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丹術也叫鍊金術或點金術,是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追求「長生不死」而煉製丹藥的一種方術。這種方術起源於戰國時代,發展於秦漢魏晉。晉代的葛洪,是一個「窮九丹之秘術」的著名煉丹家。他總結了前人的煉丹理論,也總結了本人的實踐經驗,寫出了《抱樸子》這部完整的煉丹術著作,記載了當時煉丹術中的不少化學成就。
葛洪和《抱樸子》。
葛洪(公元281—361年)號稚川,丹楊郡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少年時家貧,但他好學不倦,自己親自砍柴賣錢買紙墨,夜間寫書誦習。更好尋書問義,遍覽典籍,因而以儒學和好「神仙導養之法」知名。他的從祖父葛玄,在孫吳時從學於方士左慈,號曰「葛仙公」,把他的煉丹秘術傳給學生鄭隱。葛洪又從鄭隱那裡學得煉丹術,後來又拜廣東南海太守鮑玄為師,學習道家的神仙之術,並和鮑玄的女兒結了婚,承襲了鮑玄的道學,並「兼綜練醫術」。他曾參加過西晉鎮壓石冰起義的活動,但他「不論功賞」,曾到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
他在青年時就從師學習煉丹秘術,年老時為了煉丹又「老而忘倦」。為了煉丹,他「謝浮榮而捐雜藝,賤尺寶而貴分陰」,取得了重大的化學成就,受到了世人的稱頌。他「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到廣州羅浮山煉丹,並繼續著書立說。他自號「抱樸子」,意思說自己是個樸實的人,他寫的主要著作也叫《抱樸子》。
《晉書》的《葛洪傳》說葛洪
「博學洽聞,江左絕倫」,「精辯玄賾,析理入微」
學識廣博在當時的江南是無人可比的。精通玄妙的煉丹秘術,說理細緻入微。他的《抱樸子》書,分為《內篇》和《外篇》。《外篇》五十卷,主要講儒家的應世之道。《內篇》二十卷,主要講道家的「內學」,也即論述煉製金丹、仙藥等煉丹術。這部書和東漢煉丹家魏伯陽寫的《周易參同契》,同是世界上最早的重要煉丹術著作。
我國古代煉丹家燒丹(丹砂)鍊汞(水銀)的目的是迷信的荒誕的,它所依據的許多理論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們的理論有一部分是對的,特別是他們的採藥、製藥、煉丹實踐活動提供了對自然現象進行觀察研究的機會,在自然科學特別是在化學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就。
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的理論,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煉丹鍊汞所依據的基本理論。葛洪繼承和發展了這一理論。他說:
「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認為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規律,一切物質都可以變,在適當的條件下金銀也可以用其他別的物質變成。所以他說:「何嫌金銀不可以異物作成乎?」《抱樸子·內篇》中的《金丹》、《仙藥》、《黃白》等篇,就是敘述這些物質變化的。《金丹》篇主要是敘述用無機物質煉出所謂長生的「仙丹」的。《仙藥》篇主要是論述植物性的「五芝」(指長在枯樹上的一些肥大的菌類)可以延年益壽。《黃白》篇主要是講所謂人造黃金和白銀。其中所講的一些無機物質的化合、變化等理論是合乎化學原理的、科學的。
《抱樸子內篇》更詳細地記述了前人和葛洪自己煉丹的方法和技術,記載了他們觀察到的許多化學現象和所取得的科學成就。
一、火法煉丹的成就。
中國古代煉丹的方法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火法。
這種方法,是帶有冶金性質的無水加熱法,大致包括煅(長時間高溫加熱)、煉(乾燥物質的加熱)、炙(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又叫「升」,即升華)、伏(加熱使藥物變性)等法術。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叄同契》中已講到這種火法煉丹,稱為「火記」。這本書中有《火記》六百篇,但已失傳,無法查考其內容如何。而《抱樸子內篇》中卻有所記載。
煉丹術最早常用的藥品材料是丹砂、汞、鋁、硫等。丹砂就是紅色硫化汞。南京東晉王氏墓中曾出土二百多粒丹丸,大小如綠豆。根據化驗,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硫化汞。煉丹的方法一般就是火法。紅色硫化汞一經火燒加熱就會分解出汞,汞和硫黃化合就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加熱使它升華,就又恢復紅色硫化汞的原狀。所生成的汞,是金屬物質卻呈液體狀態,圓轉流動,容易揮發,顯得神奇。煉丹家想利用它製成具有神奇效用的「還丹」,即所謂「神丹」。秦漢以來的煉丹家想製成「神丹」,反覆煉丹,對汞的變化十分熟悉。西漢時的《淮南萬畢術》一書中就說:
「丹砂為頓(汞)。」
東漢的《周易參同契》一書描寫了汞容易揮發和容易同硫黃化合的特性,也指出它在丹鼎(化學反應器)中升華後「赫然還為丹」的情況。《周易參同契》用詩和隱語的形式說:
「河上奼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制之,黃芽為根。」
這裡的「河上奼女(少女)」,指的是汞(水銀);「黃芽」是指硫黃。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水銀受熱就升華,但遇到硫黃則化合成硫化汞(丹砂)而固定下來。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金丹篇》又更明確地說:
