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在我們的認知裡,食肉動物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更大。但最新一項針對超過24000種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研究表明,食草動物,尤其是大型動物的生存更加危險。該報告於8月5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這篇論文讓我們注意到,在營養循環、森林再生和其它關鍵生態系統服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食草動物,在人類活動中極其脆弱。」邁阿密大學的生態學家Mauro Galetti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由於人類狩獵和棲息地的破壞等活動,許多動物已經瀕臨滅絕,數量之多令人警醒。領導這項工作的猶他州立大學生態學家特麗莎·阿特伍德說,在保護生物學領域普遍持有的觀點是,諸如老虎和北極熊等頂級捕食者可能尤其處於危險之中。事實上,阿特伍德自己也研究過這種掠食者,但是,她開始意識到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是站不住腳的。
有幾篇論文是關於鯊魚或特定的陸地掠食者的,阿特伍德解釋說,「每個人都把那些論文當作信條……並認為是捕食者(處於危險之中)。但是,目前還缺乏對最受威脅的陸地動物類型的廣泛分析。她說,「這真的激發了我們去調查。」
該研究團隊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收集數據,該聯盟是全球物種滅絕風險的權威機構。該組織列出了最近消失的物種,並對所有現存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以及70%的現存爬行動物進行了風險評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也對魚類、兩棲動物和昆蟲物種進行了風險評估,但阿特伍德說,這些物種的名單還遠遠不夠完整,因此該團隊將這些數據排除在了他們的研究之外。
為了弄清食肉動物是否真的是最有滅絕危險的陸生動物,研究小組比較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脆弱」、「瀕危」或「極度瀕危」的食草動物、雜食動物和食肉動物的比例。令他們驚訝的是,食草動物佔據了大約25%的瀕危物種的首位,大約比雜食動物高8%,比食肉動物高10%。
阿特伍德說:「當我們得到結果時,我們非常震驚。」但是,無論他們如何分析數據——按分類組(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地理區域或棲息食草動物分類——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最脆弱的。
即使在研究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出的過去500年歷史上的滅絕事件以及文獻中記錄的更新世晚期的滅絕事件後,他們發現還是食草動物比雜食動物或食肉動物更有可能消失。
阿特伍德和同事們繼續研究物種滅絕的驅動因素,這或許可以解釋食草動物的特殊易感性。他們發現,體型大小與所有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滅絕風險呈正相關,而不考慮營養類,對食草和雜食性爬行動物也是如此。雖然「我們知道食草動物總體上傾向於體型更大。」阿特伍德說,「但這並不能解釋一切。因此,該團隊還研究了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狩獵、棲息地改變和汙染,使用來自IUCN的特定物種的人類威脅數據。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無法建立起統計上的緊密聯繫。「我跟你說實話。我們有點不知所措。」阿特伍德說。
埃克塞特大學的生態學家大衛·霍奇森說,無法找到特定人為關聯「肯定不讓我們擺脫困境。」他沒有參加這項研究。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人類影響非常繁雜和交織,個體是無法檢測的影響。
這項研究可能無法最終解釋為什麼食草動物是脆弱的,但是,霍奇森說,「這篇論文的激動人心之處在於,它聲稱推翻了一些相當經典的假設真理:這是這個世界上的掠食者——牙齒鋒利、爪子鋒利的動物——是最受威脅的。」他補充說,通過挑戰這種先入之見,「這將有希望促使人們更深入地研究食草動物的滅絕。」
關於那些動物最容易滅絕,科學界一直有不同的聲音。2017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提出屬於「金髮區」(不太大也不太小)的物種滅絕的風險最低,而非常大和非常小的動物面臨的風險最大。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資料庫,來研究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上超過27000種脊椎動物的體重、範圍大小和滅絕風險之間的關係。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第一作者比爾·瑞波表示,「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不僅是最大的脊椎動物物種受到的威脅最大,即使是最小的也面臨著滅絕的高度威脅。」
瑞波認為,「了解動物體型大小與某個物種受到威脅的可能性之間的關係,為我們評估許多我們知之甚少的物種的滅絕風險提供了一個工具。」
研究人員還發現,狩獵、誘捕和捕魚威脅著較大的物種,而水汙染、伐木、農耕和開發威脅著較小的物種。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