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然而如何主動出擊,改變被動局面呢?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歷史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方面,要求西方發達國家承擔節能減排的主要責任,捍衛自己的發展權利。同時,要及時揭露批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及其專家暴露出的種種醜聞,大膽質疑該機構言之鑿鑿的所謂「全球暖化」是不是人為虛構的謊言。
然而,質疑歸質疑,在事關人類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忠於科學、探求真理。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走向,中國要繼續發出自己強有力、負責任的聲音。而這種聲音的背後,必須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和宏大的歷史視野。這就要求中國科學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人云亦云,形成並傳播自己獨立的見解主張。實際上,我國科學家有這樣的優良傳統,而享譽世界的著名物候學家竺可楨先生就是這一傳統的開創者。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蘇聯科學家曾提出地球正步入一個小冰期的全球冷化理論,曾經讓很多人相信,而竺可楨先生卻通過自己的獨立研究,證明這種診斷不過是「杞人憂天」。竺可楨在其學術名著《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中,第一次系統研究了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氣溫變化,根據竺可楨研究,中國近5000年來共經歷了4個冷暖變化時期:
1.前3000年—前1100年,夏商時期,是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溫暖時期,氣溫比今天可能高2攝氏度,黃河流域有野象生存。
2.第一個寒冷期:前1100年—前850年,西周寒冷期。
3.第二個溫暖期,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戰國和秦漢王朝建立。
4.第二個寒冷期。公元初年—600年。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南下,長江流域開始成為中國文明的中心地區。
5.第三個溫暖期,600年—1000年,唐宋溫暖期。
6.第四個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宋元寒冷期。北方遊牧民族活動頻繁,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族中央王朝——元朝。
7.明清兩朝小冰期時期。
竺可楨指出,以中國來看,氣溫在數千年歷史中以數百年為周期上下波動是十分正常的,一時的氣溫升高或者降低都不能說明氣溫變化會永遠如此。總的看來,在中國歷史上,溫度高時不是問題,反而溫度低時,因空氣中水汽量減少,時常導致大規模的乾旱,植物生長減慢導致糧食減產而有發生毀滅性災難和動亂的可能。商周、兩漢和唐宋時期的氣溫都比現在高得多,卻是華夏文明的奠基期、發展期和成熟期,而元明清以來,氣溫的下降造成的北方遊牧民族南侵則成了中原文明的緊箍咒。
中國有著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歷史,留下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幾千年不曾間斷的天象氣候方面的詳細記錄,這為今天開展氣候變化的周期性規律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西方輿論就低碳問題向中國頻頻發難,而與此同時西方學界在氣候變暖問題上弄虛作假的醜聞不斷曝光的今天,中國實在是太需要像竺可楨先生這樣不人云亦云,堅持獨立研究和客觀立場,有世界胸懷和歷史大視野的科學家了。
我們必須警惕在所謂低碳關注的背後,是否暗藏著針對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某種「低碳陷阱」,即以所謂低碳環保來扼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更關鍵的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絕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聲音。中國需要有竺可楨先生那樣的科學家,以自己的獨立研究和真知灼見形成自己的理論和話語體系,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上,維護中國未來的發展權利,也維護世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發展權利。
(珏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