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葉篤正先生的生平與學術思想

2021-01-14 中國氣象局

  我們失去了我們日夜思念的敬愛的學術導師和領路人葉篤正先生整整一年了,今天中國氣象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舉辦先生學術思想專題報告會,藉以寄託對先生的緬懷,繼承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發揚光大,是很適時的。

  我們的老師葉篤正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大師和科研事業的組織領導者,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和功績無論如何評價都不會過高,他在各方面也都有廣泛而且巨大的貢獻,他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人民和科學事業,是我們永遠要學習的榜樣。

  先生祖籍安徽安慶,1916年2月21日出生於天津市書香門第,2013年10月16日於北京辭世,享年98歲,仁者高壽,功德圓滿。

  先生少年時就讀於南開中學,思想進步,關心國家命運。後考入清華大學氣象系,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先生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奔走各地。1940年大學畢業,即到當時已內遷的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作研究生,師從名師王淦昌先生(即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之一),在貴州從事大氣電學研究。1945年抗日勝利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師從當時的氣象學大師Rossby教授,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作研究工作,成為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之一,與同年獲得博士學位、同被視為芝加哥學派中堅的郭曉嵐先生和謝義炳先生被並稱為中國三傑,是中國氣象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新中國成立後,先生毅然衝破重重困難,於1950年10月回到祖國,投身於新中國的氣象科學事業,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和氣象研究所,從此先生潛心攻研氣象科學,帶領中華學子邁進氣象科學的現代化,使之列於世界先進之林。同時還嘔心瀝血,承擔組織、領導、管理工作,在趙九章所長領導下,他和顧震潮先生、陶詩言先生等籌建了該所氣象學研究室。1958年起該室既已成為國際矚目的氣象學研究單位,1966年發展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1978年先生任所長,研究所日逐擴大,蒸蒸日上,成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研究單位,全面包含大氣科學各分科,甚至各有關學科的一部分。1980年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隨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1—1984),國家科委氣象組副組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1985年後任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IUGG國家委員會主席和顧問、中國地圈和生物圈委員會主席,還是第三屆和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和第七屆常務委員。他肩負起全面推進我國氣象科學和地球科學的重任,並用心接引和培養後進,成就了大批高級人才。同時先生和鄒競蒙局長及陶詩言先生等一起積極推動海峽兩岸氣象界的交流和合作,至今蔚成風氣,兩岸有口皆碑。先生尤其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他在IAMAP,WCRP,IUGG和IGBP中都是重要專家和國際計劃的發起者和敲定者之一,使中國對世界科學計劃作出重要貢獻。

  葉篤正先生的學術思想敏銳,極具前瞻性,學風嚴謹,一絲不苟,既高瞻遠矚,又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具體需要的問題。他研究的氣象問題既有一般的普適性,又特別關注中國和東亞的特殊性,其研究結果既是列於國際前沿,又有鮮明的特色,是二者完美的結合,為國際和國內所盛讚。

  先生在大氣動力學、大氣環流、青藏高原氣象學和高原氣象學、阻塞高壓、陸氣相互作用,和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等領域都有重大的貢獻。

  (一)大氣動力學

  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發揮了Rossby關於能量頻散的觀點,在《大氣中能量頻散》一文中給出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的幾種模型,使Rossby長波公式可用於實際預報,成為動力氣象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初,世界氣象界掀起風場與氣壓場相互作用研究的熱潮,各家各執一詞,都有片面性,先生在1957年發表的《大氣準地轉運動的形成》一文中才得到全面的結論——地轉適應過程依賴於擾動的水平尺度:即空間尺度很大的運動,氣壓場為主導,尺度較小時是風場為主導。後來,又推廣到大氣的中小尺度運動中去。

