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2021-01-22 觀察者網

1988年4月28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一)》紀念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物理學家吳有訓」和「數學家華羅庚」。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湖北黃岡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等方面卓有建樹,首創地質力學;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浙江上虞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江西高安人。他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蘇金壇人。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1990年10月10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二)》紀念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醫學科學家林巧稚」、「天文科學家張鈺哲」、「化學工業科學家侯德榜」和「農業科學家丁穎」。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廈門人。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閩侯人。我國近代天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所領導的行星研究室發現了許多星曆表上沒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顆新彗星;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福建閩侯人。他在化工技術上,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丁穎(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廣東高州人。他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是我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992年11月20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三)》紀念郵票,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醫學家張孝騫」和「建築學家梁思成」。

熊慶來(1893年9月11日—1969年2月3日),雲南彌勒人。他1957年由巴黎回國,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函數論研究室主任,培養了楊樂、張廣厚兩位國際知名的數學家;

湯飛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湖南醴陵人。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闡明病毒的本質,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

張孝騫(1897年12月28日-1987年8月8日),湖南長沙人,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畢生致力於臨床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廣東新會人。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

相關焦點

  • 34位中國現代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9月19日,《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首發式在京舉行。自1988年首次發行以來,《中國現代科學家》系列紀念郵票迄今已經發行八組,共有34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入選。《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一套4枚,入選的四位科學家分別是:應用光學家王大珩,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黃昆,核物理學家于敏,數學家陳景潤。
  • 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中國郵政近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巨匠登上「國家名片」。該套紀念郵票一套4枚,面值為4.8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695萬套。該套郵票採用寫實表現手法,生動細緻地刻畫出四位現代科學家的經典形象。畫面背景表現了四位科學家的科研方向和研究成果。
  • 十二位對近現代中國影響巨大的科學家
    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裡程碑;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
  • 不止伊朗,中國也有多位國寶級科學家死因蹊蹺...
    中國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就是其中之一。他曾隱姓埋名30年,就連父母都不知道他的工作。在這30年裡一次家都沒有回,甚至連父親的最後一面,他都沒有見到,父親至死不知他在幹什麼。不止伊朗,近年來,中國也有多位國寶級專家「意外死亡」,其中包括幾位旅美華裔科學家,他們死因至今仍然是迷。
  • 四位參與北鬥建設的「老總」:讓北鬥成為閃亮的「國家名片」
    歷經30多年的奮鬥,中國北鬥走向世界!上午的開通儀式結束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四位深度參與北鬥工程建設的「老總」難掩內心的激動。他們紛紛表示,要大力弘揚北鬥精神,持續加強技術創新,確保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長期穩定運行,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優異性能展現到極致,讓北鬥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讓北鬥在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全面開花!
  • 張青松:40年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1月12日,兩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先行者,為世界南極探險考察史標上了「中國」註腳。這兩位科學家就是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張青松。
  • 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中國十大現代傑出人物事跡
    對中國貢獻巨大的人物、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影響當代中國50位名人、中國十大著名人物、中國近代100名名人、中國現代傑出人物事跡、中國現代50個傑出人物、近代中國十大影響人物;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zhi
  • 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美國632位,德國45位,中國有多少?
    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才有了現代社會的進步,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社會生產活動以及科學技術在計算機的成果下達到了一個質的變化。現在世界各國競爭的核心就是科學技術,所以本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
  • 全球最頂尖計算機科學家:美國632位,英國58位、德國45、中國呢?
    在這種時代的大環境下,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 現代社會,各國在科技層面的比拼,已經在事實上發展成為了後備人才和國家教育水平的比拼。沒有堅實的教育基礎、各國沒有技術積累的話,沒辦法在人才創新領域和高新技術國家相抗衡,未來在許多關鍵技術領域都只能受制於人。
  • <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故事><中國古代科學家畫像>出版
    在今天舉行的《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故事》和《中國古代科學家畫像》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這兩本書記錄了我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不朽業績和奮鬥歷程,大力營造了「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的濃厚氛圍,弘揚了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值得向全社會推介。
  • 我國又一「國家名片」誕生!全球僅中國掌握,美國也要看我國臉色
    近期,中國又一國家名片誕生,全球目前只有中國掌握,就連美國想要使用也要看中國的臉色,它就是中國FAST天眼。
  • 7位老人告別值守30年中國首座自製海上燈塔
    新華網天津1月5日電(記者毛振華)「一晃30年過去了,要告別燈塔心裡別提有多少不舍。」提及告別朝夕相處30年的大沽燈塔,今年55歲的守塔老人胡廷新感慨良多。自1982年10月第一批守塔人登上大沽燈塔起,當年7名20歲出頭的小夥子如今已年近花甲。他們即日起將調回陸上工作,由一批年輕的燈塔工人繼續值守塔上。大沽燈塔在中國燈塔歷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
  • 中國5位科學家當選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其中4位還是董事長
    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王立軍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時進入俄羅斯工程院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名單的中國科學家還有龍騰、張丹、莊巍、李永勝。夢幻世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的大規模3D數字特效技術和產品填補了中國在下一代3D數字影視技術方面的空白;核心技術獲得10多項國家軟體著作版權和專利。產品和服務廣泛應用於3D視覺特效和廣告的設計,製作,渲染和數位化生產。俄羅斯工程院(RIA)院長古塞夫向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BGTEA)發來賀信,祝賀五位中國科學家當選。
  • 金華70後院士潘建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日,金華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獲得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獲獎者。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也是目前金華最年輕的一位兩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才41歲。
  • 大盤點 | 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31位科學家都是誰?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獎項,每年評審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並由國家主席親自籤署、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對於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一種無上光榮。
  • 全世界頂尖計算機科學家人數:美632位,德45位中國多少位?
    網際網路在現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與此同時,計算機科學家在未來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高。,在這之中美國有632位,德國則是有45位,那麼中國有多少呢?別的不說,這種能把別國的人才拿來為自己所用的本事,其他國家還是應該多多學習。
  • 各國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數量:美國高達632位,德國45位,中國呢?
    現代科技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是半導體,是通訊科技等等,但是世界上科技的發展,最重要的始終沒有變過,那就是人才。有句話說的好,人才是科技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只有掌握了足夠多的人才數量,才能夠擁有更強大的發展機會。如果要打破遊戲規則,就必須創新,那麼創新來自誰呢?
  • 中國最可惜的3位赴美科學家,年紀輕輕成就卓絕,卻為他國做嫁衣
    大家都知道,我國歷來都不缺乏人才,從老一輩科學家典範的葉企孫、趙忠堯、錢學森、鄧稼先、于敏、袁隆平,到近些年來嶄露頭角的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潘建偉、施一公,都在業內有著絕對的影響力,是中國科技的名片。然而,人才流失問題一直以來也同樣困擾著我們。
  • 第八組《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首發,有誰入選?
    ◎ 科技日報記者 劉莉 周維海9月19日,《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在京舉行首發式。首發式上,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徐延豪、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郭成林揭幕郵票。(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攝)新郵票長什麼樣? 哪幾位科學家入選?
  • 美國日本或嗅到能源危機,中國繼高鐵後,另二張國家名片橫空出世
    所以,僅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評選現在最能代表中國高端製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無疑就有中國高鐵,毫無疑問,高鐵的成功對於今日的中國經濟是一個現象級的事件。但我們並不滿足於此,還正在開發超級高鐵,研究如何將人工智慧借力大數據、物聯網添加到現在的高鐵旅行體驗中,打造中國超級高鐵2.0版,也就是說,一列更加智能的超級高鐵或也將在不久之後橫空出世,且已取得了新進展。