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動物就是掠食動物嗎--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12-04 中國科學技術館

  食肉動物就是掠食動物嗎?回答是,「不。」不是所有的食肉動物都被歸類為掠食者,只有那些主要依靠獵捕活物為生的才能被納入此列。大型貓科動物、北極熊、斑鬣狗、狼和豺都是掠食者,而獼猴和黑猩猩則不是,雖然它們也能殺死和吃掉其他小動物。那些捕食昆蟲(如蝙蝠)或者以腐肉為食的動物(如禿鷲)則不屬於掠食者。

  幾百萬年以來,老虎、獅子、豹子、美洲豹、狼、眼鏡王蛇、大白鯊和逆戟鯨,這些具有超凡魅力的掠食者一直讓人類為之傾倒,但要作為一個掠食動物並不簡單。

  注重體型大小

  在掠食者的基本設計中,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體型大小。最大的陸生掠食者,已經滅絕的霸王龍體重可能超過20噸,可以捕殺體積達自身4倍的食草恐龍。

  中新世(大約250萬年以前),一些如大象一般的動物,以及像現在存在的貘、犀牛、河馬和樹懶的巨型版曾漫步於地球上。它們會遭到像今天的貓、狗、鬣狗和熊的體型龐大得多的祖先的捕食與被掠食者體型的減小相呼應,現今的陸生掠食者已經變小了很多。其中最為魁梧的北極熊重約700千克,而體重最輕的鼬卻不到它的千分之一。只有一些大型貓科動物能夠獨力殺死比它們體型更大的獵物。像老虎、獅子、豹子和美洲獅等掠食者,在捕殺體型是其5倍的有蹄類動物時顯示出不同尋常的能耐,而絕大多數的掠食者生來只能捕食比它們更小的獵物。

  協調配合

  大型貓科動物的巨大犬齒是形態適應的典型例證,而豺成群捕食的行為則是一種行為上的適應。正是這兩種進化適應的協調組合,構成了掠食者的功能「設計」。掠食者遺傳繼承下來的行為可以最

  有效地利用其身體上的「武裝」。同形態一樣,掠食行為也是掠食者「設計」中的一部分。如果一隻豺試圖像豹子一樣,潛行、伏擊並咬住獵物的喉嚨將其致死的話,這隻豺註定將空手而歸。它的身體不具備能夠如同春天悄無聲息地到來一般的悄悄潛近的素質,也缺少咬住獵物喉嚨將其殺死所需的強壯身體和下頜肌肉,以及長長的犬齒和利爪。相反,豺柔韌的身體使它在追逐中不易疲勞,狹長的口鼻讓它能在奔跑中撕咬獵物。這些特徵組合在一起,能夠讓獵物因疲憊和失血而倒下。

  優秀的感官體系

  掠食者需要有強於其獵物的感官機制去偵查和定位獵物,才能保證攻擊之前能夠出其不意。掠食者可以通過視覺、震動、氣息、體溫或者觸碰來確定獵物的位置,不同的掠食者會使用不同的感官能力組合。

  生活在陸地的掠食者,絕大多數的捕獵是依靠視覺,探測運動中的而非靜止不動的獵物。儘管分辨顏色的能力很差,但是大型貓科動物的眼睛和神經系統即使在光線強度極弱的條件下也能夠捕捉到圖像。在白天捕獵的猛禽對於可見光的感知極為敏銳。一隻隼可以發現遠在下方的草地上的老鼠,而在夜間捕食的貓頭鷹則可以看見這些老鼠的溫熱身體所輻射的紅外線。

  聲音其實就是穿過空氣或水的震動。食肉動物、鳥類和一些爬行動物能夠通過它們的耳朵感知這些震動,從而確定其獵物的位置;絕大多數的蛇則是通過骨頭探測經由地面傳遞的震動;掠食性魚類的身體能夠察覺在水中傳播的震動;哺乳動物,如水獺和鼩鼱的觸鬚和鬍鬚也被用於感知震動。

  攻擊獵物要用智慧

  掠食者必須足夠接近獵物才能捕捉它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行為:第一個策略是純粹伏擊,隱蔽良好的掠食者就等著獵物自投羅網。捕殺昆蟲的螳螂會偽裝成無毒的枝杈或者樹葉,等候路過的粗心獵物。另有一些掠食者則採取一系列令人驚嘆的手段讓獵物靠近。有些蜘蛛編織複雜的網,有些卻在地面精心構築陷阱。印度噴水魚可以噴出遠達2米的水柱捕捉昆蟲,而變色龍會快速伸出又長又黏的舌頭捕捉獵物。海葵、水母和珊瑚蟲還有其他的誘捕花招,只需要等待獵物進入攻擊範圍。

