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學術思想的產生與宋明理學自身內在的邏輯演變有什麼關係?

2021-01-13 愛音樂的小娜娜

在八股取士制度和競相爭利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和刺激下,很多當時的士子都將原本是用來進行儒家傳統的德性培養和教化的朱學當成了追名逐利和知識炫博的工具,作時文、求功名、尚空談、輕踐履,不在身心上切實用功,從而使注重道德踐履的儒學思想日益淪為口耳之學並喪失了其內在的精神活力。

上述種種問題的產生,暴露出程朱理學的理論體系自身的問題困境以及其思想在約束人心以及應對社會危機問題上的無力,這迫使當時的儒家學者們不得不在在試圖克服和解決程朱理學理論困境的基礎和前提下對已有的禮樂典章制度的合理性和神聖性展開本體論反思,以尋求和揭示出禮樂典章度作為當時的社會倫理制度合理性和神聖性的形上學最高根據。這樣一來,便形成了面對同一時代課題的明代思想家們不同的本體論觀點。於是,以宋明理學自身的邏輯演變和明中葉社會歷史狀況的變化為雙重前提,陽明的心學思想終於得以產生。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諡文成。生於明成化八年,卒於明嘉靖七年。祖籍江蘇餘姚,早年隨其父王華遷居山陰(今紹興)。十七歲時在離越城不遠的陽明洞結廬講學,自號陽明子,世人稱其為陽明先生。他在晚年所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不僅是其一生學術思想的最終旨歸和集中概括,而且還推動了明代心學運動的展開而蔚為一代思潮。可以說,中國哲學發展到宋明理學的陽明心學階段後,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形式下所能開顯出來的、所能包容的基本精神和義理在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中得到了最為豐富和集中的表達。

王陽明一生的經歷兼有立德、立言、立功的特徵,體現為一個為學、為道與為人相統一的過程。從為學、為道方面說,作為哲學家的王陽明一生都圍繞著「成聖何以可能」的問題而進行著哲學思考,「龍場悟道」後,他在心學立場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心即理」思想,此後這一思想不斷發展,倡導知行合一之說,圍繞著知行合一之說,王陽明又先後提出靜坐功夫、省察克治、存天理滅人慾等種種實現知行合一的教法,並最終形成了其建立在對古本《大學》予以解釋基礎之上的誠意格物思想。經寧藩之變,最終創立起了其一生學術思想的最終旨歸—「致良知」思想體系,並以其為「聖門之正眼法藏」。

從為人方面講,王陽明一生經歷過諸多居夷處困、動心忍性的磨難,但始終堅守自己的良知,表現出極大的道德勇氣,並以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先後平定了南贛的農民暴動、廣西的少數民族暴動乃至來自明廷內部的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為明王朝中期的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屢立奇功。所以後來其弟子徐愛稱其師:「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而其另一弟子鄒守益也在回憶其師生平言行時說:「當時有稱先師者曰:『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氣節,或以勳烈,而公克兼之。』」從王陽明一生為學、為道與為人相統一的發展過程來看,這些弟子們的評價並非濫美之詞。因此,可以說,王陽明學術思想的產生與形成,既以宋明理學自身內在的邏輯演變和明中葉社會歷史狀況的變化為其雙重前提,同時也與他在具體的生存實踐活動當中的個人遭際、事功經歷等等方面有著直接的關聯,正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王陽明提出了自己建立在心學立場上的心學思想體系。

在對王陽明早年思想發展的具體內容予以介紹和闡釋之前,本文首先需要對後世學者有關王陽明早年思想演變的幾種劃分觀點進行辨析和說明,以便在理清王陽明早年思想發展的幾條關鍵線索的基礎上來呈現其早年所思所想。

陽明弟子錢緒山在《年譜》中評價王陽明為學與為教的變化過程時說:「先生之學凡三變,其為教也三變。少之時,馳騁於辭章;已而出入二氏;繼乃居夷處困,豁然有得於聖賢之旨:是三變而至道也。」由此可以看出,錢緒山是以陽明在三十七歲「龍場悟道」為分界點,並認為在「龍場悟道」前陽明思想有「學凡三變」,而「龍場悟道」之後又有「為教也三變」。而黃宗羲則認為:「先生之學,始泛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

