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失去了我們日夜思念的敬愛的學術導師和領路人葉篤正先生整整一年了,今天中國氣象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舉辦先生學術思想專題報告會,藉以寄託對先生的緬懷,繼承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發揚光大,是很適時的。
我們的老師葉篤正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大師和科研事業的組織領導者,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和功績無論如何評價都不會過高,他在各方面也都有廣泛而且巨大的貢獻,他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人民和科學事業,是我們永遠要學習的榜樣。
先生祖籍安徽安慶,1916年2月21日出生於天津市書香門第,2013年10月16日於北京辭世,享年98歲,仁者高壽,功德圓滿。
先生少年時就讀於南開中學,思想進步,關心國家命運。後考入清華大學氣象系,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先生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奔走各地。1940年大學畢業,即到當時已內遷的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作研究生,師從名師王淦昌先生(即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之一),在貴州從事大氣電學研究。1945年抗日勝利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師從當時的氣象學大師Rossby教授,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作研究工作,成為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之一,與同年獲得博士學位、同被視為芝加哥學派中堅的郭曉嵐先生和謝義炳先生被並稱為中國三傑,是中國氣象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新中國成立後,先生毅然衝破重重困難,於1950年10月回到祖國,投身於新中國的氣象科學事業,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和氣象研究所,從此先生潛心攻研氣象科學,帶領中華學子邁進氣象科學的現代化,使之列於世界先進之林。同時還嘔心瀝血,承擔組織、領導、管理工作,在趙九章所長領導下,他和顧震潮先生、陶詩言先生等籌建了該所氣象學研究室。1958年起該室既已成為國際矚目的氣象學研究單位,1966年發展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1978年先生任所長,研究所日逐擴大,蒸蒸日上,成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研究單位,全面包含大氣科學各分科,甚至各有關學科的一部分。1980年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隨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1—1984),國家科委氣象組副組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1985年後任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IUGG國家委員會主席和顧問、中國地圈和生物圈委員會主席,還是第三屆和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和第七屆常務委員。他肩負起全面推進我國氣象科學和地球科學的重任,並用心接引和培養後進,成就了大批高級人才。同時先生和鄒競蒙局長及陶詩言先生等一起積極推動海峽兩岸氣象界的交流和合作,至今蔚成風氣,兩岸有口皆碑。先生尤其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他在IAMAP,WCRP,IUGG和IGBP中都是重要專家和國際計劃的發起者和敲定者之一,使中國對世界科學計劃作出重要貢獻。
葉篤正先生的學術思想敏銳,極具前瞻性,學風嚴謹,一絲不苟,既高瞻遠矚,又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具體需要的問題。他研究的氣象問題既有一般的普適性,又特別關注中國和東亞的特殊性,其研究結果既是列於國際前沿,又有鮮明的特色,是二者完美的結合,為國際和國內所盛讚。
先生在大氣動力學、大氣環流、青藏高原氣象學和高原氣象學、阻塞高壓、陸氣相互作用,和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等領域都有重大的貢獻。
(一)大氣動力學
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發揮了Rossby關於能量頻散的觀點,在《大氣中能量頻散》一文中給出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的幾種模型,使Rossby長波公式可用於實際預報,成為動力氣象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初,世界氣象界掀起風場與氣壓場相互作用研究的熱潮,各家各執一詞,都有片面性,先生在1957年發表的《大氣準地轉運動的形成》一文中才得到全面的結論——地轉適應過程依賴於擾動的水平尺度:即空間尺度很大的運動,氣壓場為主導,尺度較小時是風場為主導。後來,又推廣到大氣的中小尺度運動中去。
(二)大氣環流
先生全面概括了大氣環流的主要事實,對其本質作了理論闡釋,他和朱抱真合作1958年發表的《大氣環流的若干基本問題》是集當時研究大成的經典著作。而先生和顧震潮、陶詩言、李麥村等的合作研究則揭示了東亞大氣環流的重要特點,和發現東亞和北美上空急流的季節突變,為此後研究季節變化、季風和氣候預測提供了重要依據;和陶詩言等合作的《北半球阻塞高壓的研究》也很有實際意義。為此,他們於1956年和1987年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一等獎。
(三)青藏高原氣象學和高原氣象學
先生和陶詩言、高由禧、楊鑑初合作,系統研究了青藏高原對全球大氣環流的影響以及在東亞氣候形成的作用,得出青藏高原冬夏各為冷源和熱源,這些和高原的動力作用一起(而非動力單獨作用)並和海陸熱力作用迭加,才形成了觀測到的大氣環流和東亞季風的格局。此後國內外就形成了「青藏高原氣象學」的研究熱潮,並推廣到研究落基山脈和高原的影響,而形成「高原氣象學」。而先生則是所有方面的主要研究者,例如他和合作者發現青藏高原使西風急流分支而在下遊集中加強,指出高原影響東亞季風的格局及年際變化;發現青藏高原西、中、東各有一個對流圈,且引起下遊的遙相關系統等等。1979年先生與高由禧合作的專著《青藏高原氣象學》對此作了系統的總結。
(四)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生注意到國際上十分關注的全球變化問題,隨即開展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陸面記憶」新概念。同時也是國際上全球變化研究領域最早的發起人之一,積極參與IGBP的建立和規劃工作,並在80年代初期倡議籌劃了在我國開展的與此有關的重大科學試驗一一黑河試驗(HEIFE )。
由於在葉篤正先生倡導下中國對全球變化研究的貢獻,START國際組織於1995年在東亞籌建了「東亞全球變化區域委員會」,並由此成立「全球變化東亞區域研究中心」,設於中國科學院;並且有關全球變化等有關的四大國際組織一致同意建立總部設於中國的季風亞洲區域集成研究計劃(MARIS)。
先生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對全球變化的適應問題,把它和可持續發展聯繫起來,並進一步提出「有序人類活動」的科學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論框架。這些已成為該學科新的生長點,他帶領我國學者開展了相關的觀測試驗和模擬研究,比國際上其他一些學者提出「人類圈」和「人類紀」等概念要早而且具體。2007年,葉篤正先生及其同事符淙斌等給中央領導建議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的批示。
先生不僅在科學研究方面碩果纍纍和在領導組織科研工作與人才培養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先生還十分重視和參與實際業務工作和科學出版工作等。
先生本人和大氣所都參與了我國軍民的氣象業務服務保障工作。例如,先生在1964年參加我國兩彈試驗的氣象保障工作而榮立二等功。先生對中國氣象局的業務和各大學的氣象教育也傾注了大量心血。
先生把刊物出版作為學術交流、傳播先進和培養人才創新的基地。先生曾任《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主編多年,並擔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先生以他卓越的成就和傑出的貢獻,獲得國際國內的高度評價和很高的榮譽。除上面提到的一些獎項外,先生還是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獎、何梁何利科學成就獎和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的獲得者,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氣象學會和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榮譽會員;是2006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先生的學術思想、為學之道和人品,深深影響著我們以及後代的學人。其精髓就是將普適性的科學理論和有具體特色的問題緊密聯繫起來,既掌握科學真理,又為國家和人民利益服務。先生和謝義炳教授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一起倡導要形成東亞或中國的氣象學派,使先生所倡導的學術思想能在中國大地形成風氣,管領世界氣象風騷。先生努力踐行,躬親作出榜樣,慚愧的是我們這一輩沒能達到先生的期許,謹寄厚望於今天年輕的學人來實現先生的夙願了。
(此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11月4日在葉篤正先生學術思想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