  通常,以豐富的獵物為食的低等生物都採用純粹的伏擊策略。主動捕獵的高等動物,要麼像老虎、豹子或獅子那樣採用「潛近—伏擊」戰術,要麼像狼、豺或獵豹那樣成為「飛馳的掠食者」,在漫長的追逐中拖垮獵物。前者有著長有厚厚肉墊的腿,完美地平衡運動的身體,長時間潛伏不動的能力,以及發動致命伏擊所必備的強大跳躍能力。

  安全第一

  抓住獵物後,在安全享用獵物之前,掠食者必須迅速將其制服。很多被掠食物種有著強大的反掠食者防禦,能夠對掠食者造成嚴重的傷害。在攻擊之後讓獵物立刻癱瘓是至關重要的。眼睛蛇會使用毒液癱瘓獵物,蟒會纏住獵物使其窒息。不過絕大多數的掠食者使用牙(或喙)和爪制服和殺死獵物。

  如果獵物比掠食者更大,就得小心了。在掀翻大型有蹄類動物時,大型貓科動物會死死咬住獵物的喉嚨,並極力躲避蹄子的重擊。老虎有時會先咬斷成年野牛的腿筋,然後再將其殺死。

  哺乳動物掠食者有著專為咬穿獵物的氣管和血管,或者撕開獵物腹部而「設計」的銳利犬齒。已經滅絕的劍齒虎捕食龐大且皮膚厚實的大象、斑馬和樹懶,它們那高度特化的牙齒是絕佳例證。絕大多數的掠食者都有鋒利的鉤狀腳爪,能夠緊緊抓住和控制獵物,同時給予致命的撕咬。

  消化系統也很重要

  不同掠食者的進食結構和消化系統差別很大。犬和貓的頰齒專為在吞咽之前咬碎大塊的肉而設計。不過,只吃小而軟的獵物,如昆蟲掠食者,通常缺乏強有力的用於切割的牙齒。

  掠食者的胃和內臟相對緊湊,使得它的身體更為輕巧、敏捷,適宜於掠食生活。畢竟,發現並捕獲獵物比發現可食用的植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能否成功地抓住獵物也難以預料。因此,掠食者進化出了能夠適應飢一餐飽一頓境況的消化系統。