而陽明弟子王畿在評價其師思想變化過程時則說:「先師之學,凡三變而始入於悟,再變,而所得始化而純。其少稟英毅凌邁,超俠不羈,於學無所不窺。嘗泛濫於詞章,馳騁於孫吳,其志在經世,亦才有所縱也。及為晦翁格物窮理之學,凡至於隕。時苦其煩且難,自嘆以為若於聖學無緣,乃始究心於老佛之學,築洞天精廬,日夕勤修,錬習伏藏,洞悉機要,其於彼家所謂見性抱一之旨,非惟通其義,蓋已盡得其髓矣。自謂嘗於靜中內照,形軀如水晶宮,忘己忘物、忘天忘地,混與虛空同體,光耀神奇,恍惚變幻,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乃真境象也。」此外,還有湛若水關於陽明早期思想演變的「五溺」之說:「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於聖賢之學」。總體上說,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前的早年思想演變的劃分觀點,就是上述這四種觀點。

首先,就上述對陽明早期思想演變的具體內容的判定來看,錢緒山認為陽明「龍場悟道」之前經歷了泛濫辭章、沉溺佛老以至最終龍場大悟,「經三變而至道也」。黃宗羲、王畿則在錢緒山劃分觀點的基礎上,又在泛濫辭章和沉溺佛老兩個環節之外加上了一個學習朱熹格物窮理之學的環節。而湛若水則將陽明早期思想判定為任俠、騎射、辭章、神仙和佛氏五個環節,最後在丙寅年。其次,就這幾位學者對陽明早期思想「最後一變」的時間劃定問題上來看,錢緒山、王畿與黃宗羲都將「龍場悟道」作為陽明早期思想發展的「最後一變」,而湛若水則有所不同,他將陽明早期思想演變的「最後一變」規定為「正德丙寅始歸於聖賢之學」。但上述這四位學者有關王陽明早年思想演變的劃分觀點也有一致性即他們都認為王陽明早年思想中存在泛濫辭章之學和出入佛老這兩個環節。

其次,對於構成上述學者對於陽明早期思想演變的不同觀點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他們各自的劃分觀點的著眼點不同所導致。湛若水之所以將陽明早期思想的「最後一變」定位為丙寅年(1506)而非在丙寅年之後的「龍場悟道」,是因為湛若水所試圖突出強調的是陽明早年在任俠、騎射、辭章、神仙和佛氏這些儒學外部的領域進行多方面探索的過程以及在丙寅年「一變而至道」實現了從泛濫異學而向儒學內部回歸的這樣一條線索,所以實際上湛若水突出強調的是陽明早期思想之變乃是一種「異質」之變。

