎山動物園大型食草動物清澈的眼睛
    清澈純淨透明的大眼睛,大型食草動物真的可以舒緩心情。個人認為馬和駱駝還是不要靠的太近,很容易被咬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小羊們倒是很乖巧,可以撫摸但是味道還是很大的。羊駝是個有想法的生物,隨心情來兩口口水。吐到誰躲不躲得過那真是看運氣了。
  • 大型動物快滅絕了,人類成為自然界超級捕食者
    人類活動對哺乳動物產生一定的威脅,尤其是人類大肆捕殺大型動物,使得較小、易遭受攻擊的物種不斷地改造地形環境,同時,人類也逐漸成為自然界的「超級捕食者」。人類文明程度越高,大型動物的繁榮程度就越低,因為我們總在捕殺大型哺乳動物,減少我們所看到的大陸動物種群數量。
  • 頂級掠食動物-波斯特鱷
    波斯特鱷又譯後鱷龍,為已滅絕的四足爬行動物,是現代鱷魚的早期遠親。生存於三疊紀中到晚期的北美洲,約2億2800萬年前到2億200萬年前。 波斯特鱷是該地區三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
  • 6種滅絕於近代的奇特動物,第4種身披虎紋,有復活可能
    但可惜的是這種奇特的動物在1984年才被人發現,並於一年後被人判為已滅絕動物。擬斑馬,曾經生存在南非地區的奇特動物,前半身相伴嗎,後半身卻像馬,在當地一度被人視為肉用來源,加之其獨特的皮毛在黑市交易中具有極高的價值,促使了人們對擬斑馬的獵殺活動,最終導致擬斑馬在19世紀後期走向滅絕。昆士蘭毛鼻袋熊,滅絕於近代1900年,曾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地區特有的袋熊。
  • 巨齒擬噬人鯊與梅爾維爾利維坦鯨,稱霸海洋的最強掠食者
    龍王鯨的食譜非常廣泛,有魚類、頭足類、小型鯊魚、王八甚至5米長的矛齒鯨。但他們依然不是頂級掠食者,在始新世的海洋中還遊弋著另一種碩大的史前巨獸。,是當時的頂級掠食者之一。雌性的體長可以超過16米,大者甚至達到了約22米!體重在55~80噸。巨齒鯊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強的主動掠食動物(注意是主動掠食,刷紐西蘭魚龍的就閉嘴吧),它們的咬合力位居地球生物之首,咬合力24~32噸。巨齒鯊可以獵食海中的任何生物,但最喜歡捕食鯨類。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也是它的盤中餐。成年巨齒鯊在開闊的大洋中獵食,幼年的則生活在離岸較近的海域中。
  • 人類的出現造成了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而當他們帶著更有效的武器到達北美洲之後,那裡的哺乳動物個頭變得更小。據計算,大約1.5萬年前,北美的哺乳動物平均體重從約100千克下降到約8千克,包括美洲大地懶等巨型動物都滅絕了。他們發現,大約460萬年前開始,巨型食草動物的多樣性就開始持續下降,這個過程沒有人類祖先或其他古人類的參與。研究人員還觀察到,即使是後來直立人出現,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度也沒有加快。這說明,人類及其他古人類對大型動物的滅絕影響可能並不大。 而通過對氣候和環境的研究,研究人員倒是有了收穫。
  • 百獸之王的悲劇:三種老虎已被證實滅絕,還有一種已於野外滅絕
    說到老虎,可能很多人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東北虎,畢竟東北虎是現如今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老虎,也是一種瀕危的老虎,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東北虎之外,還有著另外的八種老虎,它們分別是孟加拉虎、華南虎、爪哇虎、峇里虎、裏海虎、馬來虎以及蘇門答臘虎,只是在這八種老虎中,有三種已經被證實走向了滅絕,還有一種已於野外滅絕
  • 5大史前頂級掠食者,圖3滅絕一萬年,科學家期望將其重新「復活」
    步氏巨猿,史前最為巨大的靈長類動物,其身形比現代的大猩猩還要巨大,成年的步氏巨猿高達3米左右,比現代的一層樓還要高,它們的牙齒是現代人的五倍之多。有關化石研究表明,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古人類甚至不得不與這種龐然大物共同生存數十萬年。
  • 地球上消失了許多大型草食動物 -,但氣候變化可能會把它們帶回來
    新的研究報告稱,史前人類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具有雙重作用,驅使大型食草動物滅絕。我們的祖先通過狩獵使牧群變薄,但也接管了其部分生態系統功能,破壞了物種的生存能力。然而,這種生態轉變並不完善,並在許多地區出現赤字 - 這表明在世界某些地區重新引入大型動物可能對當地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 科學家:人類是大型動物滅絕的罪魁禍首!
    究竟是人類還是氣候變化導致上個冰河世紀末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大型動物的滅絕進行了首次全球分析,結論顯而易見——人類才是罪魁禍首。這項最新研究明確地指出人類是過去10萬年間導致全世界各地大型動物大規模滅絕的主要原因。「我們的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在全世界的擴張導致了大型動物的大量消失。」
  • 樹懶作為著名慢性子,之所以沒滅絕,主要靠這三點來逃避掠食動物
    自從樹懶在網上出名之後,很多人又開始閒不住,擔心起了樹懶的生存問題。某些知名段子手也不甘落後,迅速編出了許多關於樹懶的文章,聲稱樹懶特別懶,不但懶得動,連飯都懶得吃,缺乏保命技能,靠睡大覺度過一生。之前也有朋友私信問我樹懶這麼慢性子,究竟是怎麼生存到如今還沒滅絕的?其實慢性子這個特點,正是樹懶長久以來的生存策略,相當聰明。
  • 進化最成功的大型貓科動物,它們為什麼會突然滅絕?
    雖然它曾廣泛分布在亞歐大陸、非洲和北美洲,在我國的元謀、藍田、周口店和歐洲的海德堡等著名直立人遺址中,都發現過它的化石,但已發現的化石中卻很少有完整的骨骼,數量相對來說也不多,這說明它們當時可能就是較為稀少的動物。異劍齒虎是鋸齒虎的近親。它的身體粗壯,不僅有較長的前腿和頸部,而且有短而寬的「彎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