  (二)大氣環流

  先生全面概括了大氣環流的主要事實,對其本質作了理論闡釋,他和朱抱真合作1958年發表的《大氣環流的若干基本問題》是集當時研究大成的經典著作。而先生和顧震潮、陶詩言、李麥村等的合作研究則揭示了東亞大氣環流的重要特點,和發現東亞和北美上空急流的季節突變,為此後研究季節變化、季風和氣候預測提供了重要依據;和陶詩言等合作的《北半球阻塞高壓的研究》也很有實際意義。為此,他們於1956年和1987年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一等獎。

  (三)青藏高原氣象學和高原氣象學

  先生和陶詩言、高由禧、楊鑑初合作,系統研究了青藏高原對全球大氣環流的影響以及在東亞氣候形成的作用,得出青藏高原冬夏各為冷源和熱源,這些和高原的動力作用一起(而非動力單獨作用)並和海陸熱力作用迭加,才形成了觀測到的大氣環流和東亞季風的格局。此後國內外就形成了「青藏高原氣象學」的研究熱潮,並推廣到研究落基山脈和高原的影響,而形成「高原氣象學」。而先生則是所有方面的主要研究者,例如他和合作者發現青藏高原使西風急流分支而在下遊集中加強,指出高原影響東亞季風的格局及年際變化;發現青藏高原西、中、東各有一個對流圈,且引起下遊的遙相關系統等等。1979年先生與高由禧合作的專著《青藏高原氣象學》對此作了系統的總結。

  (四)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生注意到國際上十分關注的全球變化問題,隨即開展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陸面記憶」新概念。同時也是國際上全球變化研究領域最早的發起人之一,積極參與IGBP的建立和規劃工作,並在80年代初期倡議籌劃了在我國開展的與此有關的重大科學試驗一一黑河試驗(HEIFE )。

  由於在葉篤正先生倡導下中國對全球變化研究的貢獻,START國際組織於1995年在東亞籌建了「東亞全球變化區域委員會」,並由此成立「全球變化東亞區域研究中心」,設於中國科學院;並且有關全球變化等有關的四大國際組織一致同意建立總部設於中國的季風亞洲區域集成研究計劃(MARIS)。

  先生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對全球變化的適應問題,把它和可持續發展聯繫起來,並進一步提出「有序人類活動」的科學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論框架。這些已成為該學科新的生長點,他帶領我國學者開展了相關的觀測試驗和模擬研究,比國際上其他一些學者提出「人類圈」和「人類紀」等概念要早而且具體。2007年,葉篤正先生及其同事符淙斌等給中央領導建議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的批示。

  先生不僅在科學研究方面碩果纍纍和在領導組織科研工作與人才培養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先生還十分重視和參與實際業務工作和科學出版工作等。

  先生本人和大氣所都參與了我國軍民的氣象業務服務保障工作。例如,先生在1964年參加我國兩彈試驗的氣象保障工作而榮立二等功。先生對中國氣象局的業務和各大學的氣象教育也傾注了大量心血。

  先生把刊物出版作為學術交流、傳播先進和培養人才創新的基地。先生曾任《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主編多年,並擔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先生以他卓越的成就和傑出的貢獻,獲得國際國內的高度評價和很高的榮譽。除上面提到的一些獎項外,先生還是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獎、何梁何利科學成就獎和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的獲得者,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氣象學會和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榮譽會員;是2006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先生的學術思想、為學之道和人品,深深影響著我們以及後代的學人。其精髓就是將普適性的科學理論和有具體特色的問題緊密聯繫起來,既掌握科學真理,又為國家和人民利益服務。先生和謝義炳教授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一起倡導要形成東亞或中國的氣象學派,使先生所倡導的學術思想能在中國大地形成風氣,管領世界氣象風騷。先生努力踐行,躬親作出榜樣,慚愧的是我們這一輩沒能達到先生的期許,謹寄厚望於今天年輕的學人來實現先生的夙願了。

  (此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11月4日在葉篤正先生學術思想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劉佳)  

