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然而如何主動出擊,改變被動局面呢?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歷史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方面,要求西方發達國家承擔節能減排的主要責任,捍衛自己的發展權利。同時,要及時揭露批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及其專家暴露出的種種醜聞,大膽質疑該機構言之鑿鑿的所謂「全球暖化」是不是人為虛構的謊言。

  然而,質疑歸質疑,在事關人類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忠於科學、探求真理。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走向,中國要繼續發出自己強有力、負責任的聲音。而這種聲音的背後,必須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和宏大的歷史視野。這就要求中國科學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人云亦云,形成並傳播自己獨立的見解主張。實際上,我國科學家有這樣的優良傳統,而享譽世界的著名物候學家竺可楨先生就是這一傳統的開創者。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蘇聯科學家曾提出地球正步入一個小冰期的全球冷化理論,曾經讓很多人相信,而竺可楨先生卻通過自己的獨立研究,證明這種診斷不過是「杞人憂天」。竺可楨在其學術名著《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中,第一次系統研究了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氣溫變化,根據竺可楨研究,中國近5000年來共經歷了4個冷暖變化時期:

  1.前3000年—前1100年,夏商時期,是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溫暖時期,氣溫比今天可能高2攝氏度,黃河流域有野象生存。

  2.第一個寒冷期:前1100年—前850年,西周寒冷期。

  3.第二個溫暖期,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戰國和秦漢王朝建立。

  4.第二個寒冷期。公元初年—600年。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南下,長江流域開始成為中國文明的中心地區。

  5.第三個溫暖期,600年—1000年,唐宋溫暖期。

  6.第四個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宋元寒冷期。北方遊牧民族活動頻繁,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族中央王朝——元朝。

  7.明清兩朝小冰期時期。

  竺可楨指出,以中國來看,氣溫在數千年歷史中以數百年為周期上下波動是十分正常的,一時的氣溫升高或者降低都不能說明氣溫變化會永遠如此。總的看來,在中國歷史上,溫度高時不是問題,反而溫度低時,因空氣中水汽量減少,時常導致大規模的乾旱,植物生長減慢導致糧食減產而有發生毀滅性災難和動亂的可能。商周、兩漢和唐宋時期的氣溫都比現在高得多,卻是華夏文明的奠基期、發展期和成熟期,而元明清以來,氣溫的下降造成的北方遊牧民族南侵則成了中原文明的緊箍咒。

  中國有著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歷史,留下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幾千年不曾間斷的天象氣候方面的詳細記錄,這為今天開展氣候變化的周期性規律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西方輿論就低碳問題向中國頻頻發難,而與此同時西方學界在氣候變暖問題上弄虛作假的醜聞不斷曝光的今天,中國實在是太需要像竺可楨先生這樣不人云亦云,堅持獨立研究和客觀立場,有世界胸懷和歷史大視野的科學家了。

  我們必須警惕在所謂低碳關注的背後,是否暗藏著針對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某種「低碳陷阱」,即以所謂低碳環保來扼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更關鍵的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絕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聲音。中國需要有竺可楨先生那樣的科學家,以自己的獨立研究和真知灼見形成自己的理論和話語體系,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上,維護中國未來的發展權利,也維護世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發展權利。

  (珏 曉)

相關焦點

  • 吳酩:郎鹹平,竺可楨,「氣候變化陰謀論」
    因為竺先生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在研究氣候變化方面頗有建樹,而常以「極端高論」而聞名的經濟學教授郎鹹平,前不久也「客串」了一把氣候學。  郎鹹平的炮口直指最近世界的第一重大話題--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認定這是發達國家炮製的一個偽命題,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國家的發展。
  • 竺可楨:一位戰略科學家的時代高度
    竺可楨先生作為我國氣象、氣候事業的奠基人,受到了國內外氣象學界的推崇。他在70高齡的晚年著述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仍然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經典之作,膾炙人口。竺可楨先生在杭州解放的前夕,由於浙江大學學生地下黨組織的營救,傳奇式地離開學校,擺脫了劫持去臺灣的危險,北上參加全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並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 薦書︱談中國歷史氣候不能只知道竺可楨
    就在前年年初登載的一篇關於氣候變化與重農理論的文章中,依然在引用這條曲線,可見經典的力量。竺先生復原的五千年中國溫度變遷圖論文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竺可楨先生,他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就有《氣象學家竺可楨》和《第一朵杏花》兩篇課文講述他的故事,十分具有普及性。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六、健全體制機制  完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信貸政策和投資政策,充分發揮價格槓桿的作用,形成有利於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體制機制,並根據工作需要,適當增加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財政投入。完善有利於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法規,依法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他還負責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物候學》著作,指出了物候學的研究對象、任務、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為物候學在中國普及教育作出貢獻。當前我國物候研究遇到一定的困難,但只要我們不懈努力,竺可楨先生開創的現代物候學事業必將取得新的成就。關鍵詞:竺可楨,物候,物候學進展竺可楨先生是我國現代地理學、氣象與氣候學的一代宗師,是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 塗瑞和:中國需要一部專門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
    塗瑞和:中國需要一部專門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 2021-01-12 1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 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
    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大家可能沒有去細心關注自己身邊的氣候變化,哪些年相對冷一些,哪些年相對熱一些。其實這些都是一些我們生活中比較有意思的東西,仔細去觀察,你會有意外收穫的。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文化名人,就是專門研究氣候的,他經常呢早早起床,去公園漫步。其實他並不是只是去公園觀賞散心的,而是抱著去探索大自然的氣候變化的。我上面講的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的氣候學家竺可楨。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此外,數據還將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準確評估全球碳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等。  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量的又一次匯聚,爭取為明年氣候變化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增加政治推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助推著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為世界最大。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三是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工業化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四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節約能源資源、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多方面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 加科學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新設想
    地球防變暖 兩招可制勝 加科學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新設想 2010-09-09 08:12:53
  • 庫布其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經驗
    經濟觀察網 李仲和/文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除了努力減排溫室氣體,還有其他路徑可入手嗎?剛剛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一個來自中國的實踐案例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荒漠化治理,同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份《報告》重點展示了中國庫布其「治沙、生態、經濟、民生」平衡驅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展現了中國企業積極響應、認真踐行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莊嚴承諾的有力行動。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中國氣象之父竺可楨,在氣象學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1930年,竺可楨發表《中國氣候區域論》一文,列舉了世界上幾種通用的氣候分類方法,並評述了這些方法在中國應用時產生的利弊。按照氣候對農業的影響,竺可楨提出了適合中國的氣候分類標準。在中國,東部主要參照冬季的氣溫,而西北乾旱地區主要參照降雨量的多少,將中國劃分為8個氣候區域。這一氣候區劃,由於和地理環境較符合,被廣泛採用。隨著科技的發展,資料的豐富,新的氣候區劃不斷出現,但竺可楨所進行的氣候區劃至今依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原則·目標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原則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  遵循《氣候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的原則;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需要減緩與適應並重。該《適應戰略》的發布,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國內第一個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戰略規劃,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將極大地促進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