相關焦點

  • 梁啓超曾談清代思潮:對於宋明理學之一大反動
    著名中國數學史家錢寶琮甚至認為,《九章算術》「是東漢初年儒學的一部分,與儒家的傳統思想有密切關係」;「《九章算術》的編集與東漢初年經古文學派的儒士有密切的關係」。  天文學以《周髀算經》的蓋天說、張衡的渾天說和宣夜說等宇宙結構理論,以及漢代的曆法為代表。重要的是,漢代儒家普遍對天文曆法感興趣,並參與了當時的天文曆法研究。
  • 高考歷史思想文化維度考點—《宋明理學與明清異學》
    在思想文化維度看似很多,但宋明理學考的很單一,基本上就是二程朱熹。然後給一段材料問什麼意思或舉個例子問什麼叫格物致知等。這塊很難考深。明清異學就是一個李贄帶領三個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大儒對宋明理學的批判,對宋明理學有意見,但沒出範圍,他們還是儒家代表。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不過,如前文一再指出的,在王陽明那裡,作為準則的良知既具有吾心這種個體形式,又以普遍的天理為其內容,而後者往往構成了其更根本的規定。換言之,至上的天理歸根到底內在地抑制著主體的獨立思考。相形之下,梁啓超等近代思想家在肯定王陽明將良知視為個體「自家準則」的同時,又完全摒棄了王氏把自家準則限制在天理框架內的理學觀點。
  • 明清理學的發展比較:清朝取代了明朝,應為華夏的退步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明清理學發展對比揭開謎團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樸素的實證主義學術思想,心手之論的觀點相對的減少
    導語:樸素的實證主義學術思想,心手之論的觀點相對的減少在晚明書學思想的影響下,清初傳統帖學理論中的技法之論,同樣強調「心手之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其中,以倪後瞻、宋曹等人最具代表。倪後瞻(1608—1665 後)在《倪氏雜著筆法》中有如下記述:董(其昌)先生每云:「吾書無他奇,但姿法高秀,為古今獨步耳。心忘手,手忘筆,筆忘法,純是天真瀟灑。」 書家以脫化為貴,然非極熟之後,安能得此?蓋極熟則諸法可忘,神行其中矣。 落筆有疏宕縱逸之趣(一作氣),凡作字時便作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熟極之後,筆忘手,手忘法,方能臻此。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但儒家思想中的知並不是這個意思。儒家思想中所說的知,是指心的本體。它是超越能知(意識)和所知(概念)的。孟子說這個「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都是本善的。意識一動,就生出或善或惡的念頭來了。所以儒家說的「心」不是意識,更不是意識產生的念頭,而是產生意識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真心」、本性。王陽明對此也有過明確地論述:「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 王陽明言過其實了嗎?談談我對他思想的一些看法
    王陽明本身是一個讀書人,但是打過仗。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就怕流氓有文化一個道理,就怕文化人會打仗,文化人一旦會打仗,必然做出一些驚世之功!王陽明是一個有良心和理想的人,這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沒有的,人要完善自身修養本來就很難,尤其是在當今一切都跟房地產綁架的時代,面對的困難和誘惑都很多,要保持自己的良心和理想就更難了。
  • 深層意識:致良知有什麼用?什麼是良知?
    笑獅子:朋友看了我的深層意識一文,問我「致良知對我們個人有什麼用」。 致良知以及儒學,能否幫助人立事功,這確實是好問題。孔子生前的事功是很差的,孟子也不怎麼樣,程朱都是坐而論道,立言而沒有立功。宋明兩朝,儒家都是正統意識形態,宋朝更加是與儒生共天下。
  • 淺談趙元任先生的學術思想背景
    趙元任先生在學術上獲得如此大的成就,與他的天資聰穎、工作勤奮固然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極為深厚的知識背景,這使他在長期的學術生涯中得以源源不斷的充足的養分和支持。袁毓林在《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的《序》中,曾把趙先生的學術背景歸納為:「融會古今、貫通中外、橫跨文理、精通音樂」,是很為貼切的。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理學,或稱道學,亦稱義理之學,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名。正是理學,加固了王權統治,可也是理學,對人進行多方面的禁錮,特別是對婦女,更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宋朝以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麼低。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王守仁在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四字詞語上,悟道出自己的心即理,本著自己內心的體驗,促就心學的悟性。他也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但他那傳奇非凡的往事一幕幕在心中飄過,然後又像鏡花水月一樣清散於無形。這就促就了王守仁心中萬念俱泯,唯剩一個念頭: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比如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儒學主張就是這樣一個從心偏重尊德性,另一個從物主張道問學。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
    原標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 韓振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 新年書單|社科學術有哪些好書值得期待?
    束景南《陽明大傳:「心」的救贖之路》(三卷本)浙江大學教授束景南是研究宋明理學的著名學者,曾出版《朱子大傳》和《王陽明年譜長編》等,均獲得學界的肯定,並獲得中國圖書獎等重要獎項。束景南花了五十餘年的時間潛研王陽明,收集到大量關於王陽明的新資料,發覆抉疑,考證辨析,在王陽明的生平行事與思想上都有許多獨到的新發現、新開拓,特別是在對王陽明思想的研究上提出了十大新發現,顛覆了六百年來人們對王陽明的傳統認識與看法。該書即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