相關焦點

  • 葉篤正科普館安慶開館,系國內首家紀念葉篤正展館
    葉篤正科普館安慶開館,系國內首家紀念葉篤正展館 澎湃新聞記者 陳良飛 趙實 2017-09-16 14:48 來源:澎湃新聞
  • 氣象學界紀念 葉篤正百年誕辰
    但葉先生專門找到我,說『你應該到蘭大去,因為那裡更適合你發展。』我沒有猶豫,聽了葉先生的話,就到了蘭大。」如今已成中科院院士的醜紀範先生在談到葉篤正先生時,深情地回憶起葉先生對他的諄諄教導。  紀念葉篤正先生百年誕辰學術思想研討會23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舉行。葉先生當年的同事、學生,家人,國內氣象學界的專家、學者130多人共同追思了葉先生的科學功績和愛國情懷。
  • 葉篤正:洞徹氣象風雲
    「正是葉篤正提出了進行大氣化學研究的必要性,他是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許多新的科學思想,如全球變化的可預報性、氣候和生態敏感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作為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中國委員會的主席,他把所有與之相關的學科結合在一起,確保了全球變化研究在中國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 淺談趙元任先生的學術思想背景
    Untitled Document淺談趙元任先生的學術思想背景中華讀書報 2001-06-20   趙元任先生在學術上獲得如此大的成就,與他的天資聰穎、工作勤奮固然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極為深厚的知識背景,這使他在長期的學術生涯中得以源源不斷的充足的養分和支持。袁毓林在《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的《序》中,曾把趙先生的學術背景歸納為:「融會古今、貫通中外、橫跨文理、精通音樂」,是很為貼切的。
  • 陳攖寧先生生平述略(完)
    陳攖寧先生的道教概念,是廣義。他包括了道家、道學、道教、仙學等,與中華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多方面內容。雖然陳攖寧先生最終沒有能證到仙學的最高境界,但他所倡導的仙學學術,不僅推動了道教的復興,也得到了學界的認可。著名學者柳存仁在談到民國以後的道教時曾說,除了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有些思想上的成就外,恐怕民國時期沒有什麼有影響的道學家。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氣象學家葉篤正憑什麼獲得?
    除此之外,1987年,葉篤正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5年,葉篤正獲得第一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和「陳家庚地球科學獎」。 1979年,葉篤正與高由禧合作的專著《青藏高原氣象學》對這一系列的研究作了系統性的總結。
  • 周培源先生生平
    1920年的周培源。 周培源一生的學術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廣義相對論和流體力學湍流理論方面,在理論物理和流體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國以後,周培源承擔了繁重的行政事務和外事活動,但他從未中輟學術研究工作,並在湍流理論和相對論引力論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於1982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致敬中國科學家|葉篤正:第一個獲得「氣象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數位學術巨匠之一,也是中國大氣科學界及全球變化研究領域的一代宗師。這三句話正是葉篤正人生的寫照。1950年,葉篤正回國後立刻投身到大氣科學研究機構的籌建工作。經過幾十年艱苦創業,當初只有十幾個人的科研小組,發展成現在國際知名的大氣科學研究所。故鄉的土地為葉篤正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在超過半個世紀的科學研究中,葉篤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開創性研究成果。
  • 國內首家紀念氣象學家葉篤正展館開館:再回味老人的傳奇一生
    50年代中期,葉先生與人合作發表論文《東亞大氣環流》,奠定了我國天氣預報的基礎。「即使受些苦,我也不後悔」1966年,葉篤正正處於事業的巔峰時期,「文革」開始了,他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美國特務」等莫須有的帽子,遭遇批鬥與折磨。
  • 吳仲華先生學術思想及影響
    吳仲華先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創立了國際公認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我們試圖分析他之所以成功的學術思想。    1.1 抓住了科學發展的新動向    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發明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最初由於壓氣機耗功大於透平的作功,所以整個發動機的效率是負的,這自然是不可取的。其原因是壓氣機、透平內部流動太複雜,設計不善,流動效率太低。