「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
就是說,天然的紅色硫化汞(丹砂)受熱就分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不斷加熱又變成紅色的硫化汞。這就說明當時既可以用天然紅色硫化汞(丹砂)製成水銀,又可以用人工方法製成人造紅色硫化汞(丹砂)。這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與天然物質完全相同的人造物質,是煉丹術在化學上的一項偉大創造。
汞的一個特性,就是能和其他金屬生成「汞齊」即汞的合金;而汞齊蒸去汞以後,又可重得那種金屬。古代煉丹家們早已對汞的這種特性,對汞和其他金屬形成汞齊的作用,有所研究,有所發現。晉代以前的煉丹家已認識到汞和其他金屬形成汞齊的作用,並製成了鉛、錫等金屬的汞齊。西漢的《淮南子天文訓》說:
「明鏡」要「粉之以玄錫」。
所謂「玄錫」就是鉛汞齊,古代用作制銅鏡的拋光劑。東漢的《周易參同契》說:
「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親,化為白液,凝而至堅。」
說的就是汞和鉛形成鉛汞齊的作用。「太陽流珠」指的是汞(水銀),「金華」指的是鉛。這首詩說的是水銀和鉛可以製成固體的鉛汞齊。當時對鉛和它的化合物也很有研究。
漢代以前,已知用鉛製造化妝用的顏料鉛粉。這種鉛粉最早叫「粉錫」,也叫「胡粉」。所謂「胡粉」就是「糊粉」,即「和脂以糊面」之粉。它是鹼性碳酸鉛。《周易參同契》說:
「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就是說鉛粉遇到赤熱的火頭就被還原為黑色金屬鉛。當時已知鉛粉中含有鉛,鉛粉遇到熱,鉛就放了出來。晉代除用鉛製造鉛粉之外,還用它製備黃丹,即四氧化三鉛。《抱樸子內篇黃白篇》說:
「鉛性白也而赤之以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為鉛。」
這裡所說的「丹」是指「黃丹」、「鉛丹」(或叫「廣丹」)。這是說金屬鉛受到強熱可以變成赤色的黃丹即四氧化三鉛,黃丹被炭火還原又能分解出鉛。
在冶金方面當時也可能有一些發明創造。
《周易參同契》中認為
「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
《抱樸子內篇黃白篇》說:
「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藥,煉人身體,故令人不老死。」
因為煉丹家們認為服用金、銀礦物之類「不朽」的物質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軀也同樣「不朽」,所以他們設法用人工方法煉製藥用的金銀。漢代以來,就有煉製黃金的記載。《抱樸子內篇黃白篇》記載葛洪的老師鄭隱曾對葛洪說過他曾與左慈在廬江銅山自造過「黃金」,並記載了一些製造金、銀的故事。如華令思起初投藥成銀,後又投藥成金;李根煎鉛、錫造銀;程偉妻投藥於汞成銀,等等。還說金、銀可以用「異物」作成,「神丹既成,不但長生,又可作黃金。說明當時已經能用銅、鉛、汞等賤金屬按不同比例煉成了若干種黃色或白色的合金,即人造的「黃金」、「白銀」。這種鍊金活動,直到宋代還在進行。
二、水法煉丹的成就。
煉丹家一方面用火法把金石藥煉成固體的丹,另一方面也用水法把金石藥溶解成為液體。他們在溶解金石藥的長期實踐中,對水溶液中的複雜化學反應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許多化學知識。煉丹術大叢書《道藏》洞神部眾術類記載了古代煉丹的《三十六水法》,保存了晉代以前煉丹家溶解三十四種礦物和兩種非礦物的五十四個方子。《抱樸子內篇金丹篇》也記載了許多同類的丹方。這些古方,說明當時水法煉丹處理藥物有好多種方法。
一般說來,用水法製備藥物需要準備華池,即盛有濃醋的溶解槽(或用、盆之類代替),醋中投入硝石和其他藥物。硝石古稱「消石」,因為它能「消化七十二種石」,在古代煉丹中十分重要。它在酸性溶液中提供硝酸根離子,起類似硝酸的作用,可以溶解許多金屬和礦暢。這種在醋酸中加入硝石,也就是把酸鹼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統一起來加以運用,在化學史上是一種創造。《抱樸子內篇金丹篇》中有「金液方」,說只要把黃金連同藥物封在華池中靜置一百天。就會慢慢溶解而「成水」。在當時能溶解黃金、出現溶解金的方法,這是化學史上的一項巨大成就。
水法煉丹的另一重要發現,是水溶液中的金屬置換作用。
古代煉丹家有金屬互相「轉化」的理論。西漢的《淮南萬畢術》中曾經記載:
「曾青得鐵則化為銅」。
《抱樸子內篇黃白篇》說:
「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外變而內不化也」。
「曾青」是一種美麗青色的硫酸銅。這就是說,當時已經觀察到鐵和硫酸銅溶液中的銅離子起置換作用、生成金屬銅的現象。
結束語:
古代的煉丹術是化學的原始形態,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它所用的實驗工具設備和藥物成為化學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質設備。它所取得的化學成就也為近代化學奠定了基礎。中國的煉丹術起源很早,到了晉代日益發展。葛洪是當時著名的煉丹家,成了我國煉丹術中承前啟後的煉丹人物。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贈李白》的詩中說自己「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葛洪的煉丹成就和著作,對中國唐宋以後的煉丹,對阿拉伯的煉丹,都起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