相關焦點

  • 動物們的神奇「耳朵」--中國數字科技館
    耳朵最大的動物是非洲象,直徑約為2米,聽覺非常敏銳。由於耳部的褶皺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熱面,所以更像是兩把調節體溫的大蒲扇,在炎熱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動兩隻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動,達到散熱降溫的目的,還能順便驅趕熱帶叢林中的蚊蠅和寄生蟲。
  • 深海動物為啥都那麼醜--中國數字科技館
    深海動物為啥都那麼醜2020-11-22 20:23:00
  • 可能是你對動物了解還不夠--中國數字科技館
    可能是你對動物了解還不夠2020-11-30 21:33:00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 何為食肉動物?為何陸地三大食肉動物中只有貓科是堅定的肉食者?
    食肉動物生物分類學裡沒有根據動物的食性進行分類,像我們平常所說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雜食動物、食腐動物、掠食動物、濾食動物都是通俗說法。所以食肉動物的定義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學術上的定義,及狹義概念,就是劃分在哺乳綱食肉目中的動物,特點是尖牙利齒第二種是通俗定義,及廣義概念,就是以肉食為主的動物,這是多數人的歸類方法。
  • 為什麼有貓科動物這種頂級掠食者,還會有犬科動物?
    首先貓科動物有14屬38種,犬科動物有13屬36種,都是食肉目下的動物。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在食物鏈上都屬於頂級掠食者,頂級掠食者是可以在一個生態系中並存的,前提是這個生態系統裡的生物多樣化要足夠健康,食物鏈足夠豐富。
  • 螳螂:我從不挑食--中國數字科技館
    但實際上,這種極富侵略性的掠食動物對做禱告可沒啥興趣,捕獵才是它們真正的目的。當一隻體型較小的生物進入螳螂的領地時,螳螂就開始抓捕行動了。它的前臂突然伸出來摁住獵物,把獵物的腦袋塞進嘴裡——這個動作迅如閃電,人眼看不太清。
  • 全球大型食肉動物面臨消失
    非洲獅是日漸消失的大型食肉動物之一。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由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展開的研究稱,獅子、豹、狼、水獺和熊等大型食肉動物的不斷減少正逐漸改變全球地貌。 研究人員通過對31個食肉物種進行分析,指出生境喪失、人類迫害、獵物缺失等環境危機共同導致了食肉動物銳減。其中,75%正在逐漸減少,17個物種的規模是從前的一半不到。東南亞、南非與東非以及亞馬遜河流域是多種大型食肉動物銳減的主要地區。在西歐和美國東部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少大型食肉動物已經滅絕。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俄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系統和社會學系教授威廉?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老話說得好:病從口入,但也有人說中國古代四大名菜就有熊掌,但仔細想想為什麼熊掌會是名菜?因為稀有,物以稀為貴,而食肉動物稀有的原因就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則,本來就少,如果大家都去吃,吃掉法則中的一環,自然就會崩塌。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老話說得好:病從口入,但也有人說中國古代四大名菜就有熊掌,但仔細想想為什麼熊掌會是名菜?因為稀有,物以稀為貴,而食肉動物稀有的原因就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則,本來就少,如果大家都去吃,吃掉法則中的一環,自然就會崩塌。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食肉動物為什麼很少吃食肉動物?是因為肉不好吃嗎?
    但是大家也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仔細想一下是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肉不好吃嗎?對於這個問題,為了可以更好地闡述,我們來拿兩個最典型的生物舉個例子,那就是獅子和鬣狗,獅子和鬣狗作為非洲草原上最常見的兩種群居肉食動物,在各類紀錄片中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朋友們也會發現,獅子和鬣狗經常會打架,而雄獅有時候會直接咬死鬣狗中的頭領,但是卻不會吃掉它們,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 為什麼我們通常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不好吃嗎?
    人類為何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呢?原始人類是以農耕發展而來,在農耕文明中,食肉動物的很大一部分都屬於野獸類,比如說獅子、老虎、獵豹之類的,它們都具有非常強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需要人類進行有組織的狩獵活動才能得到,並且有很高的風險。
  • 丟食肉動物的臉,明明是食肉的大熊貓,怎麼成了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 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一個國家的道德進步程度,可從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中國數字科技館
    如何利用動物  首先,保護動物物種資源。如今,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在動物生活行動受人類管理的情況下,動物福利就是滿足動物的需求:為動物提供足夠的良好的飲水和食物,提供適當的生活棲息場所、適當的醫療條件,避免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疼痛和痛苦,滿足動物可以表達天性的條件。動物福利涉及到動物的生命需求、健康需求和舒適需求。所有為人利用的動物都應得到良好的動物福利,包括野生動物、家養動物、農場動物、伴侶動物、工作動物、娛樂動物、實驗動物、特種經濟動物等。
  • 動物狂想曲: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共處的世界這個設定合理嗎?
    ,其實我一直不太明白為啥要把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放在一起,而且還需要食肉動物壓抑天性,不能夠捕獵,在這部動漫裡,食肉動物吃肉都是重罪。食肉動物的捕獵是天性,需要時時刻刻壓抑著天性,一旦有其他的動物捕殺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就會受到排擠,被食草動物懷疑、排斥並孤立。
  • 都是吃肉,為什麼人類喜歡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
    當然,對於動物界來說,人類也並不是什麼肉都吃,有很多動物的肉,人類還真的就不怎麼待見,如果沒有到了一定的地步,是絕對不會吃的,比如動物界的大型掠食動物老虎、獅子等等,這些食肉動物
  • 動物狂想曲: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戀愛靠譜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存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一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學院裡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開始懷疑身邊的食肉動物,並且出現了敵對的情況。某天晚上,出於食肉動物的本能,抓傷了一隻兔子,幸好有一隻動物找他有事,那一刻理智戰勝了本能,兔子逃脫了,因為迎新的需要,要去園藝社找玫瑰花,在那裡,雷格西再一次遇到昨天晚上被他襲擊的兔子,小巧玲瓏的兔子打動了雷格西的心,這究竟是出於捕獵者的本能還是愛情呢?最終他(她)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
  • 比起掠食者 大型食草動物更有可能滅絕
    一般來說,在我們的認知裡,食肉動物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更大。由於人類狩獵和棲息地的破壞等活動,許多動物已經瀕臨滅絕,數量之多令人警醒。領導這項工作的猶他州立大學生態學家特麗莎·阿特伍德說,在保護生物學領域普遍持有的觀點是,諸如老虎和北極熊等頂級捕食者可能尤其處於危險之中。事實上,阿特伍德自己也研究過這種掠食者,但是,她開始意識到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是站不住腳的。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食肉動物,在其生境中的動物數量佔比都是極小的,比如一頭老虎的領地範圍大概是50-100平方公裡,在其領地範圍內,除了它自己是大型食肉動物外,沒有其他的大型食肉動物。如果它們選擇吃其他的食肉動物的話,很可能面對的情況就是餓死。
  • 為什麼有些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的肉,即便是殺死對方?
    為什麼有些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的肉,即便是殺死對方?是的,相當多的人知道,雖然其他食肉動物可能不是更強大食肉動物的主要獵物,但較弱的食肉動物是可能被機會主義者吃掉的。其他食肉動物的屍體也經常被「清道夫」們清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