  • 1916年2月21日,氣象學家葉篤正出生
    1916年2月21日,氣象學家葉篤正出生2017-02-21 00:53 來源: 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採錄 葉篤正他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他就是我國現代大氣科學奠基人之一葉篤正。1916年2月21日,葉篤正出生於天津市。他的祖父在清末曾經官至巡撫,父親葉崇實當過道臺和銀行總經理。葉篤正沒有上過小學,由家庭教師對他嚴加管教。
  • 從幾篇論文看黃秉維先生的學術思想
    □孫惠南(中國科學院)   黃秉維先生逝世兩周年和誕辰90周年的紀念日都已臨近,紀念這日子的最好方式是認真地學習黃先生的著作,深入地理解黃先生的學術思想,完成他未竟之業,把地理科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使地理科學能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獻給氣象學大師—葉篤正
    獻給氣象學大師—葉篤正 發布時間:2013年10月21日11:11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 氣象人物誌: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葉篤正
    這個班出了3位中科院院士,除葉篤正外,還有化學家、教育家申泮文及地質學家關士聰,此外,美國工程院院士劉維正、詩人穆旦等亦是葉篤正的同班同學。依照申泮文的說法,葉篤正是全班的榜首。然而在南開中學的那段日子裡,葉篤正逐漸知道了官僚的驕奢淫逸、民生的艱難困苦、國家的多災多難、民族的存亡絕續。
  • 葉篤正:求實認真的中國氣象學泰鬥
    新中國的氣象科學發展史上,深深鐫刻著一個大寫的名字——葉篤正。這位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中國大氣科學界及全球變化研究領域的一代宗師,把自己的滿腔熱忱和聰明才智,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哺育他的偉大國家和人民。
  • 葉篤正: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籌備始末
    我國近代科技術語,一般說來,多從西方引進和翻譯西方科技著述而來,大約從元代開始,經過明、清兩代達到一定繁榮地步,特別是在介紹近代科學技術成就中創用了大量科技術語,像著名數學家李善蘭、華衡芳、化學家徐壽,以及嚴復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1912年就開始了名詞審定工作。
  • 丁小平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丁小平先生參加清華校慶)一、丁小平的學術思想限於篇幅,本文不介紹丁小平先生在美學、教育學、文化學、宗教學、經濟學、科學史、文學理論、軍事理論、力學、藥理學、農業機械等眾多學科的造詣,只擇其領域性的學術思想加以介紹。
  • 求實認真的中國氣象學泰鬥——葉篤正
    說起這個領域的學者,一定會將葉篤正放到前排。葉篤正作為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由於其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東亞大氣環流、全球變化科學、大氣運動適應理論等領域的開拓性貢獻,獲得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1916年出生的葉篤正與中國的第一份氣候紀錄同年。葉篤正進入大學後,在學長錢三強的勸說下,放棄了喜愛的物理,選擇了對國家更為實用的氣象學。
  • 王陽明學術思想的產生與宋明理學自身內在的邏輯演變有什麼關係?
    他在晚年所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不僅是其一生學術思想的最終旨歸和集中概括,而且還推動了明代心學運動的展開而蔚為一代思潮。可以說,中國哲學發展到宋明理學的陽明心學階段後,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形式下所能開顯出來的、所能包容的基本精神和義理在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中得到了最為豐富和集中的表達。王陽明一生的經歷兼有立德、立言、立功的特徵,體現為一個為學、為道與為人相統一的過程。
  • 紀念吳文俊先生誕生100周年暨2019年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
    來源:吉網    2019-06-12 17:02 分享   今年是蜚聲國際的傑出數學家、我國人工智慧的開拓者和領軍人吳文俊院士誕生100周年,為了總結吳文俊先生對數學機械化與人工智慧研究和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研討傳承吳文俊先生的科學精神和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